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伊洛 近日,首次「高值醫用耗材冠脈支架集中帶量采購工作」在天津現場報價開標,氣氛之緊張堪稱藥企高考。 此情此景,基本再現了? 2018 ?年 12 月,首輪藥品 4+7 集采時的慘烈場景,場外有藥代直呼:「種個睫毛都不止這么點!」 隨后,擬中選結果公
近日,首次「高值醫用耗材冠脈支架集中帶量采購工作」在天津現場報價開標,氣氛之緊張堪稱藥企高考。
此情此景,基本再現了 2018 年 12 月,首輪藥品 4+7 集采時的慘烈場景,場外有藥代直呼:「種個睫毛都不止這么點!」
隨后,擬中選結果公布。不出所料,11 家企業的 26 個品種在囚徒困境下,拼命爭搶 10 個中選名額,只得紛紛報上「底褲價」——此前給人印象昂貴的冠脈支架,中標價格從萬元水平降低到數百元。
最令人震驚的當屬國產山東吉威的 EXCROSSAL,從之前省標的 1.35 萬元直接跳水降價 96% 到 469 元,拔得頭標。
外企此次也格外積極,殺價力度絲毫不遜于國內企業。美敦力將 Resolute Integrity 從省標的 1.9 萬元,降價 97% 報出 648 元低價;波士頓科學也有兩款產品報出 776 元低價,雙雙中標。
本次 10 個擬中選產品(Insight 數據庫制圖)
驀然回首,令人不禁感嘆:萬元支架的時代已成過去式,我們真的要實現「支架自由」了嗎?
和藥品集采在每個省只有一個中標廠家不同,冠脈支架的選擇將更加復雜。
本次集采一共涉及 2408 家醫療機構,整體而言,醫院在前 10 個中選產品基礎上,有一定自主選擇權,也有強迫使用最低價中標產品的情形。
A. 醫院按早先統計上報的冠脈支架使用品牌及數量為基礎,其中 10 個中選產品自動納入協議采購量。
B. 對于報送清單中不是 10 個中選產品的支架采購量:
01. 不少于 10% 必須分配給報價最低 469 元的山東吉威;
02. 在剩余的采購量里,醫院在以下中選產品中自主決定分配量:
-
-
報價第 2~5 低的易生科技、上海微創、樂普、美敦力的 4 款產品;
-
C. 醫療機構報送需求產品都不在 10 個中選產品目錄(可能性已經很小了),在報價前五的產品中自主決定分配量,其中拔得頭標的山東吉威 469 元產品不低于 10%。
本次集采涉及的 2408 家醫療機構,按照規則在 2 年采購周期內,優先采購 10 個中選品種并確保完成協議采購量,在此基礎上,可以按所在省份醫用耗材集中采購管理有關規定,適量采購其他價格適宜的冠脈支架。
2019 年,國內各種材質冠脈支架采購量 165 萬個,聯盟內 2408 家醫療機構在完成自身上報使用數量的基礎合計 107 萬支以后,理論上是可以使用非中選產品的。不過,這也要看各省乃至各個醫院出臺的具體政策,產品價格是否強制下降、報銷比例是否強制下降等等,都有待明確。
同時,未參與報量的醫療機構,比如一些私營醫療機構,似乎也不受限制。
2004 年之前,國內冠脈支架市場完全被歐美產品壟斷,價格高達數萬元每支,經過近20年發展崛起了微創、樂普及吉威三大國產企業,國產支架已初步完成了進口替代,連續多年市場占有率在 70% 左右。
帶量采購的基礎是國產質量及品質的達標,很難想象如果在只有外資企業壟斷的細分領域,他們會如同冠脈支架一樣積極降價。
此次波士頓科學、美敦力兩家外資企業能夠降價拼殺,國內企業所給予的競爭壓力功不可沒。
高值醫療器械領域,由于品牌、手術黏性壁壘,國內企業追趕外資往往更加艱辛,需要付出更長時間的努力,其實是需要現金牛業務支撐研發的。
波士頓科學 2019 年中國區營收結構分散,且僅占全球營收 5%
此次集采之后,上百億的冠脈支架市場將會轟然萎縮為 10 億級別的市場。
對于波士頓科學、美敦力這些全球性企業,產品線寬廣、中國市場占比不高,根本不會傷筋動骨。
但對于不少國內產品線單薄仍處于追趕期企業,可能就要面臨生死存亡問題,不可避免減緩其他醫療器械領域追趕步伐。
患者、企業、醫生、醫保資金安全,數者的利益平衡,需要更加精妙的平衡。唯低價,短期內有利于底層低收入患者,但中長期來看,可持續性需要更深入的評估。
無須諱言,藥品及支架集采落地,心內科收入很可能受到很大打擊,有必要提升目前低廉的醫療服務價格。
而醫療服務價格調整,從公開資料看也確實被國家醫保局列入工作重點任務,但似乎總是不盡如人意,受到相當多掣肘。
價格調整主要在地方政府,總是考慮到患者和醫保的支出、物價總水平的指標變化、社會穩定等等,卻少有考慮不正視醫療服務正當合理的收入,造成醫療服務供給不足,則不可避免地付出更多代價。
如果長期缺乏陽光收入,可能造成一些臨床診療行為變形。
之前冠脈介入通過目測支架型號,現在認真做 IVUS 或者 OCT;以前一天做 20 臺手術,現在一天 10 臺精耕細作;介入無植入,采用藥物球囊可好?
2019 年,醫保局、衛健委、財政等部門就已發文,要求建立醫療服務價格動態調整機制,期待各地能有更加精妙的落地措施。
最后,這一中標結果預計將在 2021 年 1 月各省逐步落地執行,造福患者。
落地執行后,怎么尊重患者的選擇意愿,同時保證集采量使用完成,將是各個醫院重要任務,一線的醫生可能承擔相當繁重的溝通責任。
考慮到醫院有一部分量是要求強制使用中標的支架產品的,如果患者執意選擇非中選、更高端的產品,目前似乎并沒有相關的機制能夠讓醫生拒絕。
后續各省有可能自行出臺各項政策,給予非中選產品更低的報銷比例、強制降價掛網、按病種付費等措施,來鼓勵患者乃至醫院選購中選產品。
早先有議論擔心中標產品質量問題,本次 8 個中標的廠家多為主流大廠,包括美敦力、波科等外企,產品也多在市場行銷多年。
此次方案中,也明確企業責任「患者因使用中選產品生產質量問題造成的損失,按照相關規定,由中選企業承擔全部賠償責任。」
不過,如果最終沒有完成帶量采購的意向采購量,也希望醫保局、衛健委也能更加寬容對待醫院及醫生。(策劃:gyouza)
點擊閱讀原文,申請
試用 Insight 數據庫
本文來源:insight數據庫 作者:小編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