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檢中心正在成為公立醫院的“香餑餑”。 民營體檢機構已發展至白熱化階段,從之前的“寵兒”變成了資本的“棄子”;而公立醫院的體檢中心,還如雨后春筍般,大興土木,搬遷、升級、重組裝修、擴充領地。 河南一家二級醫院的院長,參觀學習了一年,終于狠下心

體檢中心正在成為公立醫院的“香餑餑”。
民營體檢機構已發展至白熱化階段,從之前的“寵兒”變成了資本的“棄子”;而公立醫院的體檢中心,還如雨后春筍般,大興土木,搬遷、升級、重組裝修、擴充領地。
河南一家二級醫院的院長,參觀學習了一年,終于狠下心拿出1500萬。2021年6月,縣醫院體檢科變成一棟四層獨立的體檢中心,營收大漲250%;
山東一家縣醫院,把體檢科升級為健康體檢中心。2019年升級后,健康體檢中心營業流水從200萬增至1200萬;
十幾年間,北京一家三甲醫院的健康管理中心,由十幾間鋼板小平房,發展成1500平米的4層健康管理中心,每年服務6萬余人,科室年營收占醫院總營收的10%,凈利潤是所有科室第一;
……
八點健聞走訪發現,公立醫院的體檢科發生著戲劇性的變化。
在很多年里,體檢科在醫院里更像“應個景”般的存在,是個邊緣科室。而今,體檢科成為醫院重要的業務增長點,變得不可忽視。
有論文指出,南方經濟發達的城市,公立醫院體檢中心收入占醫院總收入的20%。不僅人員和面積擴增了幾倍,而且愈加受到院領導的重視;甚至在一些醫院里,體檢科從醫院的主體中獨立出去,發展到院外,科室有獨立的房子、設備、人員。
“當時一有機會,我們就拉著院長去參加體檢的學術會議,院長逐漸意識到,一個醫院的健康管理中心不僅承擔體檢的職責,甚至能為醫院引流,成為招牌。”北京一家公立醫院體檢中心主任周仁告訴八點健聞。
特別是新冠疫情后,“體檢熱”的趨勢,開始從大醫院下沉到了普通的市級、縣級醫院。
利潤最高的科室
公立醫院加大投入,布局體檢中心,并非一時興起。
在營收占比上,周仁坦言,他所供職的體檢中心年營收占醫院總營收10%左右,凈利潤為所有科室里最高。
這一比例,多位專家幾乎均向八點健聞表示:體檢中心的收入,占到公立醫院總收入的10%左右,屬于普遍現象。
顯然“越大的公立醫院,健康管理中心占醫院總營收的比例越低。”廣州艾力彼醫院管理中心GAHA主任莊一強博士分析。但即使如此,上海國際醫學中心體檢中心主任郭智慧也表示,其所在醫院的占比也有10%。
一位長期服務于公立醫院體檢中心的機構人士向八點健聞透露,深圳市一家三甲醫院一年體檢營收高達2個多億。
10%的收入占比,對任何一家至少二三十個科室的公立醫院而言,都不容忽視。而對于獨立建樓的體檢中心營收業務,也普遍呈100%~150%的增長,這對任何一家體檢中心都是喜聞樂見的。
論文《軍隊醫院體檢中心競爭環境與策略》中提及,解放軍第180醫院體檢中心2008年通過對營銷環境的分析,針對性制定營銷策略,同時對體檢環境進行改造,2009年體檢量近6萬人,同比增加58%,體檢收入增長率105.12%;總利潤、人均利潤位居全院第一。
除營收較高占比外,山東某縣醫院院長表示,很多體檢都是現金,不走醫保,這個收入在醫院基本上是純收入,高額的利潤,也讓本就沒有太多病人的縣域醫院,對體檢中心的關注點拉滿。
另一方面,伴隨著公立醫院綜合改革的逐步推進,公立醫院收入結構正在發生巨變。
財政對公立醫院的差額補助,無法滿足公立醫院的需求。從2017年的統計結果來看,國家對公立醫院的財政補貼始終維持在8%左右,與15%的普遍期望值有較大差距。
此后,集采、藥品耗材零加成等政策,讓醫院的收入銳減。公開數據顯示,2013年兩會期間,浙江省仙居縣人民醫院副院長王建飛稱該院零加成后的收入缺口有1.2億。
北京市曾對8家公立醫院的醫療項目進行成本核算,均呈現較嚴重的虧損狀態,且近半數屬于政策性虧損。面對突如其來的收入銳減,很多醫院顯得有些措手不及。
在這樣的背景下,尋找新的營收點,是公立醫院的不二選擇。
“醫院也希望各科室多創造一些價值,哪個科室凈利潤越高,它的絕對值越高,院長肯定也更加重視。”周仁告訴八點健聞。
從“診室里等患者”到“出門跑客戶”
不同于其他科室“坐在診室里等患者”,體檢中心需要的是“主動出門找客戶”。
雖然從全國的市場份額看,公立醫院體檢中心占總量的七成,處于絕對優勢,但公立醫院也需要跟民營機構展開廝殺。
河南一家縣醫院體檢中心主任靳東升向八點健聞“吐苦水”:
“不僅有市體檢中心的競爭,而且在市區,民營體檢中心常年雇傭一批,曾跑過保險的員工,挨家挨戶跑業務。”
靳東升也會去事業單位領導面前“刷臉”,但除了說明公立醫院體檢的優勢,別無二法。
原本以事業單位等大宗客戶為主的體檢中心,在民營的競爭下,而今也多次碰壁。
“單從財務上,就沒民營體檢中心自由。”這是靳東升談客戶時束手束腳的原因之一。“民營路子很野,上去就塞紅包,這些公立醫院比不了。”
同樣的,想有大宗客源,“沒有關系,生磕壓根不行”。
曾有媒體報道,2001年上海寶山區中心醫院籌建體檢中心時,體檢中心主任一職空缺,院領導經過反復權衡,最終將目標鎖定在時任該院神經內科副主任,理由是這位副主任格外向、熱心、善于交際,“有一個很大的朋友圈”。
靠關系找高端VIP客戶也常見。“事業單位團購屬于低價團”,對于上海國際醫學中心而言,“沒有太多利潤空間。”還是要積極開闊市場,做營銷,去江浙滬開發一些董事長等富裕層、高端客戶,需要做人均1萬級別以上的高端VIP,這都需要人際關系。
除了人際關系,更多的普通人體檢是“看廟”。
山東一家縣醫院的體檢中心主任告訴八點健聞,“體檢中心開業時,邀請了所有的科室一把手、院長參加開業儀式。對縣城的老百姓而言,他們看到體檢中心的醫生都是主任級別,更加相信我們。慢慢運營了一年多來,僅是2021年10個月的營收就有1000多萬,體檢中心形成了良性上漲的趨勢。”
體檢項目不走醫保,這也讓體檢中心對客源的爭奪“義不容辭”。
除了利潤、創收的驅動,從體檢中心為其他科室導流,醫院在體檢中尋找精準患者,也是其長遠謀略。
“以前檢查完了就算查完了,現在查完我們還會給他們集中會診,比如一個月查出來有肺結節的患者,我們周末、月末都會會診,監測血壓高低。”上述山東某縣醫院院長告訴八點健聞。
“發展體檢中心,等于是直接給醫院積攢或擴大了一批病源。”周仁補充道。
據不完全統計,上述北京三甲醫院健康管理中心年體檢6萬余人次,其中7000人被醫院電話通知去復診或掛號門診。多位縣域體檢中心也表示,像7000人這樣的陽性檢出率,在縣城,很大部分會轉化為其他科室門診。
公立與民營,鹿死誰手?
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的預測,2019年中國健康體檢市場規模接近1700億元,2024年則將達到3284億元。
起初,專業健康體檢在公立醫院做得不太好,民營資本錯峰崛起。專業健康體檢市場也從早期的慈銘、愛康國賓、美年大健康的“三足鼎立”發展到愛康、美年的“二元對立”局面。
甚至有人稱,“現在格局基本已定,投資人基本不怎么看體檢了。”
如今,隨著三甲到縣級醫院對體檢中心的重視,公立又重新攪動起這個千億市場——在如今的格局下,先跑一步的民營體檢只占市場的三成,公立醫院仍然占據七成的絕對優勢。
公立醫院的愿景甚至還不止如此。在《醫院體檢中心發展趨勢與展望》一文中提到,醫院體檢中心發展迅速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很多醫院認識到,健康體檢中心是醫院創收和新的經濟增長點。當時已有人提出,未來醫療服務、藥械、健康體檢將成為醫院三足鼎立的收入來源。
這也意味著,在這個持續擴張的體檢行業中,公立和民營還有一場惡戰,到底鹿死誰手,讓我們拭目以待。
文中周仁、靳東升為化名
參考資料:
[1] 王瑜;于海霞;許寶珠.軍隊醫院體檢中心競爭環境與策略[J].社區醫學雜志,2010,(23):56-57.
[2] 《醫院體檢中心發展趨勢與展望》曾強
[3]張智慧;孫玲.公立醫院體檢中心眾生相[J].中國衛生產業,2005,(09):51.
[4]公立醫院謀求體檢“三甲” 中國醫院院長
羅春昊|撰稿
李琳|責編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八點健聞”(ID:HealthInsight)
尊重原創版權,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責任自負
本文來源:八點健聞 作者:小編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