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程文紅 近日,士澤生物官宣成立并獲得數千萬天使輪融資,引發廣泛關注。干細胞與再生醫學有望成為“人類醫療史上的第三次革命”,許多尚無臨床解決方案的疑難病癥有望治愈。讓我們一起走進士澤生物,了解創始人李翔背后的故事。 明確病患第一的方向 創
作者:程文紅
近日,士澤生物官宣成立并獲得數千萬天使輪融資,引發廣泛關注。干細胞與再生醫學有望成為“人類醫療史上的第三次革命”,許多尚無臨床解決方案的疑難病癥有望治愈。讓我們一起走進士澤生物,了解創始人李翔背后的故事。
明確病患第一的方向
創業的想法始于十幾年前。當時,身患帕金森病(PD)的舅舅身體每況愈下,逐漸失去行動力。李翔回憶到:舅舅服用PD一線臨床用藥左旋多巴,不僅劑量持續加大、負擔高昂的進口藥物費用,而且病癥持續加重;但整個病程大腦始終清醒,仿佛在懸崖中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身體慢慢墜向深淵,絕望而無助。
李翔對此深感痛心,開始自學并摸清了一條線索:
1980-90年代的臨床研究表明:移植流產胎兒中腦的神經前體細胞到病人中腦,可以部分恢復病人的運動功能;1998年人胚胎干細胞(ESC)建系成功,可以生成多巴胺能神經元,并在動物模型的腦中存活、整合和成熟。但流產胎兒和ESC存在倫理問題。
2006年,干細胞研究迎來重大變革:日本學者Takahashi 和Yamanaka發現,將四個基因(Oct4、Sox2、c-Myc和Klf4)導入小鼠成纖維細胞,能使它們轉化成多能干細胞,稱為誘導多能干細胞(iPSC)。iPSC與ESC功能相似,且避開了倫理問題。2012年,山中伸彌因此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干細胞移植治療PD的作用機制是將其誘導分化為多巴胺能神經元,發揮替代、營養和保護作用,促進損傷的多巴胺能神經元再生與修復,重建腦對軀體的功能性支配。
李翔看到了希望,并且非常堅定地認為:這就是自己有生之年應該全情投入和矢志不渝的方向,因為干細胞治療真的可以為人類社會的醫學剛需,特別是病人和他們的家庭,創造真正的價值。
從此,李翔定下自己的人生方向:研制干細胞新藥,根治帕金森病為代表的重大人類疾病。十幾年的求學和產業生涯,李翔執著堅持,有心積累,直到創立士澤生物:All In自己前期的所有積淀,聯合肖雄、顏丕熙、邱文龍等一幫志同道合的有為有識之士,病人第一,以國士無雙的干細胞創新藥,福澤千萬受苦難的病患家庭。
堅守初心
彼時,李翔就讀于華中農業大學動物學專業,他決定跨專業深造,目標對準了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鄧宏魁實驗室。
這一年,李翔進入農業動物與遺傳育種國家重點實驗室實習。在趙書紅、余梅、朱猛進等導師的指導下,負責開展“數字候選基因法篩選農業動物經濟性狀相關基因”研究項目。他迅速招募軟件高手和熟悉基因數據庫的同學,高效完成研究任務;并在第11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和創業計劃大賽中,奪得湖北省金獎和全國一等獎。
得益于“挑戰杯”的優異表現,李翔如愿進入北大攻讀博士學位。鄧宏魁實驗室的研究方向是調控細胞命運獲得多潛能干細胞和功能性細胞,李翔主動向鄧教授申請新的研究方向,取得突出成果(圖1),獲得了北京大學干細胞中心科學突出貢獻獎、北京大學優秀畢業生和北京市優秀畢業生稱號。五年拼搏,李翔積淀了細胞命運重編程技術體系,獲得了種子干細胞。

圖1代表成果之一:基于中間態細胞的新重編程途徑(Cell Stem Cell年度最佳論文)
博士畢業后,李翔有意選擇了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張素春實驗室。該校是第一株人類胚胎干細胞的發源地,張教授是干細胞神經分化權威和奠基人之一。一年內,李翔成功鑒定了膠質細胞命運決定的關鍵因子,建立了人多能干細胞向不同亞型特化和腦區特化的膠質細胞的高效誘導分化方法,收獲了干細胞治療所需的功能細胞類型。
之后,李翔作為美國帕金森基金會PI,主持《多能干細胞向多巴胺亞型神經前體細胞的誘導分化和在PD動物模型上的細胞治療研究》項目,實現了多巴胺前體細胞在體外的大量擴增,并在PD動物模型上取得積極效果。為后續的產業化生產奠定了良好基礎(圖2)。

圖2來源:Recent Advanc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Stem-Cell-Derived Dopaminergic Neuronal Transplant Therapies for Parkinson's Disease,《Movement Disorders》雜志
科學擔當
走出象牙塔,美國干細胞與再生醫學領域正迎來一波創業創新浪潮,李翔作為佼佼者被數家企業垂青:2018年,李翔本應加入美國干細胞治療旗艦公司BlueRock Therapeutics,入職前意外收到了Sana Biotechnology公司(Sana)的招募電話。
通過線上溝通、背景調查和對核心技術的專業判斷,李翔敏銳地意識到,該初創公司或將解決有關異體移植的關鍵痛點,取得歷史性突破,并最終改變行業格局,于是毅然決定前往Sana(果然,Sana于2020年融資7億美元,2021年上市)。李翔直接進入了Sana的核心部門——通用型人多能干細胞板塊,負責細胞生物學平臺,并重點參與了非人靈長類的干細胞移植測試。
Sana的非人靈長類動物實驗在美國一個偏僻的小鎮進行,那是一片河中鱷魚潛行,猴子比人多的荒野。李翔數次前往,中間有一次遭遇颶風,公司要求員工停止測試,悉數返回,但李翔堅持留下。頂著颶風的威脅,李翔憑借深厚的專業功底,巧妙設計并最終完成了實驗,為Sana在非人靈長類模型上的原理論證取得突破奠定了重要基礎。
匯聚華夏力量
為什么要回來?李翔說,他想做屬于中國人自己的干細胞創新藥。
士澤生物的核心團隊來自于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哈佛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等海內外頂級高校和研究機構。李翔給公司定名為“士澤”,取意“國士無雙,福澤萬千”。士澤生物將依托兩個諾獎平臺(iPSC+基因編輯)與4個交叉學科(干細胞與再生醫學、基因編輯、神經生物學、移植免疫學),致力于研制干細胞新藥,為帕金森病為代表的重大人類疾病提供細胞治療解決方案。
在未來的科研和市場競爭中,士澤團隊百煉成鋼,讓我們拭目以待。
本文來源:動脈網 作者:小編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