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日,平安健康發布了2021年中期業績報告。2021年上半年,平安健康總收入38.18億元,同比增長39.0%。作為核心業務,醫療服務板塊收入達10.67億元,同比增長50.6%。 2020年年中,方蔚豪出任平安健康董事會主席兼CEO,同時,公司聚焦渠道、服務、能力三大方
8月24日,平安健康發布了2021年中期業績報告。2021年上半年,平安健康總收入38.18億元,同比增長39.0%。作為核心業務,醫療服務板塊收入達10.67億元,同比增長50.6%。
2020年年中,方蔚豪出任平安健康董事會主席兼CEO,同時,公司聚焦渠道、服務、能力三大方向全面啟動戰略升級。一年時間過去,平安健康戰略升級成效如何?怎樣支撐核心業務持續增長?動脈網對此進行了解讀。
醫療服務業績持續增長
作為核心業務,平安健康的醫療服務板塊收入由2020年上半年的7.08億元增至2021年上半年的10.67億元,醫療服務收入在整體收入中的比例也由25.8%增至27.9%。
從更長的時間維度看,平安健康核心業務的增長態勢一直在保持。2018年上半年和2019年上半年,核心業務在線醫療板塊收入分別為1.86億元、3.36億元。
以互聯網醫療公司出現的平安健康,“醫療”能力加強,“服務”的核心地位進一步鞏固。

平安健康醫療服務板塊增長情況,數據來源:2021年中期業績報告,動脈網制圖
(注:2021年,平安健康將核心業務劃分由“在線醫療”調整為“醫療服務”,上圖數據均為調整后數據)
科室層面,平安健康戰略升級措施落地后,相應的運營數據也呈上升趨勢。例如,中醫科醫生數量增長了近50%,收入進一步穩定增長;皮膚科日均問診量提升12.9%,日均收入同比增加約30%;婦產科問診量穩健增長,帶動處方及商品收入的增長,相關處方收入上漲約35%。

平安健康重點專科運營數據增長情況,來源:公開資料,動脈網制圖
戰略升級過程中,平安健康逐步完善四層醫生網絡體系,通過AI醫生助手、自有醫療團隊、外部醫生、名醫大咖,為用戶提供系統的、全流程的醫療健康服務;通過健康管理、亞健康管理、疾病管理、慢病管理四大場景觸達有醫療、健康服務需求的人群。
目前,平安健康的AI輔助診療系統已覆蓋超過3000種疾病的診斷模型,幫助醫生提升日常問診效率和精確度;自有醫療團隊規模約2000人,快速響應用戶需求;外部簽約醫生達3.8萬人,提供實時或非實時的咨詢、線下二診服務。
藥品器械服務方面,截至2021年6月底,平安健康合作藥店達16.3萬家,較2020年底的15.1萬家增長了超萬家,覆蓋中國32個省級行政區和379個城市;閃電送藥服務已經覆蓋全國26個省級行政區的56個頭部城市。二者結合,可為用戶提供更全面、更快捷的配送。
整合各方資源的同時,平安健康建立起“在線分級診療”機制,將來自20個科室的自有醫療團隊定義為“懂醫療的客戶經理”,為用戶安排貫穿線上線下全流程醫療健康服務,生成全生命周期的電子健康檔案,以達成“一人一醫”專屬全科醫生的目標。
支撐增長的三個方法論
戰略升級成效顯現,醫療服務價值突出,平安健康的方法論是什么?總結起來主要有三點。
>>>>由點到面,專科建設逐個突破
專科化運營是平安健康提升醫療服務能力的重要途徑。專科建設、專病服務的意義何在?
其一,對患者而言,可獲得更連續、更完整的醫療健康服務。
例如,通過平安健康的服務,一名患者的就診流程是這樣:診療前,被預先普及疾病基本概念、疾病預防方法、產生的病因。診療中,專科專家會在給予患者診斷的同時,溝通治療原則及方案,以及用藥方案和復診提醒。診療后,內部醫療團隊和AI助手會覆蓋定期的隨訪管理服務、后續的調養方案和如有需要轉診線下的進一步就醫指導。
其二,對平臺而言,用戶積累、數據沉淀、資源聚集更精準。通過專科專病運營,平臺能吸引某個病種或多個病種的精準用戶,并在與相應病種的藥械企業合作過程中有更強的議價能力。同時,精準聚類的數據又能促進平臺運營,例如幫助專科類的AI輔助工具進行學習和訓練。
據了解,平安健康從2021年初開始梳理各類專科常見疾病和疑難雜癥,以內部醫生診室為切入口為用戶提供專科解決方案,打通內外部服務、打通線上線下各環節流程,提升用戶留存率與長病程管理,以實現更高的轉化。

專科專病區域已在平安健康APP首頁占據了重要位置
事實上,專科建設也已成為業內共同的方向,不同的是,從平安健康的建設進度來看,并未在短期內進行大范圍覆蓋,而是選擇了幾個科室重點建設。首批推出的三大專科,即中醫科、皮膚科、婦產科,均已打通診療前、中、后的專病全病程,配置超過100名專科名醫。在首批三大專科初見成效的基礎上,平安健康正在同步進行眼科、兒科、內科、外科、男科等多個專科的孵化。
>>>>自上而下,用頭部專家號召更多醫生
近一年來,平安健康加快了與外部醫生的合作,尤其是與名醫合作,包括院士、國醫大師、三甲醫院重點科室學科帶頭人等頂級名醫;并以每位名醫為核心成員,組建名醫工作室,以專科專病形式接診。
以首批重點打造的三大專科為例:中醫科已有中醫皮膚科頂尖專家秦萬章、國醫大師李佃貴等入駐平安健康APP;婦產科已有上海市中醫文獻館中醫婦科主任醫師、蔡氏婦科第八代代表性傳人黃素英主任,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婦科主任醫師、博士研究生導師家邱麗華主任等入駐平安健康APP;皮膚科已有長征醫院廖萬清院士擔任平安健康首位“互聯網皮膚病專科首席專家”,中南大學湘雅醫院皮膚科主任醫師張江林、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皮膚科主任醫師席麗艷等專家入駐平安健康APP。
目前,平安健康成立了超過450個名醫工作室。
名醫專家入駐平臺后,能以其學術權威產生號召力,形成示范效應,帶動學生、下級醫生甚至同一學科的其他醫生“上線”。截至2021年6月底,平安健康已簽約外部醫生3.8萬人,其中70%來自三級醫院;而2020年同期,平安健康外部醫生僅5978人,醫生數量增長迅速。
內外部醫生通過多種形式開展工作和學習的融合。
一是學術交流場景,名醫工作室簽約的外部醫生為內部醫療團隊進行培訓;
二是在用戶服務的過程中,內部醫療團隊對患者進行預診,再匹配名醫大咖進行咨詢或診斷,之后內部醫療團隊進行定期隨訪,跟進康復和健康管理;
三是外部名醫大咖向內部醫療團隊開放名醫名方,內部醫療團隊能夠使用針對特定病種的診斷和處方,在服務用戶的同時,間接受到了培訓。
2021年6月,平安健康與羅氏制藥共建的泛腫瘤一體化精準診療平臺上線。在該平臺,內部醫療團隊為患者提供預診療、病情評估和診后管理,腫瘤專家為患者提供咨詢問診,甚至線下診療方案,是平安健康內外部醫療團隊進行合作的典型形式。
一直以來,平安健康以大規模的自有醫療團隊在業內知名。自有醫療團隊的優勢在于,能夠自主掌握醫生排班,全職醫生上班期間可全力投入線上接診,保證對患者需求的快速響應。但另一方面,患者對醫療服務的需求是以結果為導向的,即:無論看病渠道是線上還是線下,無論是吃藥還是接受治療,患者最終訴求都是“治好病”。為了使服務更有連續性,更好地解決患者訴求,線下服務能力在互聯網醫療行業中也必不可少。外部醫生規模擴大,不僅能提升整體醫療服務能力,更能擴充線下服務能力。
>>>>化繁為簡,技術加持提高醫患效率
互聯網醫療經過幾年發展,已經被越來越多醫生接納,但仍有相當數量的醫生對這種新形態持保守態度。動脈網曾多次從醫生訪談中了解到,部分醫生不愿接納互聯網醫療,或者上線執業不積極,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認為網上接診時長要遠遠多于線下。這些醫生認為,互聯網醫療平臺單個患者的接診時長短則一兩個小時,長則48小時,若平臺沒有限制問題數量,患者在此期間可隨時向醫生提問,醫生想要獲得良好的評價,就要對患者“有問必答”。在線下,一名患者幾分鐘可以看完,而線上則可能與一名患者溝通無數個來回。
事實上,患者希望問得更多、了解更多,醫生希望看得更快,這組矛盾在線下場景和線上場景都存在。平安健康從創立之初就開始用AI技術來解決醫患間的供需矛盾。2021年,AI輔助產品持續升級迭代。
例如,截至2021年6月底,平安健康的AI輔助診療系統導診準確度超過99%,輔助診斷準確率在95%以上;在問診環節給予醫生從信息收集到給出診斷結果的全流程支持,提升用戶問診體驗及醫生問診效率。作為底層數據支撐,平安健康積累了千萬級數量的疾病庫、藥品器械庫、處方庫、醫療資源庫以及個人健康庫,囊括了3億醫學概念和超過1.4億醫學關系;連同平臺積累的11.8億人次在線問診數據,提供給AI輔助診療系統進行學習和訓練,以確保和提升AI工作時的準確率。
為了滿足專科化運營需求,平安健康還打造了重點科室AI,如AI中醫、AI皮膚科、AI眼科。
值得一提的是,平安健康研發了在線中醫四診辯證智能化平臺,AI圖像識別能力可以精準提取舌診、面診性狀特征。目前,平臺定義了80多種患者畫像,融合50種“望聞問切”四診特征,覆蓋266種常見疾病;舌診13種性狀平均識別精度達到85%,面診7種性狀平均識別精度超過80%。
此外,平安健康在皮膚科、眼科也上線了AI輔助診斷或智能篩查系統,提升醫生效率。
虧損背后的“一盤大棋”
一系列亮眼的數據公布同時,動脈網也發現,2021年上半年,平安健康經調整的凈虧損為7.91億元,較2020年同期的2.08億元有大幅增長。而在此之前,平安健康凈虧損已呈現出逐年收窄的趨勢。虧損為何又擴大?
在8月24日的業績發布會上,平安健康CFO葉瀾介紹,公司盈虧平衡的目標設置在2024-2025年,現階段虧損擴大的狀態與公司整體發展步調一致,主要用于戰略升級。例如,進行服務渠道拓展,包括企業渠道、互聯網醫院渠道;進行技術和服務能力升級,以及內部保險事業部的建設、外部藥店網絡的拓展。
據了解,平安健康正通過HMO模式為行業內的商保、醫保、企業、個人等支付方渠道的用戶提供高價值醫療健康管理服務,并在平臺上匯聚、留存各方帶來的高價值用戶,通過及時、優質、高效的服務提升用戶價值感知以及粘性,從而產生平臺議價能力。
在HMO模式中,個人、服務提供方和支付方等參與方的目標一致,都是以最低的成本實現疾病治療或健康維護,這是醫療健康服務體系中的理想狀態。而在單項醫療服務中,任何一方的逐利傾向都可能打破利益平衡。例如,服務提供方為了獲利,可能過度治療,為患者治好病的同時,卻加重了患者個人或支付方的負擔。
然而,HMO模式需要集結和調動的資源規模龐大。依托平安集團的醫療生態圈建設,平安健康在支付方、用戶量級方面優勢突出,當前和未來幾年的發力重點是供給端的醫療能力建設,以及打通供給、用戶和支付之間的渠道,使各個參與方形成多方關聯的價值網絡。
例如,商保公司或大型企業購買平安健康的醫療健康服務,平安健康依托當前正在大力拓展的醫療資源服務于商保客戶或企業員工。當這些個人用戶的疾病得到有效治療,健康狀況得到持續維護時,不僅個人用于疾病的花費減少,商保公司的理賠支出、企業的員工福利支出也相應降低。與此同時,商保公司和大型企業帶來了大量個人用戶,一方面,隨著用戶沉淀、規模效應形成,平安健康在采購藥品、器械或其他資源時,議價能力增強,成本降低;另一方面,用戶增長過程中,平安健康又能挖掘出用戶潛在的醫療健康消費需求,產生付費轉化。
上述價值關系中,不存在單獨點對點的產品或服務買賣關系,而是各方都參與、且需求都被充分滿足,因而,從邏輯上講,HMO模式能夠成為平安健康的持續動力。只不過,當前商保在國內醫療支付體系中的占比還較小,無論是對商保公司、企業,還是對參保的個人,都還需要進行從模式理念到具體產品的推廣和普及。這不是個一蹴而就的過程,也必將付出高額成本。
但也相信,在不久的將來,無論是平安健康還是整個互聯網醫療行業,回過頭看時,當前的巨大投入,是值得的。
本文來源:動脈網 作者:小編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