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新冠肺炎疫情打亂了太多行業原有的行駛軌道,它們遭受重創,經歷至暗時刻,但唯有生物醫藥行業依然按照既定路徑一路向前,甚至實現逆勢增長,經受住了疫情的碾壓,生物醫藥產業的這種抗壓性如何持續?后疫情時代更應該關注哪些企業?資本市場如何實現更好的資金配置?在日前冪方資本主辦召開的以“因勢而動 守正出奇”為主題的CEO論壇暨基金投資人大會上,特邀宏觀經濟學家、醫藥行業保薦代表人、生物醫藥企業創始人、臨床研發專家等共聚一堂,就行業發展的最新動向、部分極具代表性的生物醫藥公司發展情況、后疫情時代的投融資趨勢和發展機遇進行了深入探討和分享。
抗壓性強,疫情下資本關注度一路遞增
近年來,國內生物醫藥產業正在成為“朝陽產業”的代名詞,發展勢頭一路高歌猛進,其市場規模不斷增長,產值占整個醫療產業的比重也在持續上升,據前瞻產業研究院數據顯示,2018年,國內生物行業市場規模已達到3554億元,同時,在仿制藥一致性評價、創新藥加速審批、醫保目錄動態制調整、國家集采逐步實施落地等一系列紅利政策的利好輻射下,國內生物醫藥市場規模預計到2022年或將超過4700億元。
無盡的市場想象空間吸引了蜂擁而來的入局者,在冪方資本管理合伙人周玉建看來:“順勢而為、因時而動非常重要,在合適的時機做了正確的事,只專注于醫療健康領域的冪方資本也一直在做著正確的事,選擇了生物醫藥領域這條好賽道,篩選好公司和好團隊,經過幾年的探索,事實證明,冪方資本的這條路是正確的。”
據了解,截止目前,冪方資本已投資近40家企業,不僅包括天廣實生物、凌科藥業、贊榮醫藥、澎立生物、賽賦醫藥等生物醫藥創新公司和CRO企業,還囊括了捍宇醫療、心擎醫療、嘉檢醫學等創新醫療器械及診斷企業,并覆蓋銓融醫藥、柯林布瑞等數字醫療企業,分賽道布局齊全,在這其中,已有若干家企業將進入IPO進程,“在國內生物醫藥產業創新升級發展的時代,我們通過投資創新,‘因勢而動,守正出奇’,這對于冪方資本每一個成員,甚至于整個產業,都是一件好事情。”周玉建說道。
同樣作為冪方資本的合伙人,梁占超對此深有體會,其表示:“即使在今年遭受疫情影響的大環境下,生物醫藥發展卻越來越火熱,這是一個抗壓性非常強的產業,資本市場對于這個產業更是信心滿滿,我們做了一個統計,僅僅是今年上半年,生物醫藥融資交易發生就超過100起,其中有40起融資金額超過億元級,這種資本狂熱比2019年還要火爆。另外,還有很多國內初創型生物醫藥企業開始和國外企業達成合作,進行產品輸出,由以前的完全‘引進來’開始‘走出去’,這些對于提升國內生物醫藥企業的整體實力都是非常好的現象,所以我們堅信,未來5到10年,國內會誕生一大批千億市值的生物醫藥和醫療器械公司,這也是冪方資本堅守生物醫藥領域投資的最強動力。”
冪方資本的這種堅守是在“專”而“精”中并行,梁占超介紹,冪方資本一直堅持投資標的以“創新”為主,在醫藥領域,比如改良型新藥、預防用藥、個性化療法、CRO、CDMO是其重點關注的細分領域,醫療器械領域,則重點關注骨科、神經外科、心血管領域的介入類器械產品,“這些領域現階段進口占比額度較大,但國內市場發展增速強勁,國內企業就有很多機會,目前我們已經在這幾個領域投出了幾家比較成功的案例,希望未來可以給臨床提供更多選擇。”
梁占超還表示,雖然冪方資本投資標的覆蓋的細分領域較多,但是團隊里會配置該領域最專業的同事進行項目跟進,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保持較高的成功率。
此外,梁占超還特別提到,冪方資本早期投資項目占比超過70%,“同時,冪方資本還會為標的企業提供比較完善的投后賦能服務,為其進行資源對接,搭建產業小生態,這一切的努力都只是希望冪方資本可以做企業家創業路上的助力者、出資人值得信賴的管理者、為患者緩解病痛、為醫護減輕負擔,為人類健康貢獻我們力所能及的力量。”
潛力可期,一批創新生物醫藥企業和CRO企業在路上
也正是冪方資本在投資上的“精挑細選”,挖掘并投資了一批成長潛力較好的生物醫藥創新企業及CRO企業,如燁輝醫藥、澎立生物、賽賦醫藥及銓融醫藥等,在此次大會上,這幾家企業創始人分享了各自的發展動態,他們也是代表國內生物醫藥產業未來發展趨勢的縮影。
作為一家成立已經十二年CRO企業的創始人,澎立生物董事長段繼峰見證了CRO的一路發展歷程,CRO起源于20世紀70年代的美國,在二十多年后,國內才出現第一家真正意義上的醫藥CRO企業,2000年之后,藥明康德、尚華醫藥、泰格醫藥等目前國內CRO龍頭企業的成立,意味著我國醫藥CRO正式起步。“我國CRO雖然起步較晚,但是后勁十足,2016年前,我們公司80%以上的業務都來自國外,但這幾年,業務增長大部分都來自國內,這種變化非常顯著。但另外一方面,目前我國醫藥CRO企業規模大部分都較小,僅產生了若干家寡頭企業,行業集中度較低,具體而言,年產值在1億規模以上的,在我們曾調研的國內1000家CRO企業中,這個比例只有6%左右,與世界水平相比,國內CRO產業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為了追趕上這種差距,澎立生物不斷地給自身做加法,經過十余年的發展,澎立生物形成了一系列成熟的動物模型方法、提供一站式臨床前藥理服務,特別是其自主開發建設的非人靈長類動物疾病模型平臺和CD34 +人源化小鼠模型獨具優勢,在業內已幫助上百個客戶完成向美國FDA和國家藥監局提交IND申請,篩選出多個針對各種自身免疫疾病和腫瘤的候選藥物。
此外,澎立生物還與國內外超過300家知名客戶合作,完成近百個國內外新藥申報項目,擁有超過300種經過驗證的疾病動物模型,覆蓋包括炎癥/自身免疫性疾病、腫瘤(包括腫瘤免疫)、肝臟/代謝類疾病、骨代謝以及骨外科等多個領域的40多種不同疾病。
國內另外一家CRO企業也在賽道上加速奔跑,賽賦醫藥董事長劉楊表示,自己作為一個并非生物醫藥行業“科班”出身的人,選擇在2016年成立賽賦醫藥,正是看重了行業未來二十年的黃金期,“賽賦醫藥的一站式平臺就是要幫助那些創新醫藥企業更快更好地做出新藥。” 劉楊說道。
據了解,賽賦醫藥的個性化服務能力覆蓋了從藥物成藥性評價,臨床前評價、臨床研究的全過程,服務內容涉及醫藥研發咨詢、藥物成藥性篩選、制劑研究、藥效學研究、藥物代謝分析、臨床前安全性評價、臨床試驗、生物樣品分析、仿制藥一致性評價、上市后再評價、藥物注冊申報等服務內容,以全產業鏈平臺的形式向制藥企業和研發單位提供各類藥物研發的一站式服務。去年11月,賽賦醫藥還獲得了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頒發的藥物非臨床研究質量規范(GLP)9 項全項藥物安全性評價試驗資質證書,進一步健全了該公司的一站式醫藥 CRO 服務平臺。
另據劉楊透露,上個月,賽賦醫藥還與廣西國際靈長類實驗動物中心簽約,計劃建設全球最大的非人靈長類實驗動物中心,這也意味著賽賦醫藥未來可為生物醫藥企業提供更加專業的動物試驗服務。
不同于澎立生物和賽賦醫藥,臨床試驗信息化服務商銓融醫藥則幫助企業和醫院在項目管理等方面做到流程化和自動化,為臨床研究各個環節提質增效。
銓融醫藥CEO楊帆介紹,銓融醫藥以支持臨床研究服務為核心,能夠提供臨床研究一體化的解決方案,幫助企業與醫院等用戶在健康醫療項目管理等方面做到流程化和自動化,并推出了符合國際和中國GCP規范的用于藥品、醫療器械、診斷試劑等臨床研究項目運行質量管理的系列產品,在一至四期臨床研究、IIT(研究者發起的臨床研究)、RWE(真實世界研究)等領域提供全方位的服務。
現階段,銓融醫藥科技已經形成主要服務醫院的S-Trial+臨床試驗中心流程管理平臺,O-Trial+臨床試驗執行管理平臺為核心的產品體系,能夠整合最強的平臺資源,延伸到更多的臨床服務類型,截止目前,該產品體系已在國內國內多家知名醫院、超過400個臨床研究項目、100余個IIT項目中應用。“產品體系還在不斷進行功能拓展,包括臨床試驗支付、電子知情、呼叫中心、閱片等,以此給臨床試驗過程賦能,讓其變得時間更短、效率更高,更合規。” 楊帆說道。
擁有15年的藥品后期研發和全球新藥注冊的經驗的燁輝醫藥董事長華燁,對于臨床所需的靶點藥物有著更為深入的了解,“從公司成立伊始,定位就是要開發創新藥物以治療具有高度未滿足醫療需求的疾病,換句話說,就是要開發有意義的產品。” 華燁直言。
華燁很直白地用“三級跳”來形容公司的發展模式:第一跳,先去海外買半成品;第二跳,判斷藥物靶點是否會成為熱門靶點,并在國內進行臨床開發及新藥注冊;第三跳,走國際化路線,與全球合作伙伴合作以及選擇性的許可和收購來建立強大的渠道。
“產品一定要切中臨床痛點,是未滿足的臨床需求,才是一種持續走好的商業模式。” 華燁強調,目前,燁輝的研發管線里已包含ROCK2抑制劑KD025、BTK抑制劑BN102等多款產品,涉及移植物抗宿主病、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CLL)、套細胞淋巴瘤(MCL)等疾病。
生物醫藥持續被看好,患者需求和創新永遠是首位
新冠疫情在國內已逐步平緩,但疫情后的產業經濟變得滿目瘡痍,囿于多重因素,資本在疫情之下更傾向于捂緊錢袋子,出手也更加謹慎,對于生物醫藥產業,LP(Limited Partner,有限合伙人)們有什么想法?
亦莊產投總經理唐雪峰表示:“我們之前一直和優秀的GP(General Partner,普通合伙人)合作,希望他們幫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尋找一些優質的生物醫藥類項目,后來發現,我們和冪方資本這樣優秀的投資機構合作效果很好,尤其是在后疫情時代,愿意繼續與他們合作,捕捉一些有價值的生物醫藥項目。”
蘇高新創投總經理董敏也明確:“新冠疫情確實對很多企業在經營帶來很多障礙,但這并不影響蘇高新創投對醫療投資企業的選擇。相反,我們會加大力度”。
資本的持續加碼,是否會讓生物醫藥產業追捧過度?
大唐元一董事總經理趙寧元則認為:“外界可能覺得生物醫藥這個賽道最近太熱,事實上,很多醫療基金是2015年之后才成立的,所以在我看來,現在布局生物醫藥產業母基金正當其時。”
合方科創董事長吳丹則顯得更謹慎一些,他指出:“今年對醫療行業的投資還有些許猶豫,但從長遠角度看,醫療相對屬于安全資產,生物醫藥投資是可以持續持有、加倉的行業,今年我們的策略是繼續持有同比例的倉位。”
豪石投資總經理潘振宇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他表示:“生物醫藥賽道肯定是值得投的方向,所以會用比較平穩的心態把行業一點點做實。”
山東德州財金副總經理于濤則表達了另外一層意思,他提出德州有決心也有信心通過不斷努力加快本地醫藥健康產業的引進和創新發展。
盡管醫藥行業的臨床活動短期受到疫情影響,但談到火熱的醫藥創新現在是否仍然是好時代的問題時,天廣實董事長李鋒表示:“雖然此次疫情讓公司部分線下業務和部分臨床活動受到影響,但是醫藥行業的抗壓性優勢此次明顯凸顯,受到了一致認可,疫情帶來了很多機會,也正迎來黃金發展時代。”
安銳醫藥CEO丁強堅定地認為:現在是黃金時代無疑了,但也需要公司創始團隊堅持初心,不要被外界的誘惑所動,而是要堅持科學驅動新藥研發,最后事實會證明我們做的產品是黃金,而不是銅鐵。
“于我公司、個人而言絕對是黃金時代,大家在技術層面百花齊放,細分領域布局方面多點開花,現在的時機非常好。”珃諾醫藥董事長英偉文深表認同。
誠益生物董事長周敬業說道:我認為現在和之前相比是一個很好的時代,時代總在變化中,最重要的還是要把產品做好,真正實現臨床未滿足需求的解決方案,給病患帶來福利。
贊榮贊榮醫藥董事長程子強的觀點不謀而合,他表示:“做創新藥或者是投資創新藥的,首先要把病人放在最重要的位置,當病人被我們的藥治好了,這才真正迎來了‘黃金時代。’
凌科醫藥董事長萬昭奎也指出:“現在的融資環境和需求來說是黃金時代,但從實質上,真正的黃金時代,還是能研發出滿足病人需求的差異化產品,這才是一個可持續性發展的階段。”
以患者臨床需求為第一位,研發出患者最需要的創新產品,不僅是投資者們和藥企們最為看著重的點,對于醫療器械企業(以下企業均為冪方資本投資)同樣如此。
作為病理科醫生出身,旌準醫療董事長葉鋒即使現在下海經商,也依然把“醫者仁心”帶到了創立的事業中,旌準醫療是一家專注于分子診斷的綜合型精準醫學企業,業務板塊包括血液科實驗診斷整體解決方案、器官/骨髓移植全程監測、病理科分子診斷產品群、腫瘤免疫治療相關分子診斷與監測。公司現已建立“實時熒光定量PCR”、“第一代Sanger測序”、“第二代高通量NGS測序”、“毛細管電泳片段分析”和“化學發光CLIA”五大分子診斷技術平臺,其開發的循環腫瘤細胞儀及數字PCR儀樣機已在醫院臨床試用。
葉鋒感慨:“有投資人一聽我們是做血液瘤就不太樂意了,畢竟該疾病的發病率不像肝癌和肺癌那樣的大癌種那么高,但這個疾病有一個特點是高發于孩子和青壯年,這兩個群體分別是一個家庭的希望和中流砥柱,所以雖然商業規模相對不是那么大,但是產品的治療價值很高,我覺得我們的工作很有意義,起碼可以為這么多人解決診斷的方法,也謝謝冪方資本對我們的支持。”
據心擎醫療董事長徐博翎介紹,心擎醫療基于機電一體化、磁懸浮以及計算流體力學等核心平臺技術,致力于打造超越國際水平的中短期體外循環輔助設備,并由體外磁懸浮人工心臟技術出發,開發針對不同人群、不同輔助需求、不同臨床場景的體外生命支持系統的平臺型解決方案。
“很多人說人工心臟技術是生物學工程領域皇冠上的明珠,究其復雜性是因為它包含了流體力學、生物學、臨床醫學、材料學等多個學科技術,是很復雜的一個系統性集成工作,但是即使再難,心擎醫療致力于打造中國首個體外磁懸浮人工心臟的使命不會變,正如葉總所言,我們選的是一個治療價值很大的群體。”徐博翎說道。
作為一家很低調的公司,萊恩瑟特董事長張劍有一個很“高調”的愿望:“萊恩瑟特不一定會是一家很賺錢的公司,但是想成為一家偉大的公司。”關于“偉大”的含義,張劍特意做了解釋,是要解決臨床患者一些急需卻又未被滿足的領域,作為一家聚焦于創新內鏡的企業,萊恩瑟特想解決的是患者最常見的胃腸問題。
張劍表示:“現在國內的內鏡檢查普及率依然很低,患者覺得現在的內鏡檢查太貴太麻煩,我們要做得就是把這種又貴又麻煩得東西做的又便宜體驗感也很好,我們會不忘初心,踏踏實實一步步做好。”
85%的市場占有率被外資壟斷的關節市場,一家國內公司正在努力打破這種現狀,成立于2017年的安頌科技雖創立時間不長,但其擁有國內最優秀的陶瓷材料研發團隊,是國內關節領域唯一同時擁有氧化鋁和氧化鋯2種陶瓷材料加工工藝的企業,在進口產品國產化替代的過程中擁有很明顯的技術優勢。
“隨著國內陶瓷加工工藝的不斷成熟以及醫保政策的國產化傾斜,目前正處于關節產品國產替代的黃金窗口期,所以我們正在努力追趕,目前我們的產品在性能上,各主要參數都領先行業內的龍頭企業,但我們的成本不到對方的十分之一,目前,我們的臨床試驗現已進行了三分之一,預計今年年底將結束。” 安頌科技總經理張紀鋒透露。
冪方資本曾領投了微巖醫學融資金額并不算低的天使輪融資,正是看重了其在感染疾病檢測領域的無限潛力。
微巖醫學董事長張巖介紹,公司搭建了超廣譜宏基因組學和超快速微流控芯片兩大技術平臺,用于布局系列臨床感染病原診斷產品。
感染疾病檢測是一個非常大的市場,據了解,微巖醫學的感染病原宏基因組檢測能夠覆蓋的病原非常廣泛。 “基于全新革命性技術的宏基因組病原微生物檢測產品可以作為診斷疑難復雜感染的強力武器,能夠有效解決臨床“難覓病原”的困境,張巖坦陳,“因為這次新冠疫情,更加堅定了微巖醫學不斷為臨床提供最好的產品和服務的決心,致力于成為感染診斷行業的引領者。”
求臻醫學同樣為力爭成為高通量測序技術領域的佼佼者而努力著,據求臻醫學董事長孫大偉表示,公司已全面布局腫瘤液態活檢領域,擁有多個細分領域市場并契合臨床需求的原創腫瘤檢測產品,產品覆蓋腫瘤早篩、靶向藥物伴隨診斷、免疫檢測、動態監測、預后評估及腫瘤生物信息學大數據平臺分析等領域,其自主研發的涵蓋泛癌種、肺癌等九大系統腫瘤的20余項腫瘤檢測產品已與多家知名腫瘤醫院達成合作。
綜上所述,不管對于做藥物還是做器械,創新是保持一家企業具有持續競爭力的關鍵,于投資方而言,這才是企業的最好資產和最大估值。
【本文為合作伙伴授權投資界發布,不代表投資界立場。如有任何疑問題,請聯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資界處理。】本文來源:投資界 作者:小編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