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疾病治療領域,一個全新的學科——細胞外囊泡(EVs)正在引發關注:在剛閉幕的2020年腫瘤學大會(CCO大會)上,多位科學家做了EVs的專項匯報;僅2020年,全球范圍內就已產出超6000篇研究論文。
其意義何在?癌癥問題被視為中國卡脖子技術方面的重點和難點,長期以來,中國更是處于跟隨歐美的局面,缺乏全新源頭創新產品。
細胞外囊泡(EVs)在一定程度上改寫了這一局面。
EVs:抗擊癌癥的新利器
據悉,腫瘤細胞的持續生長、入侵和轉移依賴于腫瘤細胞與復雜組織環境中細胞細胞間的雙向細胞交流。這種交流主要涉及到腫瘤微環境中癌癥細胞和/或基質細胞內可溶性因子的分泌,這種交流也可以通過細胞外囊泡(EVs)來實現。
細胞外囊泡(EVs)可以攜帶癌基因蛋白和腫瘤相關多肽,多種RNA,如microRNAs, mRNAs, and long non-coding RNAs,DNA片段等物質,對腫瘤微環境中的細胞表型具有重要影響。
也因此,細胞外囊泡(EVs)成為癌癥治療中一個全新領域。
具體來看,相比于正常細胞,腫瘤細胞被發現分泌更多的EVs,這些EVs可以將腫瘤相關物質與體液分離,因此,相比血液或尿液作為癌癥生物標記,EVs具有強大的潛力,來進行癌癥的預測和監測。探究EVs的作用機理,在腫瘤治療方面將會產生很大的改變,具體機理如下:
囊泡來自于腫瘤細胞,其與腫瘤組織具有組織相容性,因而可以精準進入腫瘤細胞而幾乎不被正常組織細胞攝取,且進入腫瘤細胞后可以精準到達細胞核,對腫瘤細胞進行高效殺傷。
載藥囊泡具有獨特的生物膜結構,能從蛋白及基因水平上降低多藥耐藥蛋白的表達,從而抑制腫瘤細胞對化療藥物的外排,逆轉腫瘤細胞的耐藥性。
該囊泡可以激活先天性免疫,趨化大量具有抗腫瘤活性的中性粒細胞,重新教育腫瘤相關巨噬細胞獲得抗腫瘤能力,腫瘤來源囊泡攜帶廣譜的腫瘤抗原,可以有效激活抗原提呈細胞,誘導特異的T細胞免疫反應,從而抑制腫瘤的復發和轉移。
臨床轉化進行時
據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研究所副所長黃波教授介紹,早在2009年,其團隊利用大小在100-1000納米之間的細胞外囊泡應用于腫瘤治療,在全國范圍內開展臨床轉化,并驗證技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實現了本土源頭創新。
據悉,該技術是利用靶向的精準效應結合化療短期內殺死腫瘤細胞以獲得迅速緩解;同時生物免疫治療激活特異性抗腫瘤免疫,產生持久的腫瘤監視以防止腫瘤復發,是一種全新的解決方案。
至于具體的臨床應用,在實體瘤方面,載藥囊泡已被應用于有著“癌王”之稱的膽管癌治療。據悉,它在反復治療無效的惡性胸腔積液和膽道惡性梗阻方面,均已展示了其療效和安全性,有望填補臨床空白。
具體來看,2020年7月,在《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自然—生物醫學工程)雜志上,黃波團隊聯合南開大學附屬天津南開醫院王西墨團隊聯合發表載藥囊泡針對膽道惡性梗阻的研究成果:
入組30例患者,約30%影像學顯示膽道梗阻發生變化,約50%患者首次療程黃疸癥狀減輕、肝功能好轉,排便顏色可由陶土色轉為黃色。大部分患者飲食狀況、生活質量均得到改善。至此,中國臨床專家在膽道惡性梗阻的腔內治療領域,實現了“0”到“1”的突破。
此外,該技術針對其他適應癥的產品管線也在同步開發中。
開始被資本關注
新的技術應用也勢必會受到資本關注。
近日,細胞外囊泡(EVs)治療公司ILIAS Biologics就宣布,已在韓國完成2060萬美元B輪融資。
這不是個案。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9年底,全球關于細胞外囊泡的開展融資項目超過2000個,融資總金額超80億元。包括美國哈佛大學、香港城市大學等科學家,及騰訊、金芒投資領投,瀾峰資本、恩然創投等也紛紛提前布局細胞外囊泡領域。
不過,當前,全球細胞外囊泡的臨床轉化,大多數進展至臨床前或臨床1期階段。
而中國源頭創新的“載藥囊泡治療腫瘤技術”已完成在中國市場的臨床轉化,陸續在湖北、湖南、河北、山東、安徽、深圳、天津7省市獲批上市使用,成為當前全球細胞外囊泡研究和臨床轉化最靠前的全新腫瘤治療技術。
【本文作者頓雨婷,由投資界合作伙伴36氪授權發布,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轉載請聯系原出處。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投資界立場。如內容、圖片有任何版權問題,請聯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資界處理。】本文來源:投資界 作者:小編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