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再鼎選擇再回歸港交所,當康希諾、君實們選擇了“A+H”,當3.75天就有一家藥企上市,當賽諾菲、勃林格殷格翰們開始在國內風險投資,當數千億市值巨頭不再只有恒瑞、邁瑞和藥明康德,當NMPA的審批效率趕上了FDA,當特斯拉、格力們都瞄準了生物醫藥……一批公
上市藥企“暴雷”7962萬元發票引發的“血案”及六大重點細節!
2020年07月01日某上市醫藥制造企業涉及7962萬元發票“暴雷”一事引發的補稅及滯納金血案,從公告具體情況,結合8個細節問題呈現分析,稽查風險的研判,重點六個稽查細節值得重視。 2020年07月01日,某上市制藥公司公告,稅務局就該上市制藥公司的7962萬元增值稅...
當再鼎選擇再回歸港交所,當康希諾、君實們選擇了“A+H”,當3.75天就有一家藥企上市,當賽諾菲、勃林格殷格翰們開始在國內風險投資,當數千億市值巨頭不再只有恒瑞、邁瑞和藥明康德,當NMPA的審批效率趕上了FDA,當特斯拉、格力們都瞄準了生物醫藥……一批公司在競爭中脫穎而出,也有很多公司在其中被淘汰,很多人正在經歷一場“資產大挪移”,2020年是正式開始。生物醫藥人,你可知道自己身處一個怎樣的時代?面對的是怎樣的環境?未來會是什么樣的趨勢?

今年上半年,生物醫藥的投資人很忙!
“周一忙:復旦張江打新,光動力平臺能在全球PK的稀缺標的,以前只在港股上市,終于回科創板了!周二繼續:神州細胞打新,21個創新藥在研,管線豐富買!”
轉眼618快到了,先歇兩天留點錢給老婆清空購物車……6月16日,甘李藥業打新,買不買?“首家掌握產業化生產重組胰島素類似物技術的中國企業,咱爸用的長秀霖是甘李的頭牌產品。”業績穩,差異化的投資組合必須買。
618奮戰到凌晨2點,619繼續嗨?!翱欤瑥偷埥_盤漲幅340%,進賬XXXXXXX七位數,2020年太美好,誰要重啟!”月底了,還有康基醫療在港股上市,中國本土最大微創外科手術器械,甄會投盤算著……
故事點到為止,開始進入正題。上述場景其實不是純屬虛構,而是生物醫藥行業真真切切在經歷這樣一場前所未有的“資產大挪移”。可以說,2020年生物醫藥的“淘金”時代正式開啟!
每周一家生物醫藥公司上市,7月更甚,每3.75天就有一家,錯過君實生物,還有三生國健。生物醫藥板塊優質標的,越來越多。過往,那些未盈利生物醫藥“新貴”們,可以說是為登陸納斯達克而生;但是現在,當問到想要去哪里上市時,老板們的答案已經變了!“不再只是納斯達克!港交所、科創板也是很好的選擇!”
智通財經近日報道,現于美國納斯達克上市的再鼎醫藥正籌備回港第二上市,由摩根大通及花旗負責此次項目。如果一切順利,再鼎醫藥預計最快今年第四季度掛牌,成為港市繼百濟神州之后,第二家第二上市的生物醫藥股。同樣,先聲藥業亦是近日一家欲赴港上市的高熱度藥企,與再鼎醫藥不同的是,先聲藥業2014年已經在紐交所退市。
盡管目前回流的情況還很少,但分拆上市也許在成為潮流。經E藥經理人不完全統計,2020年上半年,有7家藥企宣布將旗下子公司分拆至創業板或科創板上市。其中,包括長春高新、華蘭生物、遼寧成大將旗下疫苗業務分拆,天士力將旗下致力于藥品研發的天士力生物分拆,科倫藥業將致力于大輸液、抗生素和藥物研發的川寧生物分拆。
此外,“A+H”亦是優質標的的主要貢獻來源。
多年前,藥明康德以“一拆三”完成“A+H”上市布局,現已成為教科書案例被模仿,“A+H”雙融資平臺正被納入老板們的考慮,其中A更多的選擇在于科創板。
也有少數是先A后H,海普瑞便是后者,該公司是肝素產業鏈的大廠,近日在港交所通過聆訊,欲募資23.4億港元投入營銷、生產、創新藥。從H拓展到A的案例可能更多一些,尤其適用于未盈利生物藥企,原因是港交所先實施的新政,而后才有科創板??迪VZ便是一例,在港股便是稀缺標的,放到科創板亦是如此。還有君實生物,雖然在新三板掛牌,但鑒于流動性的考慮,還是屬于先H后A的情況。
距離港交所新政、科創板開通已有一段時間,市場表現大家有目共睹。所以,目前還存在A+H差不多同時進行的情況,百奧泰便是如此,2月剛在科創板上市,6月就在港交所提交了上市申請。該公司目前已上市產品是國內首個阿達木單抗生物類似藥,前景頗為廣闊,不過,競爭對手亦不少,同類原研藥就有4款,國產已上市的有海正藥業,處于3期或NDA階段有6家企業,君實便是其中強勁對手之一。所以,對于百奧泰這樣的選手來說,主要就是搶時間搶速度。
總結來看,當再鼎選擇從納斯達克回流港交所,當康希諾、君實們選擇了“A+H”,百奧泰選擇先后“雙管齊下”,IPO市場被點燃背后,是一場真正意義上創新藥、創新醫械爭奪戰的開啟。
在這場戰斗中,政策成為資本的支撐,而資本則成為生物醫藥新貴們手中的“競速利器”,雙重作用下,加速著生物醫藥行業資源的重新配置。

從這些投資人的動作,可以窺得今年生物醫藥一級市場的一些要領。據天眼查統計的100家投資機構的投資數據,2020年H1,81家投資機構投資數量低于同期,其中20家同比減少超過70%,4家與歷史持平,僅有12家投資機構實現逆勢增長。
進一步梳理這12家機構,其中側重醫療健康投資的機構(定義為歷史投資中醫療投資比重前二)占比超過一半,涉及紅杉資本中國、毅達資本、華蓋資本、元禾控股、斯道資本等在內的7家知名機構。7家機構大多數一如既往保持了對醫療健康的投資,相較之下,元禾控股則是再加碼,今年上半年投資已經超過去年全年。參與了長風藥業的E輪、克?;虻腁輪、藥明巨諾的B輪,前2家為蘇州公司,藥明巨諾亦在蘇州BIOBAY有CAR-T工廠。元禾控股原名蘇州創投,是蘇州BIOBAY的重要依托機構。
另5家實現增長的非側重醫療健康投資機構,有2家在今年上半年加碼醫療健康,并使其成為了該期間的側重投資領域。其中,SIG海納亞洲的13筆投資中4筆投向了醫療健康,復星集團5筆投資中3筆投向醫療健康,包括和紅杉資本、北極光創投一起投資了紐福斯的A輪,該公司是國內首家眼科基因藥物研發商。
由此看來,增長的機構似乎或多或少加碼了醫療健康領域。另一方向,在整體放慢步調的機構中,那些專注于醫療投資的頂級投資機構(定義為歷史投資中醫療健康投資數量第一且較其他領域有明顯優勢的機構)依然很忙。
奧博資本是醫療投資中的頭部機構,2020年H1發生16筆投資,數量相當于“1個高瓴+0.75個啟明創投”,較去年同期增長33.33%,其中多數為基石投資,包括康方生物、沛嘉醫療等。該機構上半年交易集中在6月,發生6筆投資,其中包括做康基醫療、燃石醫學、歐康維視等4家企業基石投資人,包括參與邁百瑞5億元的B輪融資。另一些知名的生物醫藥投資機構基本維持了2019年的水平,如啟明創投(8筆)、禮來亞洲基金(7筆)、弘暉資本(6筆)、維梧資本(4筆)等。
還有些可能因為縮減了其他領域的投資,使得整體呈現下降,但對醫療健康的投資卻仍在加碼。今年在生物醫藥資本市場被動高調的高瓴資本,便是其中最突出的例子,2020年H1的投資數量為10件(不包括高瓴創投),已經超過2019年全年。該機構6月完成了4筆投資,包括對海吉亞醫療和康基醫療的基石投資,以及對云頂新耀的C輪和嘉和生物的B輪。再往前因對凱萊英、凱利泰定增,對華蘭生物疫苗戰略投資,成為生物醫藥資本市場上“行走的流量包”,地位羨煞旁人。
對普通投資者來說,一級市場通常很難參與,二級市場更息息相關。2020年,生物醫藥的投資者們正在經歷一個前所未有的好時代,不再只有恒瑞的好時代。用概率學的描述是“今年上半年,有一半的機會累計漲幅超過20%”。
疫情下,超20%的待遇只限于生物醫藥,消費次之。像旅游、影視娛樂祈禱不破產是最大奢求,去年長期被看好的計算機、電子、5G等細分領域整體表現也是十分慘淡。據choice數據,截至2020年6月22日,A股累計漲幅排行榜中,生物醫藥板塊累計漲幅中位數為23.11%,食品飲料、電子、計算機、通信分別為16.39%、6.43%、4.24%和-0.66%。
具體到漲幅最亮眼公司,也是花落生物醫藥行業,最高漲幅為17倍,是來自北京的萬泰生物。該公司主要產品有酶聯免疫診斷試劑、膠體金快速診斷試劑等。值得關注的是,萬泰生物于今年4月29日在上交所上市,一上市便斬獲了26個漲停板。
不只是萬泰生物,多家2020年上市體外診斷企業遭到哄搶,占據了漲幅TOP5三個席位。5月12日在深交所上市的IVD頭部企業,新產業生物也已經收獲了424%的漲幅,該公司主營產品為系列全自動化學發光免疫分析儀器及配套試劑,早期就被紅杉資本青睞并一直投資。十年陪跑,紅杉也因此獲得賬面回報超過70倍。還有一家POCT即時診斷試劑產商東方生物漲幅也超過5倍。
上半年還有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很多生物醫藥公司持續上漲刷歷史新高,實現市值升檔。
譬如恒瑞近日在盤中觸及5000億市值。邁瑞醫療刷新高正式跨入3000億檔,漲幅約65%,截至發稿日市值超過3600億元;藥明康德刷新高跨入2000億市值檔。千億市值檔還有愛爾眼科(51%)、長春高新(漲幅79%)、智飛生物(98%)、云南白藥(5%)、康泰生物(77%),其中多數是今年進入。
04 現象四:跨國MNC陸續開始在中國進行創新投資交易
過往,跨國藥企通過旗下投資機構參與對本土生物醫藥的投資,一直是鮮有耳聞的狀態。當然,禮來亞洲基金是個特別的存在,該公司2008年始于禮來制藥的風險投資部門,次年便參與了對聯亞藥業(出海ANDA常客)和微芯生物(創新藥新貴)的投資。在2011年獨立之前,還參與了貝達藥業和博瑞醫藥的投資,如今這兩家企業均已上市,在資本市場表現不俗。
2014年前,為應對“專利懸崖”危機,禮來制藥成為加碼中國市場最為突出的MNC之一。與諸多MNC一致,禮來也是投巨資建工廠、建研發中心。不過,更為前瞻的是禮來制藥開始以創投基金的形式,將資本觸角伸向國內領先的研發企業。
如今的港交所生物醫藥新貴們大多都拿到過禮來的投資,譬如國產PD-1四小龍的信達生物2013年就被禮來盯上,以及在新冠疫苗研發中脫穎而出的康希諾,在創始不久便獲得禮來的投資。今年上市的沛嘉醫療、燃石醫學等都有禮來的身影,與禮來制藥本身在中國區的表現相比,禮來亞洲基金的地位無疑是更出色的。
值得關注的是,除活躍在國內投資圈的禮來亞洲基金不停加碼外,今年國內生物醫藥投資市場將迎來2家MNC——賽諾菲和勃林格殷格翰。
6月10日,賽諾菲宣布對凱輝基金戰略投資,該公司中國區總裁賀恩霆表示,本次合作將利用凱輝遴選與投資企業的優勢,助力賽諾菲連結中國醫療健康初創企業。
7月2日,勃林格殷格翰宣布在滬啟動中國首個外部創新合作中心,該中心負責人張巍怡博士認為,整個亞洲地區正成為生物醫學研究的熱點地區,其中中國生物醫藥創新實力大幅提升,勃林格殷格翰的目標就是成為創新生態系統中的首選合作伙伴。具體到業務層面,就是發現生物醫藥新科技,通過授權許可交易引入研發管線,以風險投資方式孵化早期項目。
聯結來看,這并不是簡單分離的兩件事,而是在傳遞一個信號:越來越多的跨國藥企開始認可中國本土的生物醫藥創新了!
過去,跨國藥企為什么不在中國投資本土藥企,而是自己擼著袖子干?因為在他們的認知中,中國藥企在做的只是仿制藥、Me-too、Me-better等低門檻的事情,大多如此,根本無法為將來為其在新藥領域的競爭助力。現在,這樣的認知正發生變化!
放眼全球生物醫藥風險投資機構,像強生、輝瑞、BMS、諾華、拜耳等知名MNC都設有,不過只在國外地區參與風險投資而已,目睹禮來亞洲的表現,從賽諾菲、勃林格殷格翰開始,終將迎來更多的風險投資進入!
05 邏輯五:新藥NDA、IND大爆發!
二級市場的狂熱、IPO的爆發、一級市場的堅韌、外資認知的轉變,均不是偶然,而是遲早。2020年正式開啟有其背后邏輯,無論從已獲批上市、還是正在上市申請、抑或是新藥臨床試驗申請,都實現了不同程度的增長,后兩者可以描述為“爆發”。
新藥獲批上市是最直接的例證。2020年,疫情突然爆發,卻并未影響藥品獲批的進度。CDE數據顯示,2020年上半年,NMPA共批準27個新藥上市,包括17個進口藥品和10個國產藥品。(本次統計主要是1類和5.1類,不包括生物類似藥、新適應癥、新劑型)值得關注的是,2020年較2019年同期增加6個新藥,其中5個由國產新藥貢獻,增幅達到1倍。
跨國藥企巨頭再陷“回扣門”!支付7.29億美金和解金后,這家公司決定這樣做
剛剛因違反《反海外賄賂法》向美當局支付超過3億美元和解金僅一周時間,近日諾華又因在美國境內給醫生和患者提供非法回扣向美國司法部支付7.29億美元和解金。2000以來,因為各類“回扣門”事件而陷入漫長的訴訟以及巨額的和解金之中的跨國藥企屢見不鮮。 美國...
從品類來看,較上年同期增加2個抗腫瘤藥,去年同期僅有恒瑞醫藥的卡瑞利珠單抗上市,今年新上市抗腫瘤藥出現兩個“首個”:一是來自豪森的甲磺酸阿美替尼片,為首個國產三代EGFR-TKI藥物;二是來自百濟神州的澤布替尼,為國內首個上市的國產BTK抑制劑。另增加2個肝病用藥,去年并無肝病用藥上市。
新藥提交上市申請(NDA)是潛在的支撐。據藥明康德統計,今年上半年有100多個創新藥上市申請獲受理(按受理號統計,不含已獲批藥物),而去年同期是91個,其中新藥申請為50個,仿制藥申請為41個。
新藥臨床試驗申請(IND)則是更深層次的創新儲備力量。藥智數據庫顯示,2020年上半年國家CDE受理承辦的中國1類新藥IND申請號數量≈250條,品種超過100個,2019年同期是57個,超過2018年全年;而首次注冊申報并獲得承辦的IND品種共75個,數量亦明顯超過2019和2018年同期水平。
06 邏輯六:藥監部門速度,一月6款接軌FDA
上述新藥大爆發的原因離不開藥監部門的效率。FDA可以說是全球藥品審評審批的模范,就算是美國處于疫情重災區,審批速度依舊給力,今年5月審批了6款新藥上市,是2020年上半年最多的月份。
再看向NMPA的5月、6月,每個月都是6個新藥,月均6個已經成為NMPA的常態,去年是月均4.4個,加上后續爆發的NDA、IND儲備,未來NMPA相關部門只有更忙!速度接軌FDA的原因可能來源兩個方向,一是儲備的增加,二是審批速度的加快。
另一方面,集采速度的加快,讓仿制藥企真正認識到只做仿制藥沒有出路,進一步加速創新生態的形成。從4+7試點到集采擴圍用了9個月,從集采擴圍進入到第二批集采品種公布,時間縮短至3個月,到各地陸續落地不到半年。
07 邏輯七:自建+新藥交易,藥企不遺余力
另一底層邏輯在于藥企自身。不管是一級市場融資,還是IPO的加快,都是生物醫藥企業在競爭中布局加速的體現,因為臨床試驗增加確實需要資金支持。
一方面,本土藥企不遺余力的招攬研發人才自建研發管線;另一方面,通過新藥授權交易來擴充研發管線。不管是“老牌”還是“新銳”,都各出奇招??苽愃帢I便是“老牌”的代表,今年5月底,科倫藥業放大招,以 1 元對價將子公司科倫博泰生物和科倫藥物研究院各 10%的股份(即 1,000 萬股股份和 1,000 萬元出資額)轉讓給科倫藥業全球研發總裁、首席科學家王晶翼。
與科倫類似,本土的BigPharma諸如恒瑞、豪森、復星醫藥等均各有招數。相對這些老牌藥企來說,本土上市的生物醫藥新貴們給予研發科學家的激勵更大。信達、基石等創新藥企的研發創始人薪酬都過億元,其中相當部分為股權激勵。
自建之外,是新藥授權交易的重燃。據E藥經理人統計,截至6月9日,國內2020年本土與外資藥企之間新藥授權交易已經達到25起,接近2019年全年的該類交易事件。其中,今年上半年license out重現2018年輝煌,大概率超過并成為真正的License out大年。上述統計顯示,國內License out交易已經達到8例,接近2018年全年,也同時接近License in的13例。
08 趨勢八:ADC、BsAb即將爆發,PD-1成紅海
在沸騰的生物醫藥市場下,有一些趨勢應該被看到。
年初科睿唯安發布《2020最值得關注的藥物預測》年度報告,預測了11款將于2020年上市2024年銷售有望突破10億美元的藥物。僅有的3款抗腫瘤藥中,有2個ADC藥物,分別為IMMU-132和DS-8201,這兩個藥都已經在今年年初獲FDA批準。
ADC人堅信好日子就快來了。因為ADC自出世以來,就一直不溫不火,2019年前的二十年FDA僅批準7個ADC藥物。到2019年才開始看到曙光,這一年FDA猛批了3個ADC藥物,2020年開年仍保持了這樣的狀態。
中國方面,亦不遜色,今年1月迎來首款ADC藥物Kadcyla獲批上市,5月迎來第二款ADC藥物Adcetris上市。與此同時輝瑞的Besponsa已在1月提交上市申請,百泰奧的BAT8001正在開展治療HER2陽性晚期乳腺癌的臨床3期試驗,處于2期臨床的有榮昌生物和科倫藥業。據科睿唯安統計,在ADC藥物的研發上,美國以139個的絕對優勢位居全球首位,中國以42個位居第二。
今年亦是雙特異性抗體(BsAb)的高光時刻。
6月第2周,國內雙抗交易3天3起,金額最高39億美元,涉及羅氏、賽諾菲、艾伯維多家知名MNC,及信達、康寧杰瑞等本土新銳藥企。臨床進展上,羅氏的艾美賽珠單抗在今年5月提交了上市申請,康寧杰瑞有2款處于臨床2期,康方生物有1款處于臨床2期。
CAR-T的火熱也不會少了中國。
6月30日,藥明巨諾CAR-T細胞療法藥物瑞基侖賽申報上市。這是繼復星凱特引進的Yescarta上市后,國內第二款申報上市的CAR-T細胞療法。據德勤統計,截至2020年2月18日,中國的CGT(細胞和基因療法)臨床試驗為1041個,其中細胞療法占比超過95%,位居全球第二,美國為3907個。
值得關注的是,近年大熱的PD-1正在成為紅海領域。目前,除O藥和K藥兩款原研外,國內有信達、君實、恒瑞、百濟神州四家PD-1產品,各家或通過醫保或積極拓展適應證以占據一席之地。在今年上半年的生物創新藥NDA申請中,28個受理號其中有15項的靶點是PD-1,大多是適應證的拓展。
09 趨勢九:千億市值藥企將一抓一把
“醫藥藍籌不貴,未來5-10年,千億門檻以上的醫藥公司可能會有十幾個,幾千億的公司應該也不在少數。我們重點選擇了4個細分賽道,分別是創新藥、生物制品、醫療器械、醫療服務?!敝t藥私募森瑞投資在今年3月做出如是推斷。
從趨勢上來看,這可能是個大概率事件。拿A股來說,目前幾千億市值(超過2000億元)的有恒瑞、邁瑞、藥明康德三家,港股還有翰森制藥,中國生物制藥和藥明生物接近。而目前在千億市值的有愛爾眼科、長春高新、智飛生物、云南白藥、康泰生物5家,港股有平安好醫生、百濟神州、石藥集團等6家公司。千億市值的儲備支撐了論斷的可能性。
更重要的是千億市值將會一抓一大把。截至6月底,500億-1000億檔市值的生物醫藥公司A股有19家,港股不完全統計10家左右。這一檔的代表是信達、君實、樂普醫療等本土新銳藥企;康希諾、沃森生物、華蘭生物等創新疫苗企業;泰格醫藥、康龍化成、凱萊英等CRO/CDMO企業;華大基因、新產業等新診斷技術企業。各細分領域的這個段位的企業將是接下來的千億市值檔儲備力量。
10 趨勢十:海歸科學家的高光時刻
到最后,還是要回到最開始的地方。這一波創新浪潮到底因何而起,追本溯源下,人是最為關鍵的要素之一。
細數港股生物醫藥新貴或科創板新貴的創始人或者是首席科學官,那些發揮重要作用的人十之八九可能是海歸生物醫藥科學家,抑或是跨國公司縱橫多年的高管。
上世紀80-90年代發生了一波公派出國潮,一大批中國留學生到美國和其他國家接受先進的生物醫藥教育,很多人因此留下并進入全球頂級藥企管理層,積累了大量新藥研發全流程經驗。
最早的一批回歸潮發生在千禧年左右,當時國內生物醫藥的主流是“仿制藥+技術轉移”。就是早期的CRO,藥明康德的李革就是這一批的代表。雖然不是做創新藥的年代,但2001年微芯生物創始人魯先平回國的時候很堅定,“只做原創藥”,18年下來,微芯生物手握一款西達本胺在科創板上市,目前市值245億元。還有??颂婺岬陌l明人貝達藥業首席科學家王印祥也是2002年回歸的。
更大一批的回歸潮發生于2005年左右,這一批海歸精英回歸時正處于40~45歲左右。2004年,百濟神州的王曉東剛過40歲,憑借細胞凋亡杰出成就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這是留美人員最高榮譽?!昂軕c幸40歲時有勇氣選擇回國”,回國后王曉東在北生所任職,2010年和歐雷強一拍即合說要做中國的基因泰克。不到十年,百濟神州上市,成為千億市值公司。
信達生物創始人俞德超與王曉東經歷差不太多,2006年回國后領導開發康柏西普,2011年成立的信達生物,大約十年做到上市,旗下已上市產品為PD-1藥物和一款貝伐珠單抗生物類似藥,還有5個進入臨床3期的產品,目前市值795億港元。
創立十年上市,手握1-2個臨床后期的產品,并且有覆蓋某個細分領域的研發管線,是當前未盈利上市生物醫藥新貴們的一些標簽,而他們的創始人大多是2010年回歸的這一批科學家。
亞盛醫藥楊大俊便是這一批,2009年楊大俊回國便創立了亞盛醫藥,專注于細胞凋亡領域,2019年實現上市,如今市值近100億元。今年6月亞盛遞交了首個新藥上市申請,該藥有望國內首個上市的第三代BCR-ABL抑制劑,目前全球已上市的同類產品僅有一款。
2011年,歌禮制藥創始人吳敬梓辭去GSK全球副總裁的職位回國創立了歌禮,33個月研發上市一款新藥戈諾衛,9年后成為港交所新政后第一家上市生物醫藥企業。華領醫藥的陳力博士亦是同一批具有相似經歷的海歸人才。
從市值來看,千禧年前后、2005年左右這一批先回歸的人吃到的螃蟹似乎也更大一些,而2010年左右回歸的規模就會更小一些,這與藥物研發進程是一致的,還有很多后回歸的創業者正在排隊的路上。
他們,就在不遠方。
國家醫保局采購方案流出,高值耗材全國帶量采購已在眼前!80%的量,市場巨大!
7月3日,國家醫保局就醫用耗材進行全國帶量采購的方案首次流出,方案明確冠脈支架將作為耗材國采的切入點。 繼2018年的“4+7”之后,高值醫用耗材是否進行全國層面的帶量采購一直受到業內關注。不同于藥品帶量采購由國家層面率先組織,耗材的集采最近一年不斷...
本文來源:E藥經理人 作者:朱晶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