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對新冠后遺癥機制了解的不斷深入,新冠后遺癥的療法也逐漸多元化,除了臨床藥物治療以外,納豆激酶等非藥物營養素治療方法也逐漸走入大眾視野。
時至今日,新冠疫情已近尾聲,但數億的新冠感染者在急性期癥狀消失的數月后仍面臨后遺癥的長期困擾。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定義,長新冠或新冠后遺癥(post-acute COVID-19 syndrome)是指發生在疑似或確診新冠感染個體的一種疾病,通常在新冠感染發病后 3 個月內出現,且持續存在,無法用替代診斷加以解釋。多項研究結果表明,高達 40% 的初期新冠幸存者出現了某些長新冠癥狀。然而,由于存在未報告病例的可能性,以及輕度病例的非特異性和不可量化性等原因,其實際發病率可能更高。除了高發病率,新冠后遺癥還有一個顯著特點,那就是癥狀的多樣性和復雜性。Nature曾發文指出,有高達兩百余種復雜癥狀在新冠感染轉陰后仍困擾患者。
圖1 Nature研究截圖
面對復雜的新冠后遺癥,很長一段時間內,全球都缺乏對新冠康復者長期后遺癥表型特征的系統認識及相應的臨床指導建議,直至血栓形成在新冠后遺癥中的相關機制被發現和揭示。
2023年2月18日,針對新冠后遺癥最新機制的研究發現以及由此衍生的溶栓防栓干預措施,南方健康與日生研功能食品(浙江)有限公司聯合舉辦了主題為“應對新冠后遺癥,溶栓防栓是關鍵”的科普直播,以幫助人們重新認識新冠后遺癥并采取更為有效的干預措施。該直播邀請了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王增武、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楊士偉、中美健康管理學會岳紅文和日生研生命科學納豆激酶應用研究中心吳炳南四位專家,圍繞新冠后遺癥的機制與應對策略做了詳細解讀。
應對新冠后遺癥,首要在溶栓
2022年4月,一項發表在《英國醫學雜志》的大型臨床研究顯示,感染新冠病毒的病人在感染后數月內深靜脈血栓形成和肺栓塞的風險明顯增加。感染者在確診新冠30天后,深靜脈血栓和肺栓塞的風險分別增加5倍和33倍。近日,Circulation上發表的一項研究也表明,新冠感染患者心肌梗死和微梗死的比例較高,心肌瘢痕與心血管預后獨立相關,進一步印證了新冠感染者血栓風險會增加。而對于為何感染過新冠病毒后會增加血栓風險,有待進一步明確其中機制。
但有研究顯示,新冠病毒在新冠陽性期間會通過破壞內皮細胞、損傷微循環和減少AngⅡ轉化等三個途徑誘發機體形成血栓并升高血栓形成風險。
王增武教授表示,很多新冠患者轉陰以后,會出現各種各樣的新冠后遺癥,有些可能還會保持很長的時間,主要原因有二:第一,在陽性期間新冠病毒會通過上述機制和路徑誘導機體動靜脈系統形成大小不等的血栓,而這些血栓如果進入腦部就會導致腦部供氧不足,造成腦霧;如果在肺部形成則導致肺的通氣功能下降,造成氣短;如果其他器官和組織遇到血栓,也會造成一定程度的功能減弱甚至組織壞死。第二,新冠誘發血栓具有滯后效應,上述兩大機制和路徑一旦被激活,不會因為新冠轉陰而停止,其滯后效應期可延續至陽康后半年甚至一年半內。
通俗理解即:很多人在轉陰后又繼發性的形成了血栓,尤其是微血栓,而正是這些微血栓導致了各種后遺癥癥狀,并且這些癥狀不會因為增強免疫力等措施而緩解。
南非學者Pretorius等人的研究也證明了這點:微血管血栓可能與新冠后遺癥有關。他們后續進一步研究發現:新冠病毒刺突蛋白(可在體內停留長達一年)觸發了微血管血栓形成,而且這種血栓更能抵抗纖維蛋白溶解。
王增武教授表示,相比流感等病毒引發的上呼吸道感染,新冠病毒最大的特點及危害在于血栓形成并升高大小血管繼發血栓的風險。這些血栓的形成不但促成新冠重癥、危重癥的轉化,同時也是新冠后遺癥的主要原因之一。無論是微血栓還是非微血栓,都是感染新冠后機體健康水平下降或難以恢復到感染前狀態,也即各種后遺癥持續存在的主要原因。而血栓形成風險升高本身也是后遺癥的一種。因此,應對新冠后遺癥,首要在溶栓,并于陽后的18個月內積極預防血栓的再形成。
圖2 王增武教授
兩類新冠感染人群要更注重防栓溶栓
需要說明的是,從大體上來講,血栓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靜脈系統的血栓,一類是動脈系統的血栓。動脈系統的血栓主要引發疾病包括:腦梗和急性心梗。靜脈系統血栓則以下肢深靜脈血栓,以及肺栓塞為主。研究顯示,相對于健康人群,新冠感染人群發生血栓的概率會增加15%-20%左右,且以靜脈系統血栓為主。
對于哪些患者是發生血栓的高危人群,楊士偉教授表示,第一類人群是既往有基礎性心血管疾病的人群,比如在新冠之前就有冠心病、腦動脈狹窄以及更大范圍的動脈粥樣硬化,并且沒有規律服藥的人出現血栓栓塞事件的風險也會增加。第二類人群是既往沒有明確診斷心血管疾病,但是日常活動量較小的人群。雖然新冠感染后要注意多加休息,但是休息也不應是絕對的靜止不動,因為長時間臥床,運動量少,本身就是血栓栓塞事件非常高危的因素。
對于上述兩類高危人群來講,一方面應做到盡可能早的預防血栓形成;另外一方面,也要學會能夠通過身體癥狀,做到早發現,早治療。
《共識》推薦納豆激酶作為血栓調控的營養調理方案
去年年底,我國新冠疫情封控政策大幅放開,各省新冠感染者劇增,而有心血管等基礎疾病的中老年人更是成了重癥與危重癥的高發人群。
為了更好地降低老年人感染新冠病毒后輕癥轉重癥風險、保護免疫力低下的中老年人群,中國老年保健協會牽頭,聯合中國抗衰老促進會、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中國非公立醫療機構協會等國內一級學會以及國內外醫學營養界的專家學者,緊急發布了《關于加強基礎營養防止中老年人群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輕癥轉重癥專家共識》(以下簡稱《共識》),納豆激酶作為重要的功能營養素被納入其中。
事實上,避免新冠輕癥患者轉為重癥和危重癥的關鍵措施在于預防血栓形成,也即預防中風、心梗乃至肺栓塞等血栓相關性疾病。也正因此,具有溶栓、抗凝以及降壓功能的納豆激酶在《共識》中受到了重點推薦。
圖3 專家共識
日本對納豆激酶的研究已逾40年,目前已經建立了全面的納豆激酶發酵、提取國際標準,并成立了納豆激酶學會。岳紅文教授表示,《共識》中納豆激酶的安全性和臨床功效,也都是基于日本納豆激酶的研究成果提出。目前,不管在日本還是在美國,納豆激酶都有較好的臨床與非臨床應用。
在美國權威臨床醫學文獻庫PubMed中,以納豆激酶(natockinase,NK)為關鍵詞進行的文獻檢索結果顯示,自1980年日本首次發現納豆激酶以來(截至2023年2月),關于納豆激酶的研究文獻共有200多項,其中就包括納豆激酶對抗血栓以及預防和治療心血管疾病的的一系列臨床研究,這為納豆激酶的功效打下了非常堅實的循證醫學基礎。
此外,有研究者對納豆激酶在新冠感染中的作用進行研究發現,納豆激酶能夠通過降解新冠病毒刺突蛋白從而減輕新冠病毒在體內的進一步的復制。這也進一步說明,無論是對急性期引起的細胞因子風暴、預防二次感染,還是對康復期間因為微血栓導致的并發癥,納豆激酶都有明確的功效。這就是《共識》把納豆激酶作為重要的功能營養素納入到其中的初衷,也正是基于《共識》,納豆激酶也才得以應用在新冠后遺癥上。
岳紅文教授也表示,既往大量對于天然產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研究,也證明納豆激酶對心血管系統疾病及血栓的預防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事實上,功能營養素干預方案在國際上已經有20多年的時間,安全性較高,比如常見的維生素C、維生素D。目前,對于新冠感染康復期人群來說,納豆激酶的基礎推薦劑量為6000FU/天左右。(注:“FU”是日本官方健康營養食品協會制定的納豆激酶產品的標準單位,“F”是英文纖維蛋白fibrin的首字母,“U”是英文單位unit的首字母。FU含義為分解纖維蛋白也就是血栓的酶活力單位。)
納豆激酶產品市場魚龍混雜,認準這五點
隨著人們對新冠后遺癥與血栓之間關系的不斷了解,納豆激酶的溶栓、防栓功能在新冠后遺癥的康復中也發揮著越來越重的作用,如何選擇有效的納豆激酶成了擺在消費者面前的一個難題。
吳炳南專家表示,選擇納豆激酶產品應做到“五看”:一看生產企業,二看產品認證,三看人體臨床試驗,四看產品劑型,五看資質證書。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日本生物科學研究所的納豆激酶產品無論研發和生產,均以科學數據為支撐。自上市以來,先后開展了二十多項人體臨床試驗,其中就包括十大國際臨床試驗(表1), 以及國內目前已完成和正在進行中中的4項臨床研究(圖4)。
表1 十大國際臨床試驗
圖4 國內納豆激酶臨床研究
也正是以獨家專利產品為基礎而開展的一系列人體臨床試驗,為日本生物科學研究所奠定了納豆激酶全球產業化鼻祖的市場地位。日本納豆激酶協會更曾公開
那么選擇了真正的納豆激酶產品后該如何正確服用呢?吳炳南專家指出,要根據人群特征個性化應用納豆激酶產品,主要分為以下三種情況:第一,預防保健人群建議每天1粒,睡前服用;第二,血栓高危人群,建議早晨飯后,晚上睡前各1粒;第三,已有血栓人群建議早1粒,晚1-2粒。
也有研究表明,真正的納豆激酶產品可與預防靜脈血栓的代表用藥華法林合用,但在使用過程中,應定期檢查血壓、血凝等指標情況,并在醫生的指導下調整原有在用藥物的劑量,不可自行減量或停藥,更不可能在剛剛服用納豆激酶之初,便減量和停掉之前一直在服用的藥物。日本納豆激酶協會表示,三個月是客觀評價納豆激酶功效有無的最佳周期,這也是日本生物科學研究納豆激酶產品——NSKSD)日本納豆制品在全球25年推廣經驗的總結。
隨著對新冠后遺癥機制了解的不斷深入,新冠后遺癥的療法也逐漸多元化,除了臨床藥物治療以外,納豆激酶等非藥物營養素治療方法也逐漸走入大眾視野。相信在全球科學家的共同努力下,以納豆激酶為代表的非藥物治療方式,可以為飽受新冠后遺癥折磨的患者康復帶來新的希望。
本文來源:新康界 作者:健康界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