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注定是不同尋常的一年,新冠疫情肆虐導致多個產業發展出現停頓和衰退,但全球藥物研發管線并沒有出現萎縮,企業申報藥品臨床試驗和生產/上市的熱情也未曾減弱。 雖然近年來以抗體藥物為代表的生物大分子藥物熱度持續增高,并催生了一系列熱門賽道,但小

2020年注定是不同尋常的一年,新冠疫情肆虐導致多個產業發展出現停頓和衰退,但全球藥物研發管線并沒有出現萎縮,企業申報藥品臨床試驗和生產/上市的熱情也未曾減弱。
雖然近年來以抗體藥物為代表的生物大分子藥物熱度持續增高,并催生了一系列熱門賽道,但小分子藥物因其分子量小、研發成本較低、工藝相對成熟等優勢和潛力,依然是新藥研發的主戰場。
2020年,美國FDA共批準新藥53個,其中小分子38個,占比72%。在中國,2020年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藥品審評中心(CDE)審評通過20個品種的創新藥新藥上市申請,包括1類化學藥14個、中藥創新藥4個、創新生物制品2個。小分子藥物仍然是創新藥主要類型,且新靶點、新技術、新工藝正掀起一波小分子創新藥開發的新浪潮。
激流奮進,藥企研發投入再創新高
研發投入是創新能力的重要指標之一,據Frost&Sullivan數據,近五年創新藥企業研發投入持續增長,2016-2020年中國醫藥研發投入總額由119億美元增長至270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為22.7%。
2021年9月18日,“2021大健康產業高質量發展大會暨第六屆中國醫藥研發·創新峰會(PDI)”公布《2021中國化藥研發實力排行榜TOP100》(以下簡稱“《化藥榜》”)。

與去年相比化藥榜排名前10的企業,變化較小,其中恒瑞醫藥、正大天晴穩居第一、第二,復星醫藥上升4位,排名第三。
表1 2020年-2021年化藥榜Top20名次變化

今年《化藥榜》上榜企業中,2020年研發支出金額超過5億元的有24家,研發投入超過 10億元的有8家,其中百濟神州研發投入最多,恒瑞醫藥和復星醫藥研發投入均超40億元。
強者恒強,龍頭企業優勢凸顯
經過多年發展,國產創新藥開始進入收獲期,上市之路逐漸開啟,創新藥成為行業業績增長主要推動力。基于藥物研發周期長、投入大、成功率低的屬性,龍頭公司往往表現出更穩健的業績。
2020年,恒瑞醫藥研發投入49.89億元,同比增長28%,占營業收入的比重達到18%。雖然恒瑞研發投入不是國內最多,但其處于申報臨床及以上階段的新藥數量領先于其他國內企業,有“創新藥一哥”之稱。2020年,恒瑞取得創新藥制劑生產批件6個、仿制藥制劑生產批件5個;取得創新藥臨床批件82個、仿制藥臨床批件2個;取得3個品種的一致性評價批件,完成5種產品的一致性評價申報工作。其備受矚目的化藥創新藥氟唑帕利獲批上市,作為中國首個自主研發、擁有知識產權的PARP抑制劑。
2020年,復星醫藥研發投入40.03億元,同比增長15.59%;而今年復星醫藥繼續加大了研發投入。截至目前,復星醫藥在研項目共240項,包括小分子創新藥30項、生物創新藥29項、許可引進創新藥13項、生物類似藥18項、仿制藥103項、一致性評價項目38項等。2020年,復星醫藥還與禮來達成協議,將自主研發的BCL-2選擇性小分子抑制劑在中國以外其他區域內獨家研發、生產及商業化權利許可予授予禮來,并獲得至多4.4億美元的許可費。
正大天晴研發投入也是逐年躍升,2020年研發費用超過20億元。公司通過自主研發、產品引進、關鍵技術平臺引進,三箭齊發,化學藥與生物藥并舉,形成 “上市一代,儲備一代,研發一代”的良性格局。藥智數據顯示,目前正大天晴藥業已報產及開展/申報臨床的創新藥有80余項,其中小分子化學藥占比超過80%。
新藥申報數量顯著增加,33家企業新上榜
隨著“仿制藥一致性評價”、“帶量采購”、“醫保談判”、“ MAH制度”等政策落地實施,醫藥行業市場格局正面臨不斷調整與分化,競爭局面從以生產為核心轉變為以研發能力和藥品創新為核心,以研發為主的創新性企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
根據國家藥監局公布的《2020年度藥品審評報告》,2020年藥審中心完成審評的化學藥IND申請960件,審評通過批準IND申請907件。其中,1類創新化學藥IND申請694件(298個品種),較2019年增長40.77%,品種數較2019年增長57.67%。藥審中心完成審評的化學藥NDA共163件。其中,審評通過化藥NDA 115件,審評通過1類創新化學藥NDA 14個品種。
表2 2020年NMPA審評通過的1類化藥NDA

2020年,藥審中心受理化學藥注冊申請7901。其中,受理化學藥IND申請946件,較2019年增長36.31%;受理化學藥NDA 191件,較2019年增長46.92%。藥審中心受理1類創新化學藥注冊申請752件(360個品種),較2019年增長31.24%。其中,受理IND申請721件(339個品種),較2019年增長30.62%;受理NDA 31件(21個品種,18個為國產品種),較2019年增長47.62%。
表3 2020年NMPA受理的1類化藥NDA
從獲批新藥及新報產品種來看,報產企業除了恒瑞醫藥等大型藥企,不乏創新藥企。相應地,2021年《化藥榜》中也出現不少“生面孔”,與2020年相比,33家企業新上榜,如先聲藥業、奧賽康、上海宣泰醫藥等;多家企業排名大幅上升,如合全藥業、南京圣和藥業等。
在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下,新藥研發管線已成為藥企的生命線,百舸爭流不進則退,唯有創新才能帶來穩健成長。但是,醫藥研發創新具有研發周期長、投入大、成功率低的特點,在日益激烈的競爭下,也有部分企業錯失良機,排名有所下降,如齊都藥業、以嶺藥業、白云山醫藥等。
新技術開拓小分子藥物研發新戰場
2020年開始,國內創新藥市場完成了從無到有的快速增長期,新藥研發也開始進入最具挑戰的原始創新階段。今年7月初,CDE《以臨床價值為導向的抗腫瘤藥物臨床研發指導原則》征求意見稿出臺,生物醫藥領域的we too現狀引發了全行業的反思和討論,依賴大干快上和營銷能力的商業邏輯已經開始“內卷”,產品的質量好壞、能否真正解決未滿足臨床需求,正在成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在小分子藥物領域,隨著技術要求的不斷提升,在傳統新藥篩選技術的基礎上(已知活性化合物(Known)和高通量篩選(HTS)等),一些新的藥物篩選平臺應運而生,例如DELT(DNA編碼化合物庫)、PROTAC(蛋白降解靶向聯合體)、FBDD(基于片段的藥物發現平臺)、SBDD(基于結構的藥物發現平臺)、CADD(計算機輔助藥物設計和虛擬篩選平臺)等。小分子藥物相對于大分子藥物在體積、研發成本上都有著更大的優勢,且隨著新型藥物篩選技術的演進,進一步拓寬了小分子藥物的市場潛力。未來,誰將撥開迷霧,走出自己的創新之路,讓我們拭目以待。
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也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開啟之年。在醫改系列政策驅動下,醫藥行業面臨前所未有的大變局,醫藥產業價值鏈重構步伐加快,全新的秩序正在形成,全新的征程已然開啟。
本文來源:藥智 作者:小編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