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1年加入華為,再到2004年開始做手機,我可以說是華為里面最早一批做手機的?!?在手機行業幾乎無人不知的吳德周,對動脈網只是簡單陳述著這一事實,似乎這并非什么值得夸耀的事情。 但也是在華為的10多年間,吳德周親身參與并見證了“榮耀”品牌的一路
“從2001年加入華為,再到2004年開始做手機,我可以說是華為里面最早一批做手機的?!?/span>
在手機行業幾乎無人不知的吳德周,對動脈網只是簡單陳述著這一事實,似乎這并非什么值得夸耀的事情。
但也是在華為的10多年間,吳德周親身參與并見證了“榮耀”品牌的一路崛起,見證了“榮耀”成為真正的“榮耀”。
錘子科技,也在2016年將其邀為座上賓,參與系列新機的打造。在他的帶領下,一批備受外界好評的手機出爐,其中就包括堅果系列手機。
在錘子科技手機業務被字節跳動收購整合后,吳德周也由錘子科技進入到了字節跳動的新石實驗室。
似乎他的命運已經與手機、智能硬件行業綁定了起來。
但是,在歷任華為、錘子、字節跳動后,吳德周選擇了離開,開始自己的全新之旅。
今年3月,吳德周在微博宣布,公開表明自己已經離開字節跳動新石實驗室,加入Sharklet并擔任全球CEO的職務。

為何做出這樣的選擇,我們或許可以借助他10月份在微博的記錄看到些許思考——
“我今年 45 歲了,前 20 年基本都在做手機,希望接下來的20 年時間,可以專注在大健康這個領域。在大健康領域創業是一件非常有成就感的事情,因為這是真正「惠及每個人」的事情?!?/span>
但“成就感”并非是全部。
在手機、智能硬件領域從業二十年的吳德周,是否會用“做手機”的思路去顛覆健康領域?他又為何會選擇Sharklet(鯊紋科技)這樣一家公司去完成自己在大健康領域「惠及每個人」的愿景?
這些還未言盡的事物,或許在我們對他的采訪中得到了回答。
另一個版本的“老人與?!?/h1>
1951年,身在古巴的海明威寫就了一篇奠定自己文學史地位的中篇作品——《老人與海》。
在書中,他這樣寫到:
當老人看到它游過來的時候
When the old man saw him coming
就知道這是一條毫無畏懼的鯊魚
He knew that this was a shark that had no fear at all
不達目的 誓不罷休
It would do exactly what he wished
他一邊準備好魚叉,把繩索綁緊
He prepared the harpoon and made the rope fast
一邊注視著鯊魚
While he watched the shark
來吧
Come on
在這個略帶悲劇性質的故事中,海明威塑造了一位與鯊魚、與自然斗爭并毫不妥協的老人形象。
20多年后,另一個人展開了與“鯊魚”長達40多年的斗爭。他,是材料?程學專家Anthony Brennan(安東尼·布倫南)教授。

“我害怕鯊魚,但我喜歡近距離觀察它,試著找出他們身上的特征”。在一份拍攝于2019年的視頻中,布倫南教授如此說道。而Sharklet物理抗菌技術的靈感,正是來自對鯊魚“日復一日”的觀察。
1978年,布倫南教授便開始了自己的生物黏附科學研究。2000年,他的一項研究課題是減少藻類等對船體的附著。
“在船只要離開港口的時候,我看著長滿海藻的船,這么大一條船,看起來就像是一頭鯨魚在游動。我說,鯨魚身上也有很多微生物附著。大家回答說,是的。那什么動物身上沒有這些東西呢?最后,我想到了鯊魚。每個人都跟我說,那是因為它們游得很快,身上不容易附著微生物。但我反駁說,那些水族館里的小鯊魚呢?它們不會游來游去,它們只是呆在水里,就像那些停泊在港口的船一樣?!?/span>
得益于這一觀察,回到任教學校的布倫南教授立馬開始了對鯊魚為何不會附著微生物的研究。在研究中,他發現,鯊魚皮膚表面的微結構正是他夢寐以求的抗生物黏附的解決方案。

顯微鏡下鯊魚皮膚膚齒
經過多次實驗,布倫南教授終于獲得了Sharklet微結構——它以鉆石形狀排列。將其命名為Sharklet,是因為它意味著非常小,Sharklet微結構尺寸大約是普通鯊魚鱗片二十分之一或十分之一。組成鉆石形狀的這些微結構,只有2微米寬、最多16微米長。
通過模仿鯊魚表面的微結構排列組合方式,布倫南教授獲得了Sharklet物理抗菌技術。教授指出,“我們創造了一個物理屏障來阻止細菌相互接觸。通過制造物理屏障,使得它們幾乎不可能形成一個菌落”,“不能形成菌落,就無法造成感染”。
2021年11月,發表在《中國消毒學雜志》期刊上的《仿生微結構在控制表面微生物污染上的應用》一文,指出了Sharklet表面抑制微生物轉移的3種主要作用機制——
首先,微結構可顯著增加材料表面的疏水性,從而抑制液體與表面的接觸。由于微生物通常通過液體(如體液)或小液滴(如飛沫)形式污染表面,超疏水表面是新型抗菌表面的一個重要研究方向;
其次,微結構凹凸不平的溝壑結構導致微生物與表面的有效接觸面積顯著減小,從而減弱微生物與表面的相互作用;
再次,即便少量液體停留在微結構表面,這些液體蒸發時,其中攜帶的微生物在毛細作用下沉降到微結構底部,因而不易轉移至接觸碟(實驗室測試條件)或觸碰表面的潛在宿主(實際應用情況)。
這3方面機制相輔相成,共同抑制微生物在Sharklet表面的經接觸轉移,達到抗污染效果。
實驗也用數據結果證實了Sharklet技術在抑制微生物經接觸轉移方面具備極大的價值:
目前已大規模生產的Sharklet聚丙烯薄膜對乙型流感病毒的轉移抑制率為82.8%,而對冠狀病毒229E的轉移抑制率為85.1%;
Sharklet微結構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在各測試表面的污染均有抑制作用,平均抑制率為95%;
……
數據表明,Sharklet技術可以有效降低病原體經接觸傳播的風險,可用于傳染病控制、降低院內接觸感染、減緩和控制留置型醫療器械造成的感染等方面,有著極大的應用潛力。
早就意識到Sharklet技術應用前景的布倫南教授,在2007年成立了Sharklet公司。由于技術價值潛力,其長期獲得了研發資助。
2017年,Sharklet被中國杭州一家醫療器械公司Peaceful Union收購。在中國,它開始以“鯊紋科技”為外界所知。2018年,吳德周與鯊紋科技結緣。2019年,鯊紋科技亮相北京工業大學奧林匹克體育館首次召開發布會。2021年,吳德周宣布正式進入鯊紋科技,擔任其CEO。
“從第一天起我就認為我們需要與中國的公司合作,進一步發展我們的制造工藝,使之更具競爭力”,Sharklet的“長期目標是尋找中國的合作伙伴,把產品更快、更有效、更具成本效益地推向市場”。布倫南教授曾如此說道。
被中國公司收購,以及吳德周的加入,意味著鯊紋科技開始在中國這個市場更為迅速地進行著突破,加速市場開拓進程。
從“Sharklet”到“鯊紋科技”
加入“鯊紋科技”,對吳德周來說,只是個人的選擇。但是讓一個在手機行業有著20年從業經驗的行業“資深”人士義無反顧地投入其中,原因又是什么?
采訪中,吳德周提到了很多,但歸結起來或許有兩點原因:
一是對手機、電動汽車等行業的趨勢洞見,讓他不愿再投入其中。不選擇繼續跟進手機領域,是“因為做的時間太長了,你會發現很多情況下是在不斷重復。雖然也許會嘗試不同的方面,但還是在重復”,手機領域已經很難讓他獲得新鮮感和興奮感。在吳德周看來,電動汽車等領域也即將進入紅海市場,在手機領域發生的事情可能會在電動汽車領域重新上演。
二是看好大健康領域的發展。“疫情之后,大家對健康的關注度越來越高。但是,健康領域的公司,大部分還相對傳統。我們對海外的依賴度其實非常高”,“無論是軟件、硬件,還是醫療服務部分,很多領域都才剛剛開始,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把在手機行業或者進入互聯網時代的很多玩法和思路,用于健康領域的改造升級,”吳德周說道,“我覺得這個方向可能會很有意思。通過賦能傳統行業,我們可以為行業帶來更大的差異化價值?!?/span>
抱著這樣的信念,吳德周一腳邁入了大健康領域。吳德周指出,在今年3月這個時間節點選擇擔任Sharklet的CEO,加速推進鯊紋科技的商業化落地,實際上與鯊紋科技的愿景以及技術研發落地有著些許關聯。
在Sharklet有著10余年研發經驗的工程和制造副總裁Ryan Stoneberg,針對Sharklet技術的落地問題,指出Sharklet技術最大的難點在于這種微結構的大小。
“Sharklet結構在2微米級別,這非常難以制造,因為沒有太多的制造基礎設施能夠支持Sharklet結構的尺寸。因此Sharklet最初只是扁平形式,并且是100毫米*100毫米的大小。”
除了最初面臨制造尺寸問題,Sharklet還面臨如何將這些二維模板轉換成實際使用的三維產品的問題。這個難題在多年研發中才得到了解決。
面臨微結構可能出現的磨損問題,人們仍舊會有擔憂,這一磨損是否會影響Sharklet抗菌結構的效果?
Ryan Stoneberg則表示,“今天許多產品都會通過添加宏觀紋理來保護Sharklet產品免受表面磨損。這些結構可以與Sharklet技術結合使用,在防止磨損的同時,增加了Sharklet在任何表面上的壽命”,“就像草皮和足球場一樣,移除一些結構,實際上并不會降低這一結構在整體產品中的作用。研究表明,即使表面結構被磨損掉很大一部分,Sharklet仍然可以發揮作用?!?/span>

Sharklet材料表面與普通材料表面抗菌效果對比
既然如此,為何在被中國公司收購后,Sharklet的商業化進展仍舊并不像想象的那樣迅速?
這與Sharklet微結構在國內制造的困難程度有關。吳德周加入的契機剛好在鯊紋科技已經解決了這一難題,準備好了產業化落地——在去年年底,Sharklet終于找到了一家可以生產制造Sharklet微結構的合作廠商,批量化生產的難題得到了解決。
時機已經成熟。
今年6月,鯊紋科技完成了一筆3000萬元的Pre-A輪融資。據吳德周介紹,融資主要用于拓建團隊,以及實現Sharklet技術的本土化落地。目前鯊紋科技國內外團隊成員已達40余人。在國內,鯊紋科技已經在東莞組建了Sharklet全球的微米工程中心。與此同時,鯊紋科技在籌劃著下一輪融資,計劃將Sharklet技術推廣到海外等注重健康及有著一定抗菌觀念的市場中去。
對吳德周來說,領導鯊紋科技,目前需要思考的問題有兩個:
一是如何快速推廣Sharklet技術,使其賦能各行各業的產品。
在今年,Sharklet相繼展開了和電動牙刷、兩性用品、母嬰、手機周邊等消費領域廠商的合作,同時也與上市公司維力醫療達成了醫療領域的合作。
值得一提的是與維力醫療的合作,雙方將在醫用導管、民用和醫用手套等領域展開深度合作。

圖源:全球頂級手套集團上市招股書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報告,2020年美國人均手套消耗量約為300雙,相當于中國(9支)的約33倍。隨著經濟發展,人口增長以及衛生意識觀念的增強,預期國內在手套方面的消耗量會更多。雙方的合作也是基于對未來市場的信心。而Sharklet的物理抗菌技術將為產品帶來更多附加值。
雙方的合作也不止于手套。實際上,合作背后也有一個讓人感慨萬分的故事。這個故事涉及到的是另一家企業,美國醫療器械公司COOK——庫克醫療。
創立于1963年的庫克醫療,其業務遍及全球135個國家。Sharklet早在2012年就已在和庫克醫療合作開發導尿管,2015年具備Sharklet物理抗菌技術的導尿管獲得了歐洲CE認證。后續也取得了FDA批準。但是該產品卻未能大規模生產制造。庫克醫療此前曾與維力醫療有業務往來,曾詢問維力醫療是否能夠生產制造含Sharklet技術的醫療器械耗材,但是限于國內技術,當時的維力醫療無法滿足這一需求。

COOK抗菌導尿管(表面采用Sharklet物理抗菌技術)
如今,當得知鯊紋科技解決了批量化生產的難題后,維力醫療選擇了快速與其達成合作。這個故事多少可以視為高端制造國內本土化的案例之一。COOK尿導管無法大規模生產制造,與國外制造成本過高有關。而在國內,無論是原材料、人力成本、制造成本相對于美國都有著一定優勢。
鯊紋科技選擇了將工程中心建在東莞,借助珠三角的制造資源,以及與維力醫療這樣本身在行業具備實力的廠商合作,進一步降低了產品的制造成本。
二是如何解決落地中存在的技術難題。比如,雖然鯊紋科技找到了能夠制造Sharklet微結構的合作廠商,但是廠商仍舊無法在諸如嬰兒奶嘴等特殊形體上制作Sharklet 3D紋理結構。也是因為這個原因,Sharklet選擇了在國內建立研發工程中心,實現技術的快速落地。
在工程中心中,鯊紋科技重點建設布局了包括微納米的工程制造中心、微生物實驗室、可靠性實驗室等。通過它們,鯊紋科技可以實現產品初期研發制造到后期的品質保證。

顯微鏡下的鯊魚皮(左)和 Sharklet 物理微結構(右)
對鯊紋科技來說,最大的問題來源于如何在不同材料表面實現Sharklet微結構。當前,鯊紋科技已經可以在塑料、橡膠、硅膠、皮革等材料上實現其微結構,且技術已十分成熟。甚至其也在實現玻璃材質的實驗室突破,未來像家電產品比如冰箱隔板就可以使用這類技術。而他們也在繼續探索著在陶瓷、木頭等材料表面的進一步突破。
在商業模式方面,“鯊紋科技通過技術賦能,增加產品商業價值,獲取技術的授權使用費。此外,鯊紋科技也會通過跟行業上游企業伙伴合作,去快速將技術推廣給更多企業用戶”。
比如其與為華為、OPPO、vivo等廠商提供結構件的手機供應鏈合作,通過將技術引入到供應鏈企業,實現整體產品的更新迭代,實現高質量低成本的制造。除了與供應鏈企業合作之外,鯊紋科技也在直接跟部分B端企業合作,為企業提供生產制造模具,實現技術授權。
為世界打造物理抗菌屏障
布倫南教授曾提到,“要認識到Sharklet技術提供了一種模擬自然的結構,它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抵抗細菌的屏障。重要的是,它是一種自然屏障,一種物理屏障,它絕不會使用額外的化學物質。就好像保衛城堡的方法,是在城堡周圍建造護城河,敵人無法越過有水的護城河。它是一種物理方法,不會造成傷害,不會增加任何東西。”
事實上,近年來,由于抗微生物藥物的大量使用,細菌更加頻繁地暴露在能夠殺死它們的物質中,這導致了細菌的快速進化,過去很容易治療的細菌,也漸漸具有了耐藥性。
在美國,每年需要花費近20億美元治療感染了超級細菌的患者。Sharklet的產品為世界提供了一種新的方式去解決當前存在的超級細菌感染的問題,提供了控制超級細菌進一步進化的機制。
另一方面,安蘇茨醫學院生物工程醫學系助理教授Chelsea Megin曾提及,“抗微生物性能對醫療器械十分重要。人們去醫院是希望得到治療,保持健康,但不幸的是,很多人去醫院最終導致感染。僅在美國,每年就有兩百萬例在醫院發生的交叉感染?!?/span>
這些感染,將帶來嚴重的并發癥,甚至造成患者死亡。醫生和患者的需求是一致的,“不僅要減少醫院里的細菌數量來保持病人的健康,也要減少殺菌藥物的過度使用?!盨harklet技術通過創造無毒的微環境,讓細菌無法附著,而不是殺死細菌,這提供了一個更佳的解決方案。
實際上,疫情的暴發使得人們健康理念、抗菌意識有了顯著的提升,也使得人們更容易接受這樣的物理抗菌技術。吳德周表示,電商平臺抗菌產品指數級的增長說明了這種態勢,也說明了未來抗菌產品存在的機會。

圖源:頂級手套集團上市招股書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當前全球各地區人均衛生支出均在持續增長。其中,北美地區更是有望在2025年實現人均衛生支出12527.2美元/人。即便從全球范圍來看,也有望在2025年實現人均衛生支出達到1297.4美元/人。
鯊紋科技提供的物理抗菌技術將在衛生健康領域占據一席之地。
值得一提的是,鯊紋科技的技術并非僅限于醫療用品,還包括消費產品領域,這意味著一個更為廣闊的市場空間。
吳德周表示,他有著十分強烈的緊迫感,希望可以將技術更快速地應用到各個領域里,能夠快速地讓大家真正獲得有效的保護。
鯊紋科技對自己的定位也十分清晰,那就是希望自身能夠成為抗菌領域的領導品牌,通過零添加抗菌技術,成為用戶的健康守護專家。對這一點,吳德周看起來十分有信心,“因為鯊紋科技在物理抗菌方面的技術,是全球唯一的。我們希望未來一提到物理抗菌或健康抗菌,大家能夠想到的就是Sharklet?!?/span>
想象一下,生存在一個有著“物理屏障”保護的世界。
更少的超級細菌困擾、更少的交叉感染……
或許那就是我們即將迎來的世界。
本文來源:動脈網 作者:小編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