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孩子是每個家庭快樂的源泉,然而我國卻有4800萬對不孕不育夫婦面臨著失去這份快樂的風險。 由于外部環境和初婚初育的推遲,我國已步入高不孕不育率國家行列,全國女性不孕癥的發生率在12.5%~15%。隨著技術的發展,輔助生殖為不孕不育夫婦帶來了曙光。根
前言
孩子是每個家庭快樂的源泉,然而我國卻有4800萬對不孕不育夫婦面臨著失去這份快樂的風險。
由于外部環境和初婚初育的推遲,我國已步入高不孕不育率國家行列,全國女性不孕癥的發生率在12.5%~15%。隨著技術的發展,輔助生殖為不孕不育夫婦帶來了曙光。根據輔助生殖權威期刊《Reproductive Biology and Endocrinology》的統計,有約20%的不孕不育夫婦傾向于選擇輔助生殖服務,創造了4341億元的市場需求規模。2020年我國輔助生殖服務周期數達到130.3萬例,試管嬰兒周期數為95.2萬例,人工授精周期數為35.1萬例。從輔助生殖市場需求規模構成看,試管嬰兒占比97%,規模為4212億元,成為輔助生殖主導市場。
在試管嬰兒治療過程中,會配套使用輔助生殖用液、PGT試劑等高值耗材和降調節、促排卵、誘發排卵、黃體支持藥物,而這些高值耗材的95%和藥物的80%都被國外品牌所壟斷,國產替代刻不容緩。同時,從國內輔助生殖服務資源分布看,公立輔助生殖醫療機構占比超過90%,東部沿海省份資源充足而中西部省份資源缺乏,且大部分輔助生殖醫療機構不具備第三代試管嬰兒服務資質,輔助生殖服務資源失衡和服務能力不足困境亟待解決。
為了尋求上述兩大難題的解決方案,蛋殼研究院與韋拓生物輔助生殖研究中心合作推出《錨定真實需求,國產替代與服務賦能--2021輔助生殖行業研究報告》。報告通過對輔助生殖頭部企業的實地調研和輔助生殖專家的深度訪談,尋求到了破局處方。報告將詳細解析輔助生殖醫療器械國產替代路徑、輔助生殖藥品國產替代路徑、輔助生殖服務賦能方式、產業鏈前向賦能體系以及輔助生殖行業未來趨勢,并對韋拓生物和億康基因進行案例分析。通過對破局處方的全面剖析,以期能夠為致力于推動輔助生殖行業向前發展的創新企業、醫療機構提供參考借鑒。
主要觀點
960萬對不孕不育夫婦、3752億元市場供需缺口描繪輔助生殖市場藍海。
輔助生殖服務資源分布不均,東部省份資源充足,中西部資源缺乏,公立輔助生殖醫療機構占比90%。
輔助生殖器械藥品進口依賴強,輔助生殖高值耗材95%、輔助生殖藥品80%依賴進口。
輔助生殖醫療器械國產替代分為管材替代、免臨床試驗試劑替代、臨床試驗替代三步走,輔助生殖藥品替代以促排卵藥物替代為核心。
以互聯網、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5G為支撐的醫療新基建構筑輔助生殖產業鏈數字生態底座。
市場潛力大,服務資源分布不均,藥械國產化程度低
>>>>服務960萬對不孕不育夫婦
輔助生殖已經成為21世紀人類需求較高的細分醫療服務,輔助生殖技術(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y,ART)指運用醫學技術和方法對配子(精子和卵子)、合子(受精卵)、胚胎進行人工操作,以達到受孕目的的技術。
生活環境、工作壓力、初婚初育年齡推遲導致不孕不育率逐年攀升,全國女性不孕癥的發生率在12.5%~15%。截止2019年年底,我國21~49歲的適齡生育女性約為3.08億人,即大約有3850萬~4620萬適齡女性患有不孕癥,再加上患有不育的男性人群,目前國內的不孕不育夫婦已經超過4800萬對。
按照不孕不育的治療路徑劃分,治療方法主要包括常規藥物治療、手術治療和ART治療三種。對于患病輕快輕微,男女雙方都沒有發現器質性異常的夫婦,主要采用藥物治療。如果男女單方或男女雙方出現器質性異常,比如男方精索靜脈曲張、女方宮腔黏膜等,則需要采取手術治療。針對那些不適用藥物治療和手術治療的不孕不育患者,則可借助ART實現生育需求,在輔助生殖權威期刊《Reproductive Biology and Endocrinology》的統計中,有約20%的不孕不育夫婦選擇ART服務,即ART真實服務夫婦數量960萬對。而且該期刊還公布了國內醫生不孕不育治療手段的選擇比例,其中ART治療占比高達52%,藥物治療和手術治療分別為22%、9%,可見ART已成為我國治療不孕不育癥的主要選擇。

國內醫生不孕不育治療手段選擇分布
目前ART常用的主要有人工授精(AI)和試管嬰兒(IVF),人工授精根據精子來源分為夫精人工授精和供精人工授精。試管嬰兒技術也在不斷迭代發展,現在已經升級到第3代試管嬰兒技術,該技術能夠排除染色體數目異常、結構異常以及攜帶單基因遺傳病的胚胎,篩選出優質胚胎進行移植。
《Reproductive Biology and Endocrinology》公布的數據中,國內醫生人工授精和試管嬰兒的選擇比例約為7:19,而且通常在人工授精2—3次未能受孕的情況下會選擇試管嬰兒。因此,試管嬰兒是ART市場的主導力量。截止2020年年底,國內ART服務總周期數為130.3萬例,其中試管嬰兒周期數為95.2萬例,人工授精周期數為35.1萬例,2016~2020年ART服務總周期數CAGR高達15%。

2016~2020年國內ART服務總周期數(萬例)
我國經批準開展ART服務的醫療機構目前有517家,根據2020年ART服務總周期數,平均每家機構服務周期數在2600多例。其中,公立輔助生殖醫療機構占比超過90%,由于公立醫療機構規模大、優質醫生多,其服務量占比在95%以上。根據各輔助生殖醫療機構的牌照資質,目前能夠提供IVF服務的機構數量有396家,能夠提供PGD服務的機構數量僅為70家,占所有輔助生殖機構總量的14%。
在空間上我國輔助生殖服務資源分布不均衡,按照每300萬人口配置一個輔助生殖中心的規劃,廣東、上海、北京、天津、浙江、河北等東部沿海省份的輔助生殖機構數量超過規劃應有數量,輔助生殖服務資源比較充分。而河南、四川、安徽、陜西、貴州、重慶等中西部省份的輔助生殖機構數量低于規劃應有數量,輔助生殖服務資源比較匱乏。特別是河南、四川這樣的人口大省,輔助生殖服務能力對人口的可持續發展影響更大。輔助生殖服務資源空間分布的不均衡給企業創造了市場機會,企業應該在服務一線城市的同時,積極布局人口大省下轄城市,如民營輔助生殖醫療服務企業錦欣集團,在四川扎根布局成都西囡婦科醫院,每年ART服務周期數8000例左右,改善了西部地區輔助生殖服務能力不足的問題。

各省份輔助生殖醫療機構數量分布(家)
根據各個輔助生殖醫療機構的服務能力,排名前10的機構有中信湘雅生殖與遺傳專科(湖南)、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北京)、上海第九人民醫院(上海)、山東大學附屬生殖醫院(山東)、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廣東)、江蘇省人民醫院(江蘇)、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河南)、重慶市婦幼保健院(重慶)、浙江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浙江)以及西北婦女兒童醫院(陜西)。上述醫療機構基本都屬于公立醫療(中信湘雅生殖與遺傳專科屬于混合制)且大部分都在東部省份,再次說明我國輔助生殖醫療資源分布的不均衡性。
>>>>產業鏈格局已成,但上游藥械國產化程度低
輔助生殖產業鏈的上游為器械、藥品和技術研發商,中游為器械、藥品經銷以及市場營銷渠道商,下游為輔助生殖醫療服務商。上游企業主要解決輔助生殖服務所需的醫療器械、藥品和技術,中游企業主要解決輔助生殖產品的供應和患者的觸達,下游企業則主要完成輔助生殖醫療服務,幫助不孕不育患者成功受孕。可以看到,經過多年的發展,整個輔助生殖行業建立了明確的分工體系。

輔助生殖產業鏈生態格局
輔助生殖產業鏈上游的醫療器械主要包括輔助生殖高值耗材(如胚胎冷凍/解凍液、胚胎培養液、PGT試劑等)、輔助生殖固體耗材、輔助生殖專用儀器,藥品包括降調節、促排卵、誘發排卵、黃體支持等所需藥物。從整個產品市場份額來看,輔助生殖高值耗材類器械95%、輔助生殖藥品80%依賴進口,特別是胚胎培養液被國外品牌壟斷,國內還未有獲批上市的產品。

輔助生殖高值耗材和藥品國內/國外市場份額占比
其主要原因:
(1)行業起步晚,技術積累薄弱。我國輔助生殖行業發展晚于國外,整個藥械研發起步較晚。輔助生殖高值耗材的研發門檻高,通常需要2~3年時間,而輔助生殖藥品研發周期更是長達4~6年的時間。因此,整個藥械研發需要技術和時間積淀。
(2)審批監管嚴格,影響產品獲批上市。我國對輔助生殖高值耗材主要是按三類醫療器械進行管理,整個審批過程需要1-2年時間,如果涉及臨床試驗,則需要3年左右的時間。而在美國輔助生殖器械基本按照二類醫療器械管理,其審批周期只需幾個月。
輔助生殖產業鏈中游以“互聯網+輔助生殖服務”的線上平臺成為新興的市場營銷力量,誕生了貝貝殼、好孕幫、美柚、愛丁優生助孕、HelloBaby等企業。它們有的聚焦泛健康的經期管理,切入泛健康人群的自然備孕;有的意在通過“工具+社區+電商”的模式,面向不孕不育人群,提供內容和產品服務,實現用戶積累;有的則通過就醫渠道服務,為不孕不育患者提供優質的生殖服務機構和陪醫服務。這些互聯網+輔助生殖服務平臺為輔助生殖醫療服務機構帶來了患者流量。
根據國家衛健委公布的相關數據,具備PGD服務資質的機構僅有70家,占機構總量的14%。輔助生殖醫療機構發展不均衡,從機構類型看,公立醫療機構占比90%;從空間分布看,輔助生殖醫學中心主要分布在東部和南部,廣東和江蘇數量最多,分別為56家和33家;從IVF服務周期數看,每年服務周期數過萬的只有中信湘雅生殖與遺傳專科醫院、北京大學第三醫院、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山東大學附屬生殖醫院、成都市錦江區婦幼保健院、愛維艾夫醫療集團、錦欣生殖醫療集團等幾家醫療機構。
>>>>3752億供需缺口描繪國產替代市場藍海
根據實地調研訪談,IVF每個周期的費用約6萬元,AI每個周期的費用約0.5萬元。目前960萬對不孕不育夫婦人群需要ART服務,IVF和AI的選擇比例為19:7,則IVF的市場需求規模在4212億元,AI的市場需求規模在129億元,整個ART市場需求規模達到4341億元。而Frost & Sullivan公布2020年國內IVF服務規模為571億元,AI的服務規模為18億元,ART總服務規模為589億元,這意味著國內還有3752億元的潛在市場空間(其中IVF缺口3641億元,AI缺口111億元)。

我國輔助生殖市場潛在規模
綜上,我國輔助生殖行業呈現市場發展潛力大、輔助生殖服務資源分布不均、輔助生殖藥械進口依賴強三大特點。
(1)市場發展潛力大:960萬對不孕不育夫婦、3753億元市場需求缺口有待滿足。
(2)輔助生殖服務資源分布不均,能力不足:公立輔助生殖醫療機構占比超過90%,僅70家具備第三代試管嬰兒服務資質,東部沿海省份輔助生殖服務資源充足,中西部省份輔助生殖資源缺乏。
(3)輔助生殖藥械進口依賴強:輔助生殖高值耗材類醫療器械95%、輔助生殖藥品80%依賴進口,國產化程度低。
面對國內如此龐大的市場需求,需要解決輔助生殖器械藥品國產化程度不足問題,大力推進國產替代戰略。同時,通過服務賦能,增強下游輔助生殖醫療機構的服務能力,緩解輔助生殖服務資源分布不均和大部分醫療機構服務能力不足問題。
藥械國產化任重道遠
>>>>醫療器械國產替代:輔助生殖用液和PGT試劑成為替代核心
IVF醫療器械創造了較大的市場需求,根據IVF總周期數,2020年國內市場規模162億元,且未來IVF總周期數還將進一步增加,我們預計2023年IVF醫療器械市場規模將超過240億元,將是2020年市場規模的1.5倍。

2016-2023年IVF醫療器械市場規模(億元)
IVF醫療器械中輔助生殖用液(包括卵子沖洗液、洗精液、冷凍液、解凍液、受精液、培養液、移植液等)和PGT試劑(包括PGT-A/非整倍體植入前基因檢查、PGT-SR/結構異常植入前基因檢查和PGT-M/單基因遺傳病植入前基因檢查配套的試劑)等高值耗材所占費用較高。
輔助生殖用液主要來自國外品牌,如冷/解凍液、培養液主要被Vitrolife(瑞典)、CooperSurgical(美國)、IrvineScientific(美國)、Kitazato(日本)、Origio a/s(丹麥,已被CooperSurgical收購)、William A.COOK(澳大利亞)、Wallace(英國)、FertiPro(比利時)等國外公司所壟斷。對于輔助生殖用液市場商機,國內企業也在積極推進產品研發。國內輔助生殖領先企業韋拓生物自主研發的玻璃化冷凍液、玻璃化解凍液已先后獲得FDA認證、NMPA三類認證,玻璃化凍存管獲得歐盟CE認證,成為國內首個獲得國際認證的研發企業,其他產品如培養液、取卵液、配子緩沖液等也在加速NMPA申報。
2020年國內PGT試劑市場規模為21.6億元,其中PGT-A市場占到56%,這主要是因為該項篩查適用人群范圍廣,2020年使用PGT-A的IVF周期數超過50萬。PGT-M市場份額最小,因為我國單基因遺傳病攜帶者在10~12萬之間,且篩查服務滲透率不足10%。Frost & Sullivan預計2023年PGT市場規模將達到85.1億元,2020~2023年CAGR高達58%,主要是因為患者支付意愿增強,為了獲得健康的寶寶愿意消費PGT服務。國內目前已有億康基因、華大醫學、貝瑞基因、貝康醫療、真邁生物等企業從事PGT服務,億康基因發明的MALBAC?單細胞全基因擴增技術(又稱多次退火環狀循環擴增技術,一種微量DNA全基因組擴增技術),它有效解決微量樣本DNA擴增過程中靈敏度低、基因序列覆蓋不均一、脫扣率高等問題,讓單細胞中93%以上的基因組能夠被準確擴增測序,成功率高達95%。這項技術為PGT的發展帶來突破性的影響,曾多次被寫入行業指南共識及學術論著。
醫療器械國產替代是近幾年產業熱點,國家也出臺了一系列配套政策積極推動。按照醫療器械國產替代進程,可以將醫療器械國產替代分為進口壟斷、加速替代、不相上下和國產優勢四種狀態。輔助生殖醫療器械目前處于加速替代狀態,且未來3年國內IVF總周期數CAGR高達14%,2023年IVF總周期數將超過140萬例,屆時將創造更大的醫療器械市場需求,整個輔助生殖醫療器械的國產替代具有較好的市場前景。
但輔助生殖醫療器械整個國產替代不是一步到位,而是循序漸進的。根據對多位行業專家的訪談,我們認為可以將整個國產替代過程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主要是對剝卵針、取卵針、培養皿、胚胎移植導管等附加值較低但技術門檻也較低的醫療器械進行替代,這些產品按Ⅱ類醫療器械管理,無需進行臨床試驗且由所在省級藥監局審批,整個審批過程較快,但該類產品由于技術門檻低導致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難以在市場建立競爭優勢。
第二階段:主要是對卵子沖洗液、冷凍/解凍液、配子緩沖液等附加值較高且技術門檻較高的醫療器械進行替代,這些產品雖然按Ⅲ類醫療器械管理,企業可嘗試通過同類產品的臨床試驗資料(包括基本原理、主要技術性能指標、預期用途等內容)就可以申請臨床豁免,節約臨床試驗時間和費用,加快產品獲批上市。
第三階段:主要是培養液、PGT試劑、輔助生殖激光系統等附加值高且技術門檻高的醫療器械進行替代,這些產品按Ⅲ類醫療器械管理,需要進行臨床試驗且有國家藥監局審批,整個審批過程耗時在1~2年,費用在千萬元左右。

輔助生殖醫療器械國產替代路徑圖
>>>>藥品國產替代:促排卵藥物成為替代核心
輔助生殖藥物主要是用于促排卵環節和黃體支持環節,促排卵藥物促使卵子成熟并順利排出,黃體支持藥物可以防止子宮收縮和調節免疫功能,防止子宮對胚胎進行排斥。輔助生殖藥物主要使用在IVF(試管嬰兒)過程中,根據IVF周期數,2020年IVF用藥市場規模達到142.8億元,2016-2020年CAGR為15%。隨著IVF滲透率的提高,2023年其用藥市場預計超過210億元。

2016-2023年IVF用藥市場規模及增長率
從IVF過程中各類藥物的使用情況看,促排卵藥物占比最高,高達62%,黃體支持藥物占比20%,降調節藥物占比15%,誘發排卵藥物占比3%。輔助生殖藥物企業外企以默克雪蘭諾、默沙東為代表,國內企業以麗珠醫藥、仙琚制藥、金賽藥業為代表。兩家外企占到輔助生殖藥物市場份額的60%,國內企業麗珠醫藥占比20%,仙琚制藥占比5%。所以輔助生殖藥物市場外企仍然占據絕對優勢,國內藥企需要進一步加強研發創新,提升國產品牌的市占率。

2020年IVF用藥市場國內外企業市場份額分布
IVF各類藥物中,降調節藥物和促排卵藥物國內外企業市場份額差距較大,都在40%以上,誘發排卵藥物和黃體支持藥物差距為20%,差值較小。默克雪蘭諾的產品覆蓋了IVF整過過程且其占比較高,作為默克旗下創新的處方藥子公司,默克雪蘭諾專注于生殖與內分泌、神經變性疾病、腫瘤等領域的創新藥研發,公司每年的研發費用超過10億歐元(約77.6億人民幣)。其中,生殖與內分泌是公司最大的業務板塊,約占公司整體業務的1/3,其研發的西曲瑞克、果納芬、艾澤、雪諾同等輔助生殖藥物陸續在中國上市,在市場上占據超高份額。麗珠醫藥作為國內頭部輔助生殖藥物企業,也在積極加大產品研發,根據公司年報,相關研發投入超過3000萬元,上市貝依、樂寶得、麗申寶等輔助生殖藥物,獲得了較好的市占率。除了麗珠醫藥外,仙琚制藥也布局黃體支持藥物,推出益瑪欣黃體酮膠囊和黃體酮注射液,占據了黃體支持藥物市場20%的份額。
可以看到,輔助生殖用藥國產替代空間較大:
市場占比方面,作為IVF用藥占比最高(62%)的促排卵藥物市場,國內企業占比才1/3。因此,以麗珠醫藥、金賽藥業為代表的企業要進一步拓展促排卵藥物市場,提高市占率。同時,還需要更多的國內企業布局輔助生殖藥物賽道,提高在降調節、促排卵、誘發排卵、黃體支持等各環節的市占率。
研發創新方面,與默克雪蘭諾(研發費用77.6億元)的研發投入相比,國內企業(研發費用數千萬元)的研發投入不足,需要進一步增加研發經費,豐富輔助生殖藥物管線,同時加快藥物審批上市申請,推出更多的輔助生殖藥物品類,逐步對外企的市場形成替代。
綜上所述,輔助生殖醫療器械的國產替代核心是冷凍/解凍液、胚胎培養液等輔助生殖用液和PGT試劑等高值耗材的國產替代。整個國產替代不是一蹴而就,根據技術門檻、臨床試驗難度等分為三個不同階段。而輔助生殖藥品的國產替代核心則是促排卵藥物的國產替代。面對國內龐大的輔助生殖市場需求,在醫療器械領域和藥品領域都誕生了一批自主研發能力較強的企業代表,它們將成為輔助生殖國產替代的主力軍。
打造全方位服務賦能矩陣
>>>>輔助生殖醫療服務資源分布不均,服務能力參差不齊
輔助生殖醫療機構兩極分化嚴重,IVF服務周期數超過10000例的機構不足10家,絕大部分機構IVF服務周期數只有幾百例。其中,位居第一的中信湘雅生殖與遺傳專科醫院年服務4萬多個IVF周期數,市場率為6%。造成這樣的差距主要是大部分輔助生殖醫療機構服務能力不足,服務資質、技術平臺、管理運營、服務團隊建設等都是影響機構服務水平的重要因素。
(1)PGD資質申請周期長、難度大:PGD資質的獲得需要經過4個階段,整個周期在9~10年,依次取得人工授精牌照、試管嬰兒牌照、PGD資質。而且審批制度對輔助生殖醫療機構的資質、醫生資歷、IVF周期數和妊娠率、人員規模、建設面積、場所設置等軟硬件設施提出了嚴格要求。因此,截止到2019年年底,國內才70家輔助生殖醫療機構獲得PGD資質。
(2)技術平臺不完善,服務內容受限:目前,400余家輔助生殖醫療機構還只能提供第一代和第二代試管嬰兒服務,這些機構在冷凍/解凍、胚胎培養、胚胎篩查、胚胎移植等方面的技術平臺建設能力不足。為了更好地滿足PGD資質的申請條件,它們需要在上述技術平臺加大投入和提升技術平臺建設能力。
(3)機構管理運營能力不足,運營效率低:輔助生殖醫療機構的管理運營涉及醫院建設、患者服務管理、醫務人員管理、設備物資管理等多個方面。特別是患者服務端和醫生服務端,很多機構的服務流程不規范、個性化服務缺失,導致患者就醫體驗差。醫務人員的管理信息化建設不完善,整個診療行為動態監控不及時,一旦出現醫療事故追溯滯后。
(4)優質醫生、實驗室技術員聚集頭部機構,分布失衡:醫生和實驗室技術員是決定輔助生殖醫療服務質量的核心要素,《人類輔助生殖技術規范》要求臨床醫生掌握女性生殖內分泌學臨床專業知識、婦科超聲技術、具備卵泡超聲監測及B超介導下陰道穿刺取卵的技術能力以及具備開腹手術的能力。實驗室技術人員具備細胞生物學、胚胎學、遺傳學等相關學科的理論及細胞培養技能,掌握人類輔助生殖技術的實驗室技能。培養一個有經驗的輔助生殖醫生或實驗室技術人員需要7、8年時間,但一般的輔助生殖醫療機構每年開展的IVF周期數有限,對他們來說經驗得不到高效利用,更愿意向頭部機構靠攏。
可以看到,輔助生殖醫療機構在牌照、人才、技術、運營等方面都面臨難題,需要外部力量為其賦能,增強服務能力。
>>>>上游企業前向賦能,提升下游醫療機構服務能力
輔助生殖產業鏈上游的醫療器械企業(主要是PGT企業和輔助生殖用液企業)、信息化企業正在由單純的技術和產品銷售商轉變為圍繞輔助生殖醫療機構需求提供一體化解決方案的服務商。上游企業前向賦能還是以技術平臺建設服務為核心,這是基于PGT企業、輔助生殖用液企業長期積累的技術優勢。在技術平臺建設服務的基礎上向外拓展,提供IT化建設、PGT資質認定、醫務人才培訓、醫療服務SOP建設、會診轉診平臺建設、醫療資源協同等服務。

輔助生殖上游企業前向賦能下游企業
(1)技術平臺建設:輔助生殖服務技術平臺主要是實驗室技術平臺,包括取卵取精技術、受精技術、胚胎培養技術、胚胎篩選技術、冷凍/解凍技術、胚胎移植技術等,而胚胎篩選技術和冷凍/解凍技術成為各個輔助生殖醫療機構重點建設的技術平臺,它們對妊娠率有較大的影響。
(2)IT化建設:實驗室管理的智能化、胚胎培養——篩查——移植的自動化可以提高IVF的治療效率。醫療器械企業和信息化企業合作,共同為輔助生殖實驗室建造實驗室智能化管理系統和IVF自動化系統。
(3)牌照申請:PGD資質申請周期需要9~10年,申請條件中對IVF周期數和妊娠率、人員規模、場所設置等提出了嚴格要求。上游的醫療器械企業利用具備的技術優勢,可以正確指導輔助生殖醫療機構如何操作才能提高IVF妊娠率,完成更多的周期數。
(4)人才培訓:胚胎培養、胚胎冷/解凍、胚胎挑選是IVF治療過程中的核心部分,這些是影響胚胎妊娠率的關鍵因素,因此,對實驗室技術人員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5)SOP建設:服務流程的標準化可以直接改善患者就醫體驗,因此,輔助生殖醫療服務的SOP也是服務賦能的重要內容。輔助生殖醫療服務的SOP建設重點是將預約問診、診療評估、檢查檢驗、治療方案等各類服務內容體系化、標準化。
(6)轉診會診:在輔助生殖會診轉診平臺建設過程中,信息化企業和醫療器械企業合作,醫療器械可以將自身積累的專家資源導入到云會診轉診平臺上,增強專家團隊資源。而且,專家們可以通過云培訓的方式,為普通醫院輔助生殖醫生進行遺傳咨詢培訓,提升他們的專業知識能力,更好地為患者提供遺傳咨詢服務。
(7)資源協同:輔助生殖問題往往不只是生殖問題,還會涉及婦科問題、男科問題以及兒科問題等,因此,在診療過程中需要生殖科、婦科、男科、新生兒科多學科醫生會診,才能提高病情診斷準確性。
為輔助生殖行業上游藥械國產化程度低、下游輔助生殖醫療服務能力不足兩大痛點尋求到解決方案后,未來輔助生殖行業還會呈現如下發展趨勢。
智能化服務和差異化發展成未來趨勢
>>>>醫療新基建構筑輔助生殖產業鏈數字生態底座
為上游藥械研發生產企業提供藥械研發智能化、藥械生產智能化解決方案,研發智能化包括靶點發現、化合物合成、化合物篩選、藥物重定向、設備原型設計、臨床試驗流程管控、臨床大數據分析等;生產智能化包括數字化模具、生產工藝設計、材料智能調配、生產智能質控等。
為中游藥械流通企業提供數字化供應鏈解決方案和藥械電商平臺建設方案,數字化供應鏈包括供應鏈流程再造、智能倉儲、智能調運、供應全流程追蹤回溯等;藥械電商平臺建設包括SKU管理、智能客服、商品個性化展示、銷售大數據分析等。
為中游市場營銷企業提供藥械數字化營銷和互聯網社群營銷解決方案,藥械數字化營銷包括科室會議、虛擬醫藥代表、病案征集、醫生工具、學術直播等;互聯網社群營銷包括輔助生殖醫學科普、病患交流、依從性管理、輔助生殖醫療機構定向對接等。
為下游輔助生殖醫療機構提供智能化實驗室建設方案和輔助生殖專科互聯網醫院建設方案,智能化實驗室包括取卵取精自動化、胚胎冷凍解凍自動化、胚胎培養-篩查-移植一體化等;輔助生殖專科互聯網醫院建設包括在線預約、在線問診、在線會診轉診、在線處方、診后管理等。
>>>>運營管理和渠道建設成為民營輔助生殖差異化發展的優選策略
民營輔助生殖醫療機構需要根據自生優勢,聚焦運營管理和渠道建設,實施差異化競爭策略。在運營管理方面,需要做好品牌打造和患者管理,通過與國內外知名輔助生殖醫療機構或知名專家聯合建設醫學服務中心,通過機構背書或專家背書增強對患者的吸引力。同時,機構還要借助短視頻等互聯網傳播工具,打造網紅輔助生殖專家,提高品牌知名度。采取會員制進行患者管理,對會員患者提供更多專屬的增值服務,如就醫全程陪護、私人醫生服務、VIP診室、VIP病房等,讓會員患者享有最好的就醫體驗,從而增強黏性和口碑宣傳。
本文來源:動脈網 作者:小編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