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癥正持續向人類發起挑戰。 據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 )發布的全球最新癌癥數據顯示,2020年預測全球新增腫瘤人數共計1929萬人。其中,中國以23.7%的占比,成為全球腫瘤新增人數最多的國家。 面對目前尚未被攻克的癌癥難題,早篩早治就成了患者
癌癥正持續向人類發起挑戰。
據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 )發布的全球最新癌癥數據顯示,2020年預測全球新增腫瘤人數共計1929萬人。其中,中國以23.7%的占比,成為全球腫瘤新增人數最多的國家。
面對目前尚未被攻克的癌癥難題,早篩早治就成了患者的“救命稻草”。2022年1月12日,蘇州智核生物與瑞典Hoberbiotech公司正式宣布就99mTc標記Her-2靶點放射性顯影劑ADAPT6達成大中華區的獨家授權協議。據悉,該顯影劑可快速分辨Her-2(+)和Her-2(-)腫瘤,而所謂的“Her-2”正是乳腺癌患者接受治療的重要靶點。此外,在如胃癌、肺癌等其他實體瘤中,其表達狀態對于診療而言也十分重要。
“ADAPT6與智核生物核醫學的產品管線十分匹配,我們始終堅持以自主研發為主,全球合作為輔的發展理念,共同致力于創新核醫學領域的可持續發展。”智核生物創始人兼CEO須濤博士表示,未來公司還將以不斷優化的納米抗體平臺技術為基礎,持續開發成熟腫瘤靶點的放射性治療性藥物,并逐步搭建生產基地及銷售團隊,實現從生物科技公司向生物制藥公司的轉變。
放射性顯影劑瞄準癌癥診療痛點
此次智核生物引入的ADAPT6所面向的乳腺癌、胃癌、肺癌等癌種,已成為當前社會的重大公共衛生問題。
同樣據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癥研究機構統計的數據,2020年全球乳腺癌新增患者達226萬,約占新發癌癥病例的11.7%,這也是乳腺癌首次超過肺癌,成為全球第一大癌癥。與此同時,肺癌與胃癌的發病率也不容小覷,分別達到了220萬和109萬人。
在缺乏有效治療手段的背景下,如何實現對腫瘤的早期診斷就成了臨床研究的關鍵。據介紹,“Her-2”的表達狀態正是乳腺癌早期診斷的一項重要指標,約20%的原發性乳腺癌存在Her-2基因擴增或蛋白過表達。
目前,國內外指南均推薦對所有新診斷的乳腺癌進行Her-2的檢測。具體而言,乳腺癌原發灶與轉移灶Her-2表達不一致比例約5%~13%,胃癌約為5%~18.4%,患者診療的過程中應多次檢測Her-2的表達水平才能實現精準治療。因此對于復發轉移的患者,若有可能獲取腫瘤組織,指南建議對復發病灶或轉移病灶進行Her-2 檢測。
對于如此重要的腫瘤診療指標,傳統的Her-2檢測方式即免疫組化(IHC)卻需要手術或穿刺活檢等侵入式手段采集組織樣本,不僅對患者造成心理與生理雙重創傷,且無法在短期內多次采樣。檢測結果也僅能反映局部取樣組織的表達水平。這也意味著IHC所能反映的僅是過去某一時點、某一特定部位的Her-2表達水平,難以一窺腫瘤的全貌。
而此次智核生物引入的ADAPT6,則是使用99mTc/68Ga標記Her-2靶點的支架蛋白,通過Spect/Pet-CT的方式,實時、動態顯影體內所有腫瘤的Her-2表達水平,整個過程無創傷、臨床操作簡便,僅需數小時病人即可拿到顯影的結果。相較于傳統檢測方式大約1-2周才能出具的檢測報告,極大程度增加了患者獲得及時診療的機會。
更值得一提的是,分子顯影可以發揮分時段、多次檢測的優勢,對腫瘤發展過程中常見的“轉移灶”進行實時檢測,讓潛在復發的患者在最短的時間內得到更加有效的治療,最大程度的延長患者無疾病生存時間。
據悉,ADAPT6由瑞典烏普拉薩大學和皇家理工學院的Vladimir Tolmachev和Sophia Hobe共同開發,從研發優化至今已有數十余年,相關研究已發表30多篇高水平SCI文獻。目前該藥物已完成臨床I期試驗,對于未經治療的原發性乳腺癌患者,研究結果顯示,ADAPT6安全性好,無相關不良事件發生,注射后2h內即可快速分辨Her-2(+)和Her-2(-)的腫瘤。
從左至右依次:ADAPT6分子結構、注射ADAPT62h后腫瘤/對側乳腺比值、注射ADAPT62h后全身顯像
除能應用于乳腺癌、胃癌診療外,Her-2在非小細胞肺癌及膀胱癌診療領域的價值也在逐漸被發現。未來ADAPT6無疑也將通過分子顯影方式,實現相關癌種的早篩早治。
實際上,在引入ADAPT6的同時,智核生物自研的放射性顯影藥物也在快速推進當中。公司自主研發了放射性同位素68Ga標記的PD-L1表達顯影劑(SNA002)和全身腫瘤浸潤淋巴細胞(TIL)顯影劑(SNA006),兩款顯影劑均具有與ADAPT6相似的優勢,對臨床上的腫瘤免疫用藥具有極大的指導作用和開發價值。
據須濤博士透露,SNA002即將在中美兩國同時開啟IND(新藥臨床試驗申請),有望成為近10年來,中國創新藥企在美國開展注冊臨床研究的首個放射性診斷藥物。除此以外,智核生物也已與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開啟合作,圍繞SNA006開展研究者發起的臨床實驗。
核醫學創新藥品帶來癌癥治療新希望
在持續深耕放射性顯影藥物以滿足腫瘤早篩早治需求的同時,智核生物也將目光聚焦在腫瘤放射性治療藥物方面。
“我們想用最具創新性的核醫學診療產品,給患者帶來新的希望”。談及智核生物的使命,須濤博士表示,目前,智核生物已搭建了一系列核醫學治療藥物的研發管線,在精準診斷之后提供更加有效的放射性治療藥物。
在業內人士看來,放射性治療藥物可通過使用優化的載體攜帶放射性核素到達腫瘤組織,對腫瘤組織進行選擇性的輻射,對周圍健康組織產生最小的毒性,從而實現精準靶向治療腫瘤的目的。此外,對于因其他治療方式導致的腫瘤耐藥問題,放射性治療藥物仍舊能有效的發揮殺傷作用,給患者帶來更多的治療希望。
正是基于這樣的優勢,諾華、拜耳等跨國藥企已在神經內分泌腫瘤、前列腺癌等領域布局放射性治療藥物。智核生物也完成了相關領域的多條研發管線布局。
智核生物產品管線
在這一過程中,智核生物自主研發的技術平臺也在日臻完善。目前公司已建立SmartSdbc、SmartApa、SmartRel三大技術平臺,實現了放射性同位素與納米抗體的完美融合,同時避免了納米抗體自身的腎代謝弊端;并充分利用納米抗體分子量小、穿透能力強等特點,構建了一系列具有優異療效的放射性診療藥物。須濤博士也透露,后續公司將利用上述技術平臺,持續開發成熟腫瘤靶點的放射性治療性藥物,全面加速研發進程,形成批量產出。
智核生物SmartSdbc、SmartApa、SmartRel三大技術平臺
“中國創新放射性藥物由于技術壁壘問題近10年來發展緩慢,僅有極少數的放射性診斷藥物進入臨床,而放射性治療性藥物研究領域幾乎空白。近兩年國際放射性藥物研發領域方興未艾,中國雖和歐美相比有較明顯的差距,但由于相關領域的研發均處于較早階段,我們具備后發優勢,仍有迎頭趕上的可能。”須濤博士表示。
另介紹,智核生物近1萬平方的偶聯、放射性GMP車間正在建設當中,預計在2022年年底,車間即可交付使用;同時公司專業化的銷售團隊也將于2022年搭建完成,為智核第一個核醫學診療產品SNA001上市做好準備。相關工作也將助力智核生物最終實現自主研發生產到銷售的全流程覆蓋,完成從生物科技公司向生物制藥公司的轉變。
本文來源:動脈網 作者:小編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