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陳星(化名)連續備孕失敗的第七年。 2015年,陳星與戀人步入婚姻的殿堂并開始備孕。“前三年我們都還是順其自然的,但是一直都沒動靜,后來多次檢查發現是我的輸卵管堵住了,只能去做試管嬰兒,做了兩次,都失敗了。”越來越渺茫的受孕希望,加上進行試
這是陳星(化名)連續備孕失敗的第七年。
2015年,陳星與戀人步入婚姻的殿堂并開始備孕。“前三年我們都還是順其自然的,但是一直都沒動靜,后來多次檢查發現是我的輸卵管堵住了,只能去做試管嬰兒,做了兩次,都失敗了。”越來越渺茫的受孕希望,加上進行試管備孕的經濟費用又相對高,精神與經濟的雙重壓力讓陳星和丈夫幾乎喘不過氣。
但更讓她懊悔的是,這一切竟是因為年輕時的偷食禁果而造成。
“醫生說,之前我多次人工流產導致輸卵管堵塞。”年輕的陳星不懂得保護自己,偶爾用避孕套,也吃過緊急避孕藥,有三次意外懷孕做人工流產。加上無痛人流很快還沒有痛苦,就沒有特別在意自己的身體變化。
等到婚后夫妻倆想要孩子的時候,陳星卻無法懷孕了。
與陳星為無法懷孕的焦慮不同,剛剛發現自己懷上二胎的周玲(化名)焦慮的是要不要留下這個孩子。
“剖腹產生大寶還不到一年,我以為不會這么快就再次懷孕的,就沒有避孕。”已經重新回到工作崗位的周玲有些焦頭爛額,一面是忙碌的工作,一面還要照顧孩子,眼下已經沒有精力再留下這個新來的寶貝,只能無奈選擇人工流產。

近年來,中國育齡人群的生育問題矛盾日漸突出,整體的生育能力下降、不孕不育發生率明顯上升。一方面,有與陳星一樣的很多女性婚前不注意避孕保護自己,多次意外妊娠人工流產,結婚后深受不能懷孕的困擾;而另一方面,又有像周玲這樣的婦女剖宮產后短期內妊娠不得不選擇做人工流產。
對此,中華醫學會計劃生育分會前榮譽主任委員、英國皇家婦產科學院榮譽院士程利南教授強調,人工流產史與不孕不育具有很強的關聯,多次重復流產是導致不孕不育癥的主要危險因素。因此,國家開放“三胎”政策以后,科學避孕反而更加重要,甚至可以說只有堅持使用高效的避孕方法,才能給女性自主選擇生育帶來更大的空間。
想生不會生:女性生育面臨嚴峻挑戰
從1982年到2010年,在長達28年的時間里,“只生一個”的計劃生育政策一直是我國不可動搖的基本國策。自2011年始,雙獨二孩,單獨二孩,全面放開二孩,放開三孩,中國的生育政策開始轉向。
從限制生育到鼓勵生育,盡管政策持續加溫,但由于生育意愿和生育能力的下降,預期中的生育潮一次又一次落空。根據最新的人口普查數據,2020年中國的人口出生率為8.52‰,首次跌破10‰,創下了1978來的新低1。
在人口學家看來,出生率下降的原因有三:育齡婦女數量減少、結婚率低、意愿生育率下降。但不容忽視的是,在生育意愿低的同時,生育能力的下降導致了“想生不會生”。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院長喬杰在2021年5月發布《柳葉刀中國婦幼健康特邀重大報告》時指出,2007-2020年間,我國不孕發病率已從12%升至18%。不孕癥導致對輔助生殖技術的需求迅速上升2。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有很多,表面上是生育需求的上升,但背后其實潛藏了多年以來忽視女性生殖健康教育尤其是切實可行的避孕教育所帶來的巨大隱患,過于“輕松”的人工流產就是其中最隱蔽的”生育能力殺手”之一。
人工流產是如何破壞女性生育能力的?
與逐年顯著下降的出生數形成鮮明對比的是,2014-2018 年間,我國每年人工流產數始終處在950萬以上的高位,2020《中國生殖健康報告》數據顯示,人工流產率從2014年的25.9‰上升到2018年的28.3‰3。更值得關注的是:在這些人流手術中,25 歲以下女性所占比例為 47.5%,未婚的所占的比例為 49.7%4。
“反復人工流產的危害性較大,近期可能發生子宮損傷、大出血、人流綜合征等。另外,還可能發生宮腔粘連、月經紊亂、繼發閉經、盆腔炎、宮外孕、習慣性流產、繼發性不孕癥等明顯影響婦女生育能力遠期并發癥。”程利南教授強調,“其實生和不生都是女性的權利,但健康的生育能力是實現這種權力的前提,我們有責任讓女性知曉和重視人工流產的危害性,并盡早使用科學高效的避孕方法,這樣她們才能有自主和自由的生育選擇權利,并且在現實生活中能夠安全、健康的實現她們的生育愿望。”

“過去這些年,人工流產給大家的印象是越來越輕松、沒有痛苦,但在宣傳上忽視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沒有無傷害的人工流產。醫護人員在人工流產技術方面也趨向于以‘做干凈’為標準。但實際上,人工流產時在宮腔內的過度操作很可能造成子宮內膜的不可逆損傷。根據不完全調查,也許做一次人工流產,就可能有10%-15%的概率無法再懷孕。”對此,程利南教授解釋道,首先,反復流產會對子宮、輸卵管造成不可逆轉的損傷,使子宮內膜的基底層損壞,從而導致不孕,甚至習慣性流產。
在中國15-19歲的女性中6.9%是性活躍的,在發生意外妊娠后,這些女性絕大多數(超過90%)會選擇流產終止妊娠5。
在陳星的故事中,早期的人工流產是導致其生育能力下降的“真兇”,可見盡早預防非常重要。最重要的事情往往最簡單,通過科學避孕避免非意愿妊娠所導致的人工流產,并且適齡生育,是女性在整個育齡期能做到的最好自我保護。
然而目前許多育齡人群還無法做到這一點,這一方面是對人工流產手術的危害性認識不足,完全不避孕,存在僥幸心理;另一方面對避孕方法缺乏全面的了解,只選用了一些低效的避孕方法,例如安全期、體外射精;還有一些年輕人雖然選擇了避孕方法,但不能堅持正確的使用,造成避孕失敗。例如在首次人工流產的女性中,36%的原因是由避孕套失敗所致6。
“大家都知道避孕套和口服避孕藥,但卻不知道這些方法是否適合自己,甚至經常‘忘記’使用,實際上是在冒險。”回憶起婚前三次的意外懷孕,陳星的語氣充滿后悔。偶爾不避孕的僥幸心理和實際行為上的無效避孕導致了她的人工流產,并讓她可能永遠失去了做母親的機會。
三孩政策下,合理的生育間隔同樣重要
“過短的生育間隔會影響母親和孩子的健康。可能造成早產、胎兒發育不良等后果,這已經是大量數據證實的。”程教授進一步建議,“最佳生育間隔應至少為18個月,剖宮產的婦女生育間隔應該更長一些,至少間隔24個月。然而國內近期調查數據顯示,產后一年及兩年累積的非意愿妊娠率分別達到了5.3%和13.1%。7”
科學避孕是一種生活方式
倡導“生育友好”避孕理念
程利南教授表示,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全國已婚育齡婦女綜合避孕率一直保持在80%以上,說明我國總體避孕率并不低,然而這并未減少人工流產的發生。可見,為了減少“20歲做人流,30歲看不孕”的情況出現,更好地保護生育能力,踐行科學避孕生活方式,選擇適合自己的“生育友好型”避孕方式至關重要。流產后群體、青少年群體和產后群體,應予以重點關注。一來,青少年中的未生育女性需要通過科學避孕減少流產,流產后的女性需要通過及時落實科學避孕避免再次流產,從而保護自己的生育能力。二來,生育后的女性需要通過科學避孕,拉開生育間隔,避免生育間隔過近導致的種種不利于母嬰健康的問題。

程利南教授進一步介紹,科學避孕方法包括短效可逆、長效可逆、永久性避孕方法幾大類。目前常用的短效可逆避孕方法包括避孕套和短效口服避孕藥,長效可逆避孕方法主要包括宮內節育器、皮下埋植避孕和避孕針,永久性避孕方法包括女性輸卵管結扎和男性輸精管結扎。
“對于短期內暫時沒有生育計劃的女性來說,長效可逆避孕方法其實是預防人工流產最有效的。目前我國可以獲得的避孕方法主要包括宮內節育器和皮下埋植避孕,避孕效果都在99%以上8,可避孕3-10年,停用即可懷孕,最重要的是不像短效方法那樣容易“忘記”。然而,我國近年來對長效避孕方法的使用率在明顯下降,一方面是因為政策上的放松,另一方面公眾對其知曉度并不夠,可及性也存在一定障礙。”
同樣作為長效可逆避孕方法,宮內節育器和皮下埋植避孕各有特點。
宮內節育器,顧名思義就是將節育器通過手術的方式放置在女性的宮腔內,主要通過干擾受精卵著床的方式來達到避孕的效果。宮內節育器并不影響女性的排卵及內分泌系統的功能,取出宮內節育器后其仍可生育。但宮內節育器位置下移是女性放置宮內節育器后常見的并發癥,這不僅會引起女性的月經異常,還可降低其避孕的效果,導致避孕失敗。
皮下埋植避孕,是在硅膠囊內放置一定劑量的孕激素,然后將孕激素埋在皮下,讓孕激素慢慢釋放出來,就可以達到避孕的效果。我國對于皮下埋植避孕的宣傳和使用,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較大差距。這種方法最大特點是不需要宮腔操作,通過一個非常簡便的小手術埋植于手臂,因而對于未育年輕女性和剖宮產后女性更加適用。一來可以更好地幫助尚未做好生育準備的女性降低人工流產的傷害,而且一旦有生育想法隨時可以取出并開始備孕;二來可以幫助希望生育多胎的產后女性實現合理的生育間隔,產后4周即可放置,并不影響哺乳9。
1994年埃及開羅召開的國際人口與發展大會上提出了生殖健康的概念和目標:
01
有滿意和安全的性生活。
02
具備正常的生育能力。
03
自主負責任地決定是否生育、何時生育以及生育期間隔的長短。
04
知情選擇獲得安全、有效、負擔得起、可接受和有尊嚴的計劃生育服務。
05
婦女能夠安全地妊娠并生育健康的嬰兒。
06
滿足青少年等弱勢人群的生殖健康服務需求。
所謂生育友好避孕,本質上是女性能在充分了解各種方法特點和自身需要的基礎上,根據所處生育階段和個人意愿,做出自主的“知情選擇”,真正避免不合時宜的非意愿妊娠,保護好自己的生育能力。
在程利南教授看來,人口政策的基礎是生殖健康,生育友好型社會需要生育友好的避孕理念。應該在三孩政策基礎上,抓住時機,對于青少年、流產后、產后等重點群體,做好生殖健康和避孕科普教育,尤其提高對長效可逆避孕方法的認知和可及性。這對于保護女性最基本的健康需求、保障人口戰略的實現至關重要。
參考文獻:
1.《中國統計年鑒2021》: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21/indexch.htm
2.林苗苗《半月談丨我國每年約有30萬名試管嬰兒誕生:走出生殖輔助誤區》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5157008328374595&wfr=spider&for=pc
3.中國國情《中國生殖健康報告》發布 流動人口等人群生殖健康問題亟需關注 http://guoqing.china.com.cn/2021-01/22/content_77142765.htm
4.程曉冉,潘佳欣.中國人工流產現狀及對策分析[J].人口與健康,2019(11):18-22.
5.Qiao J , Wang Y , Li X , et al. A Lancet Commission on 70 years of women's reproductive, maternal, newborn, child, and adolescent health in China[J]. The Lancet, 2021.
6.《中華生殖與避孕雜志》2021, 41(8): 680-687.,我國避孕藥具應用現狀及其時間、空間和人間分布,作者:車焱等。
7.楊彩霞,趙旭紅,李玉艷,周燕飛,張林愛,袁冬,夏偉,王建梅,宋建東,呂雯,駱永鳳,蔣麗芳,蔣麗,黃小琛,胡曉宇,董曉靜,程同銀,周遠忠,張妍,車焱.我國產后二年內非意愿妊娠發生現狀及其影響因素[J].中華婦產科雜志,2021,56(09):616-621.
8.皮下埋植避孕方法臨床應用專家共識.中華婦產科雜志2013年6月第48卷第6期 Chin J Obstet Gynecol,June 2013, Vol.48, No.6
9.引自程利南教授采訪
02-2024-CN-NON-110124
若您想了解更多有關疾病知識的信息,請咨詢醫療衛生專業人士
本文來源:八點健聞 作者:小編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