健識年報10 文 |張鈴 編 | 錦瑟 疫苗給復星的回報還未完全顯現 復星醫藥2020年運營情況核心速覽 2020年營業收入303.07 億元,同比增長 6.02%; 凈利潤 36.63 億元,同比增長 10.27%; 銷售費用84.64億元,平均每個藥代花出去了143萬元; 研發投入40.03 億元,

健識年報10
文 |張鈴 編 | 錦瑟

疫苗給復星的回報還未完全顯現
復星醫藥2020年運營情況核心速覽
2020年營業收入303.07 億元,同比增長 6.02%;
凈利潤 36.63 億元,同比增長 10.27%;
銷售費用84.64億元,平均每個藥代花出去了143萬元;
研發投入40.03 億元,人均研發投入177萬元。
mRNA新冠疫苗一支還都沒賣出去的時候,和BioNTech的這次合作已經讓復星醫藥“掙錢”了。
3月29日,復星醫藥發布2020年年度報告,全年實現營業收入303.07億元,同比增長6.02%。
按業務來看,復星醫藥的制藥、醫療器械與醫學診斷、醫療服務三大板塊都有所增長。其中,制藥和醫療服務幾乎和去年持平,醫療器械與醫學診斷收入同比增幅接近40%。
在3月30日的業績說明會上,復星醫藥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吳以芳解釋:“有一塊是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試劑盒帶來的業務貢獻,然后在醫療器械業務里有呼吸機、負壓救護車帶來的貢獻。”
表面上看,這是復星醫藥近5年來營收增速首度跌破兩位數。事實上,在本次報告期內,這家公司的實力未來得及真正展現。過去一年,復星醫藥最引人關注的mRNA新冠疫苗并未在2020年內有實際銷售,因此財務上還未有呈現。
但本次報表顯示:與德國BioNTech公司的這次合作,已經讓復星醫藥大賺了一筆。
2020年3月13日,復星醫藥曾出資約5000萬元,認購了BioNTech新發的158萬余股普通股。這筆投資在2020年為復星醫藥貢獻了5.45億元的凈利潤,占上市公司利潤總額的11.64%。
當前,復星的mRNA疫苗已在香港和澳門開打。隨著2021年度計劃引進量達到1億劑,復星醫藥在疫苗上的收益還將增加。需要注意的是,來自疫苗的收入具有相當的不確定性。
復宏漢霖產品銷售增長明顯
集采陰影今年襲來
曾經,復星醫藥一直被拿來和恒瑞作比較,兩方的模式被視為藥企兩種不同的發展范式:復星醫藥以收購推動擴張;恒瑞醫藥長期注重研發。
不過,復星醫藥如今也開始加大研發投入。2020年,復星醫藥研發投入砸進了40.03億元真金白銀,其中研發費用為27.95億元,同比增長36.94%。
復星醫藥共有2258個研發人員,相當于人均研發投入達到177萬元。
超過13%的研發營收比,這一比例在行業中算是相當高的——華潤三九研發占營收的比例只有4.26%;A股醫藥板塊的第一高價股長春高新也只有7.95%。
對此,復星醫藥稱主要是加大了對生物藥、小分子創新藥和進口創新藥的研發投入。復星醫藥目前在研創新藥、仿制藥、生物類似藥及仿制藥一致性評價等項目共247項,其中創新藥56項。
過去一年,復星醫藥也嘗到了研發帶來的業績甜頭。年報顯示,“抗腫瘤及免疫調節”核心產品收入14.78億元,同比增長138.39%。
子公司復宏漢霖的利妥昔單抗“漢利康”2020年實現收入7.5億元,2020年8月剛上市的曲妥珠單抗“漢曲優”短短幾個月賣了約1.4億元。
這兩大生物類似藥,撐起了復星醫藥制藥板塊最大的“面子”。

另外,復星醫藥第一款引進藥品馬來酸阿伐曲泊帕片“蘇可欣”也于去年8月上市,截至去年年底已實現了1.4億元的收入。
生物類似藥帶來了豐厚的收益。目前,復星醫藥在研的生物類似藥項目多達19個,其中6個正在進行臨床試驗,5個處于上市申請中,另有1個臨床試驗申請已獲受理、2個項目已獲批臨床。
但在“面子”之外,復星醫藥其他產品線大多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年報中解釋稱,這是由于抗感染和中樞神經系統等領域的注射劑產品銷量下降,單位固定成本上升,與此同時,“集采中選也使得產品毛利率下降”。
復星醫藥對待集采的態度極為積極。目前,該公司總計已有17個已通過或視為通過仿制藥一致性評價的產品在國家集采招標里中選。
而在2021年,給復星醫藥貢獻了不錯收益的幾款生物類似藥可能很難避開集采的宿命。今年年初,國家醫保局已經對外吹風,稱即將啟動中藥和生物類似藥的集采。
復星醫藥也深知這一點。3月30日的業績說明會上,吳以芳表示:“生物類似藥后續的競爭會越來越激烈,不排除部分品種會被納入集采,但由于產能制約,預計集采涉及到的生物類藥范圍不會太廣。”
接下來的這一年,復宏漢霖即將推出PD-1以及其他生物類似藥上市。“對于我們來說,集采遲早會來的,需要做好準備。”吳以芳說。
疫苗成最大變數
港澳一度停打,剛剛恢復
在公布年報之前,復星的mRNA新冠疫苗“復必泰”已在香港、澳門兩地投入使用,在大陸也進入了II期臨床試驗階段。
按照復星方面與BioNTech的合作協議,供應中國大陸、香港和澳門的疫苗成品,復星醫藥和BioNTech按65%、35%的比例分享銷售毛利。
在業績說明會上,吳以芳透露:“目前正在滾動向國家藥監部門提交包括藥學資料和臨床資料在內的注冊資料,期待在資料完備后可以盡快在內地獲批上市,并且一直在跟德國BioNTech接觸,爭取盡快在國內實現疫苗生產。”
這是中國土地上唯一一款已經開打的mRNA疫苗。此前,港澳地區開始接種不久后,一度因疫苗瓶蓋“瑕疵”而停止接種。
對此,3月27日,BioNTech方面給出中期調查結果報告:該問題的出現僅與運輸條件相關的疫苗包裝有關,疫苗的生產過程以及疫苗的質量均不存在問題。
在全球疫苗接種競賽中,復星醫藥顯然想踩著疫情的蹺蹺板繼續往前走,并試圖保持每一步都不踩空。2020年,復星的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試劑盒熱賣,負壓救護車等銷量也很好。如今,核酸檢測需求量正在下降,疫苗則正當時。
這個最受關注的品種,只有真正在大陸獲批后,才能取得最好的收益。目前,反而是2020年末支付給BioNTech的約10億元疫苗部分首付款,大幅削減了復星醫藥2020年的經營性現金流。
健識局獲悉最新消息,4月1日,香港政府收到了德國BioNTech提交的最終調查結果,經過多重測試對比,問題批次210102的藥品瓶蓋出現包裝瑕疵,是由封裝程序中的金屬環壓接工序導致。這一問題還發生在由同一廠房封裝的另一批次210104中。由其他廠房封裝的批次,則未測出這一問題。
BioNTech表示,這兩個批次不存在安全風險,目前為止的持續監測也沒有發現相關異常事件。與此同時,一批新的約30萬劑由另一德國廠房封裝的疫苗將于4月2日運抵香港。針對這批疫苗,BioNTech已進行一系列嚴格測試和評估,確認沒有發現類似問題。
因此,香港政府將于4月5日恢復為市民接種復星的“復必泰”疫苗,提供“復必泰”疫苗的社區接種中心也將增至21個。
2020年,復星醫藥旗下的醫美公司“復銳醫療科技”也走得不夠順利。去年,醫美概念在資本市場異常火爆,但從事醫美器械研發生產的復銳醫療科技卻收入和利潤雙降,公司方面稱“受新冠疫情影響”。
前路并不平坦。集采的信號已然明確,2021年,復星醫藥剩下的變數可能就是新冠疫苗了,這筆大投資能在今年獲得好收益,才能不負這家公司“并購驅動型”醫藥企業的名號。
本文來源:健識局 作者:小編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