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消息,醫療AI頭部企業推想醫療已完成D2輪融資,D輪總融資額達9億人民幣,投資方包括中關村并購母基金、高盛資管、建行建信信托、啟峰資本、深圳投控東海投資、橡櫟資本、中關村科學城、深圳一村同盛、上海聯一等其他投資人。推想醫療稱,本輪融資資金
7月23日消息,醫療AI頭部企業推想醫療已完成D2輪融資,D輪總融資額達9億人民幣,投資方包括中關村并購母基金、高盛資管、建行建信信托、啟峰資本、深圳投控東海投資、橡櫟資本、中關村科學城、深圳一村同盛、上海聯一等其他投資人。推想醫療稱,本輪融資資金將主要投入到產品研發、團隊建設、銷售渠道擴張以及國際化進程之中。
推想醫療成立于2016年,以肺結節AI為起點切入生命科學,屬于首批進軍醫療AI的初創企業。經過五年發展,醫療與AI深入融合,深度學習的成果扎根臨床科室,推想醫療逐漸構建起肺癌全周期智慧解決方案等全病種產品,將AI的應用場景由影像科向臨床科室延伸。
資本對于這家醫療AI公司一直青睞有加。成立以來推想醫療陸續收到了紅杉資本、啟明創投等一流投資機構拋出的橄欖枝,又收獲了中關村并購母基金這樣的國資基金。五年時間內,推想已經完成了7輪融資,總融資額超過14億。

推想醫療融資路徑
不過,人工智能技術產業化尚不成熟,目前出現的商業模式仍有待驗證。如今再奪海量D2輪融資的推想,究竟能夠走出怎樣的路徑,帶給行業怎樣的啟示?
一橫一縱產品戰略
推想醫療的產品體系采用‘一橫一縱’戰略布局,“橫”向以不同疾病為主線,跨病種全科室覆蓋;“縱”向覆蓋臨床全流程,提供“篩、診、治、管、研” 醫療全流程智慧解決方案。
從目前影像人工智能發展方向來看,整個行業的輔助診療類產品變革主要呈現兩種趨勢。其一,完成單一臟器的研究之后,AI企業采用相似的開發手段著手下一個有效場景的AI設計,如由肺結節向乳腺、甲狀腺、肝臟、心臟、神經、骨頭等部位與疾病線遷移,橫向拓展企業的業務能力,降低單一產品可能存在的各類風險;其二,沿著單一場景逐漸深化,由影像科應用向臨床科室發展,形成治療領域人工智能,賦能臨床科室。兩個方向拓展的共同之處在于,均需找到存在AI需求的場景,再切入研發,最終實現觸及市場的擴大,創造新的收入來源。
推想醫療各類AI輔助診療類產品,其產品矩陣顯然兼具上述兩條路徑。在完成肺部CT相關人工智能產品研發的同時,推想醫療陸續發布了DR胸部、CT腦卒中、CT骨折、多模態乳腺、DR骨齡、CT冠脈等產品線,這些產品由醫療需求出發,能夠為醫院緩解大通量診療場景下的患者數量壓力,提高醫療資源薄弱區域的診療能力。
此外,推想醫療以高頻場景切入,在臨床路徑上不斷拓展縱深。推想最新的胸外科臨床產品突破影像深入臨床,已進入胸外科的全診療流程中。目前,該軟件可實現全自動對于胸部CT影像進行分析并進行組織分割和重建,實現肺內早期可疑肺癌病灶的識別、分析,結合肺部組織的分割及重建,直觀顯示肺結節病灶相對于肺組織(肺葉、肺段)、氣管、血管的位置,支持手術切緣規劃。能夠幫助醫生在門診、病房、手術室、閱片室等場景實時進行肺部疑似結節分析、定位,協助醫生進行患者交流、教學培訓、病情討論和手術規劃等。
總的來說,推想醫療的一橫一縱產品線戰略可視為醫療影像AI發展的一個典例,它將醫學影像的各個參與方統統納入體系之中,且兼并了向臨床科室延伸的可能,組建起從影像數據采集、清晰、應用、交換的數據閉環與單一臟器從早篩到治療,覆蓋“防、診、治、管”以及醫院科研的診療閉環,這兩個閉環的打造正是推想醫療的價值所在。
國際領先審批準入優勢
由于商業化未果,對于當前醫療人工智能企業的價值判斷,審批機構認證情況是一個很好的參考指標。
自2020年2月以來,推想醫療陸續獲得歐盟CE認證,日本PMDA認證、美國FDA認證。這些發達國家和地區對于醫療產品有著嚴格的監管和準入門檻,能以AI產品獲得認證的產品全球不足100款。截止目前,推想醫療是首個獲美國FDA準入認證肺部AI輔助診斷產品。
同年11月,推想醫療再度獲得NMPA首個肺結節AI三類證,拿下了肺結節這一大通量領域;2021年3月,推想醫療再下一城,取得肺炎CT三類證,這也是藥監局給予無條件通過的三類證。兩證之后,推想醫療獲得了肺部AI商業化探索的先手,率先開始了國內市場的商業化開拓。

推想醫療兩款人工智能軟件獲得NMPA審批
屆時,推想醫療已取得中國NMPA認證、歐盟CE認證、日本PMDA認證、美國FDA認證的市場準入資質,成為全球獲批四大市場準入的“多產品多認證”的AI醫療公司。這四張準入認證不僅覆蓋了中國、美國、歐盟、日本這四個全球最主要的、醫療水平最高、準入審核最嚴格的市場,也為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市場準入提供了重要參考。
根據動脈網統計,推想醫療的AI產品已經與全球超過400家醫療機構展開合作,海外市場涉及國家包括瑞士、德國、美國、加拿大、日本、法國、意大利等全球醫療水平最高的國家和地區。擁有前序的經驗,推想醫療或能在注冊、臨床試驗的環節節省時間,加速市場的占領。
多元商業化同期開啟
擁有了多個國家的準入認證,也就意味著推想醫療擁有具備了國際性的商業化能力。
近日,推想醫療的AI產品成功入選聯合國全球醫藥設備采購名錄(以下簡稱“GDF”),這是我國高科技企業首次入選聯合國GDF,也是全球首批次入選的AI產品,標志著我國醫療科技和AI領域取得了新突破。據了解,GDF是由聯合國項目事務署(UNOPS)作為組織方牽頭,向全球范圍內發起的公開招標,招標人對供應商的技術能力、產品質量、全球布局和售后運維保障能力等綜合實力進行了全方位評估,考核十分嚴苛。在歷時半年,經過層層嚴格篩選后,推想醫療從來自全球的眾多企業中脫穎而出,成功入選。
值得注意的是,3個月前,歐盟政府也剛剛決定第二次從推想集中采購新冠肺炎AI解決方案,一定程度上反應了推想AI在海外市場的認可程度。
亞太地區方向,推想醫療在新冠疫情期間與日本最大的遠程診斷企業Doctor Net達成合作,Doctor Net部署了推想醫療“肺炎智能輔助篩查和疫情監測系統”。在CT設備保有量較多,但放射科醫生不足的日本,新冠肺炎AI系統這位在疫情期間學習了數千例病例的“專家”,為減少漏診、精準診斷搭建安全網,利用胸部CT影像診斷構筑起疫情篩查的第一道防線。
除國際上的合作之外,推想醫療也在不同嘗試生態上的合作。今年WAIC上作為阿斯利康合作伙伴加入其“AI智能篩查車”,以交互體驗式展覽呈現“AI+醫療”的場景運用;同時與GE醫療中國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在業務、戰略、研發等層面展開全面、深入合作,深耕AI醫療生態圈。
與藥企、器械公司的合作已經成為醫療AI初創公司的主要落地模式之一,依托于兩類企業早已在醫院端建立豐富資源,推想醫療的落地速度將進一步加快。
總結
回顧推想醫療在產品、審批、商業化方面的發展,我們大致可以將推想醫療的優勢歸納為以下五點:
1. 具備打造跨科室、全病種AI的技術能力,能夠構建診療閉環,為醫生提供符合臨床路徑的服務,為患者提供“篩、診、治、管、研”全流程智慧服務;
2. 擁有完善的醫療AI配套服務,能夠解決信息化需求與科研需求;
3. 在準入認證上擁有絕對優勢,能夠在中國、日本、歐洲、美國等國際主流市場上開展商業化嘗試;
4. 獲得多個準入認證后,構建了一定的AI準入申請和臨床實驗能力,能夠加速后續產品認證;
5. 入選聯合國全球醫藥設備采購名錄和歐盟采購訂單,在AI商業化方面有一定成熟案例。
從推想醫療的融資事件可以看出,醫療影像人工智能賽道已經進入高度馬太效應,頭部企業積聚了市場絕大多數資本,新企業想要從中突圍,必須兼具需求發現、技術過硬、持續輸血三個特征,還需時間進行應用的沉淀。因此,在已構建上述五大優勢的前提之下,再獲融資的推想醫療已經建立了足夠深的壁壘,其他企業難以撼動。
自年初傳出推想醫療啟動上市輔導大的消息以來已經過去6個月。如今D2輪完成,推想醫療離這個目標又近了一些。在過去的審批、出海等節點之中,推想醫療都給出了不俗的成績。面臨二級市場的終極挑戰,推想醫療能夠拔得頭籌嗎?距離答案公布,已經不再遙遠。
本文來源:動脈網 作者:小編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