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又一家生物醫藥企業敲開了港交所的大門。
投資界(ID:pedaily2012)11月20日消息,今日,主攻創新抗腫瘤藥物公司德琪醫藥-B正式登陸港交所上市,股票代碼06996。發行價18.08港元,今日開盤每股19.6港元,大漲8.41%,市值近130億港元。
成立于2017年,德琪醫藥的創始人是海歸博士梅建明。創業前,他曾先后在美國國家癌癥中心和三家知名跨國藥企—強生、諾華、新基(現為百時美施貴寶)供職近30年,豐富的履歷頗具傳奇色彩。他曾是全球一款銷售超百億美元“藥王”和一家市值千億美金新制藥巨頭背后的關鍵人物。
一路走來,德琪醫藥背后匯集了眾多知名投資機構。據投資界粗略統計,德琪醫藥IPO前總計融資額近30億元,不僅吸引博裕資本、方源資本、啟明創投、富達投資、貝萊德、GIC、高瓴資本、華蓋資本、晨嶺資本、泰康資管、泰福資本(按占股比例排序)等一眾國內外知名VC/PE和醫療產業基金,還獲得同業公司比如新基中國和兩大CRO巨頭泰格醫藥、藥明康德的雙重加持,陣容豪華。
醫藥大佬歸國創業:
短短三年,做到市值130億港元
回國創業前,梅建明曾在美國工作近30年。如果不是11年前母親生了那場大病,他或許仍然身處大洋彼岸。
在全球生物醫藥界,梅建明有著響當當的名號和江湖地位。他是湖南常德人,在湖南醫科大學(現稱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取得醫學博士學位,又在馬里蘭大學取得藥理學及毒理學博士學位。20世紀90年代,梅建明在美國國家癌癥中心擔任研究員,致力于廣泛的癌癥研究。2001-2017年,他先后在強生、諾華、新基公司(現為百時美施貴寶)知名跨國藥企任職。
值得一提的是,梅建明在新基供職長達9年,這是一家以多發性骨髓瘤研發見長的跨國藥企,他任期內這家公司由最初不足千人發展為市值突破千億美金的跨國生物制藥巨頭。
作為全球臨床研發執行總監,梅建明是新基目前產品組合中多款重磅暢銷藥臨床開發的領導成員之一,包括全球暢銷腫瘤治療藥物之一瑞復美,成功推動這款產品于2013年在中國獲批上市。值得一提的是,因全球臨床研究的迅速拓展,使用患者人數群大大擴增,這款藥后來成為銷售額超過百億美元的“藥王”,也是全球醫藥圈最為矚目的明星產品。
此外他還參與了全球另一暢銷腫瘤藥物POMALYST及用于治療急性髓性白血病的首創新藥IDHIFA的臨床開發。
但彼時在梅建明心中,創辦一個以臨床研發為切入口的創新藥企,醞釀已久。最直接的推動因素就是他母親的經歷。
“2009年,我的母親被診斷為晚期多發性骨髓瘤。不幸中的萬幸,我當時在新基任職。當時新基治療多發性骨髓瘤的Revlimid(來那度胺)2005年在美國批準,2006年在歐盟上市,但瑞復美(這款藥在中國的名稱)在中國還未上市,因為我工作的原因,我的母親可以在第一時間用當時還在研的創新藥物和方案進行治療。10年過去了,她還一直在服用這個藥物,從最初的三藥合用,到后來的維持治療。母親現在已經80多歲了,這真的是一個‘奇跡’。” 梅建明曾在與藥明康德的一次對話中透露。
母親患病對他有很大的觸動,特別是當他看到,與母親一個病房的其他患者對于創新藥物的渴望和渴求。“從最早的新藥研發到臨床階段的開發,到最后主導全球上市,我一直工作在腫瘤研究領域,我覺得現在是一個能夠用更直接的方式來回饋更多患者的時候了。”這可以說是梅建明創立德琪醫藥的初衷之一。
再加上2015年國家藥監局借鑒國外,開始了大刀闊斧的改革,改善了中國新藥研發的整體環境,梅建明便萌生了深度參與到中國創新藥開發的想法,于是2017年離開新基創立德琪醫藥,而新基也成為了創始合作伙伴。
梅建明認為,醫藥行業盤子大,中國市場總量大,患者未滿足的臨床需求非常迫切。作為一家創新藥企,德琪成立時間并不長,關鍵是要做好布局,找準適合的、可執行的切入點和支撐點。
解碼招股書:手握12款抗腫瘤藥物
何時商業化成為矚目焦點
對于一家創新藥企,產品管線就是公司的命脈。德琪醫藥主要專注于創新抗腫瘤藥物的亞太地區臨床階段,采用組合、互補的研發策略,且主要基于全球同類首款、同類唯一及同類最優療法。
具體來看,公司共計有12種用于治療腫瘤的在研產品,其中包括2種晚期臨床資產、4種早期臨床資產和6種臨床前資產。招股書顯示,目前有9項正在進行臨床試驗,5項計劃啟動臨床試驗,并在亞太多地區收到9項IND批準。
其中,預計最快可實現銷售的是核心藥物ATG-010(selinexor)。selinexor是梅博士2018年成功引進的一款藥物,是第一款也是唯一一款被FDA批準可同時用于治療復發/難治多發性骨髓瘤及復發/難治彌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的藥物。目前在美國已經上市,預計2021年推動在中國大陸和亞太多個市場上市。
多發性骨髓瘤,是全球第二常見的血液系統惡性腫瘤,在老年患者中十分常見。根據Frost&Sullivan數據統計,中國多發性骨髓瘤的復發/難治性發病例2019達到68200例,年復合增長率為13.3%。而彌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是最為常見的非霍奇金氏淋巴瘤的類型,2019年中國患彌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人數達到199100人,卻缺乏有效的治療方案。
除了這兩種,selinexor還在研究針對其他腫瘤疾病的抗癌潛力。據弗若斯特沙利文估計,selinexor單在中國多個腫瘤治療市場所面對的銷售規模于2024年就能達到1300億元。
此外,ATG-008(onatasertib)也是一款重要產品。它是新基開發的一款有潛力成為first in class的第二代口服mTOR激酶抑制劑,主要用于治療各種晚期實體瘤及血液系統惡性腫瘤,德琪醫藥擁有該藥在東亞和東南亞多個國家的開發權。
核心產品距離商業化近在咫尺,而為了籌備ATG-010近期上市,公司已經在浙江紹興建立約16300平方米的制造工廠。在此之前,公司在研發階段主要通過委托CDMO公司來確保生產。在銷售上,公司也已經建立商業化團隊。
梅建明表示,德琪醫藥將瞄準更廣闊的亞太地區市場,加速產品的臨床研發和商業化。據悉,德琪醫藥5月初宣布與納斯達克上市公司Karyopharm Therapeutics Inc.簽署擴大合作協議,進一步取得四款產品在亞太區域開發及商業化的權益。今年10月,德琪醫藥與藥明生物簽署戰略合作,兩者將在新藥開發和生產方面全方位合作,共同推進抗腫瘤創新藥領域的研發。
由于產品均未上市銷售,2018年、2019年及截至2020年6月30日,德琪醫藥經營虧損分別為1.46億元、3.238億元及5.377億元。同期,公司研發開支分別為人民幣1.158億元、1.158億元和1.699億元。不過按照目前進度來看,其產品的商業化或許并不需要很久。
三年融資近30億元,
超20家明星VC/PE云集
如果要說哪個行業融資能力強,生物藥企要排前列。德琪醫藥背后的投資方同樣高手云集、堪稱豪華。
IPO之前,德琪醫藥共進行3輪融資,加上基石投資合計融資4.17億美元(近30億元),不僅吸引博裕資本、方源資本、啟明創投、富達投資、貝萊德、GIC、高瓴資本、華蓋資本、晨嶺資本、泰康資管、泰福資本等一眾國內外知名VC/PE和醫療產業基金,還獲得同業公司比如新基中國和兩大CRO巨頭泰格醫藥、藥明康德的雙重加持。
德琪醫藥本次IPO還引入10名基石投資者,包括富達投資、GIC、貝萊德、博裕資本、高瓴、晨嶺資本等老股東,還有Cormorant、紅杉中國、Laurion Capital及Octagon Investments等醫療健康行業機構投資者,合共投資金額1.79億美元。
根據招股書,IPO后,公司實控人梅建明持有26.33%的股份,博裕資本旗下Active Ambience持有9.39%的股份,方源資本旗下Begonia持有8.53%的股份,啟明創投旗下基金持有6.01%股份,為前三大外部機構股東。
其中,啟明創投是唯一一家連投多輪的投資方。2017年8月,德琪醫藥完成2100萬美元A輪融資,由啟明創投領投,華蓋資本、泰福資本以及泰格醫藥跟投。此后,啟明創投繼續參與了后續輪的跟投。
對投資界回憶起最初的投資決策時,啟明創投主管合伙人胡旭波仍記憶猶新。“投資德琪醫藥其實是一個比較自然的過程。我和德琪醫藥的創始人梅建明博士有一個共同的朋友,就是泰格醫藥的創始人葉小平博士。我們很早就認識,相互很了解。梅博士對新藥的研究和臨床研發有極其深刻的認識,同時對國際市場和中國市場都有相當深的經驗;當梅博士打算創業時,我們幾個一起吃了個飯,就把投資的事情定下來了。”
胡旭波坦言,啟明創投投資德琪醫藥的核心邏輯,一是看好中國新藥的發展,二是團隊非常好;三是創始人、團隊和啟明創投之間相互很了解,也非常支持。“作為最早的機構投資人之一,我們陪伴了德琪醫藥的每一步成長。德琪醫藥在過去三年多取得了非常多的進步和發展,公司已經建立起非常有潛力的產品線。”
投資3年后即迎來IPO,胡旭波認為,對于一家胸懷大志的創新藥公司來說,IPO是一個小小的里程碑,“我們希望公司未來會取得更大的發展和做出更大的貢獻。”
華蓋資本醫療基金主管合伙人曾志強與梅博士也是多年好友,一直有保持密切聯系。所以在2017年梅博士離開新基創立德琪、同年開放A輪融資時,華蓋資本便迅速跟進參與到其中。
資本的注入為德琪產品管線的擴充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們首次出資時,德琪處于發展初期,當時公司可披露的管線主要是從新基引進的肝癌新藥ATG-008,已經在美國完成了一期和二期,同時公司也已經在計劃引進更多的新藥。投資后,公司迅速擴充管線,從Kayropharm、阿斯利康等國際藥企引進品種的同時拓展了In-house研發能力,也在美國設立了研發型子公司。”曾志強回憶。
在他看來,吸引華蓋投資德琪的因素,首先是創始人強大的臨床開發能力,其次是團隊執行力。“從梅博士到每位團隊成員,工作富有激情,非常高效、專業,我們在對接時已感受十分深刻,我們相信這樣的新藥開發團隊在國內乃至國際都是極具競爭力的。”
方源資本是德琪醫藥最大的投資人股東之一,曾于2019年1月領投德琪B輪1.2億美元的投資。
方源資本董事總經理李甄透露,方源醫療團隊從2018年上半年開始認識公司和梅博士,中間還經歷了一個短暫的資本市場動蕩,直到2019年初完成對德琪的投資。在投資盡調的過程中,方源醫療團隊走訪了包括新基和Karyopharm Therapeutics 等幾乎所有德琪在全球的重要合作伙伴,都得到非常積極的評價。
“我們深信德琪具備成為中國創新藥領導者的成功要素,?香港上市?是一個新的起點,我們更期待未來。”李甄表示。在他看來,相比全球市場,中國醫藥市場中創新藥的占比很低,還遠遠不能滿足我國臨床病人的需求,藥品結構調整將帶來未來十年乃至二十年的市場機遇。
此外,對于德琪的成功上市,高瓴資本聯席首席投資官、高瓴創投生物醫藥與醫療器械負責人易諾青對投資界表示:“德琪醫藥管理團隊過往擁有抗腫瘤藥物全球開發及商業化的優秀業績。研發管線豐富,核心產品具有良好的臨床和商業前景,商業化能力值得期待。上市是新征程的開始,高瓴將持續支持德琪醫藥創新研發,助力藥品盡快上市,滿足廣大中國患者的巨大需求,創造更多的價值。”
過去十年,中國的創新藥發展已經初具雛形,但漫漫征途,上市只是一個起點。正如梅建明所說的那樣:“怎樣把實驗室的基礎研究轉化為患者可用的新藥,這對于老百姓而言才是最重要的。”
【本文為投資界原創,網頁轉載須在文首注明來源投資界(微信公眾號ID:PEdaily2012)及作者名字。微信轉載,須在微信原文評論區聯系授權。如不遵守,投資界將向其追究法律責任。】本文來源:投資界 作者:小編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