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 賽柏藍 作者 | 小春 21位醫藥人職位變動,涉2位藥企董事長 01 知名藥企董事長辭職 11月剛過一半,已有多家藥企高管離職,其中兩家藥企董事長變更,分別是第一醫藥和睿智醫藥(詳情見文末)。 11月12日,上海第一醫藥發布公告稱,徐子瑛因工作原因,辭
來源 | 賽柏藍
作者 | 小春
21位醫藥人職位變動,涉2位藥企董事長
01
知名藥企董事長辭職
11月剛過一半,已有多家藥企高管離職,其中兩家藥企董事長變更,分別是第一醫藥和睿智醫藥(詳情見文末)。
11月12日,上海第一醫藥發布公告稱,徐子瑛因工作原因,辭去董事長、董事、董事會戰略委員會主任委員及薪酬與考核委員會委員等職務,辭任后不再擔任第一醫藥任何職務。
據了解,第一醫藥的主營業務為醫藥零售、醫藥批發,占營收比例分別為61.77%、34.25%。
2021年第三季度報告顯示,報告期內第一醫藥主營收入3.65億元,同比上升8.34%;歸母凈利潤1001.5萬元,同比下降58.97%;扣非凈利潤159.75萬元,同比下降80.5%;負債率40.14%。
就業績下滑的原因,其在半年報中解釋,主要是受民用防疫物資需求和價格下降影響。而除此之外,醫藥流通行業在國家政策的影響下,行業競爭越發激烈,頭部企業優勢明顯,互聯網醫院等新業務形態的興起也是影響其發展的重要因素。
10月28日,商務部發布《關于“十四五”時期促進藥品流通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提高行業集中度的要求。根據上述要求,醫藥流通行業的結構將進一步優化,頭部企業將拿下更多市場份額,持續兼并重組成為未來幾年醫藥商業領域的主旋律。
實際上,這一轉變已經在逐漸進行。
近年來,醫藥流通行業上游的醫藥工業受“帶量采購”等政策影響開始市場重構的同時,藥品批發企業的市場也在進行重新分割,頭部企業的競爭優勢愈發明顯。
例如,四大藥商均在財報中表示,帶量采購常態化的背景下,將積極承接集采業務,另外加強DTP藥房的建設也是各家不約而同的選擇。
隨著醫療改革的深入,其對行業的影響是從上而下全方位的。對于藥企來說,要及時認清行業變化。
除此之外,線上醫療的發展也將對線下藥店產生一定的分流。隨著互聯網醫院興起、醫保線上支付試點、網售處方藥有條件放開、藥店間距限制放開等政策,則將同時加劇線上和線下對客流的競爭。
面對復雜的市場環境,和激烈的行業競爭,企業一方面要有明確的發展方向,另一方面也要因地制宜,學會創新。
第一醫藥三季度財報顯示,上期末旗下門店為110家,報告期內新開4家門店,遷址2家,此外還在持續實施線上線下融合等轉型舉措,探索“互聯網+醫療健康”等領域新經營模式。
高管在某種程度上起到制定公司發展戰略,明確未來發展方向的作用,隨著董事長的變更,第一醫藥未來的業績情況是否會有所改變令人期待。
11月1日晚間,睿智醫藥發布公告稱,董事會于近日收到董事長WOO SWEE LIAN的書面辭職報告,WOO SWEE LIAN因個人原因申請辭去董事長、董事、董事會戰略委員會主任委員職務,辭職后繼續擔任戰略顧問。
除第一醫藥和睿智醫藥外,可以看到11月還有一位副董事長辭職,一位副董事長上任。
02
高管變動頻頻
政策推動,行業變革、公司高管變動頻頻也并不讓人意外。
11月1日,阿斯利康中國總經理賴明隆向員工宣布了一項人事變動,阿斯利康中國副總裁、及縣業務部負責人杜浩晨因為個人原因決定離開公司,最后工作日為本月17日。值得注意的是,杜浩晨是阿斯利康自今年7月份以來,繼董莉君、徐晶、張岸巍、何益敏之后第五位高管離職。
據了解,杜浩晨2015年離開輝瑞加入阿斯利康,擔任及縣業務部全國負責人,組建并帶領阿斯利康及縣團隊,執行“擴面下沉”戰略。
“擴面下沉”是阿斯利康的三大基本策略之一,近年來在分級診療、帶量采購、處方外流等政策背景之下,除阿斯利康外,拜耳、輝瑞、賽諾菲、諾和諾德等多家跨國藥企在基層醫療市場均有布局。
例如2019年,輝瑞把1000名醫藥代表充實到縣級市場,阿斯利康則在全國500多個縣布局銷售人員,組建阿斯利康的縣級營銷團隊。
擴大布局帶來的結果是基層銷售數量的逐漸增多,有數據顯示外資藥企2018年在二線、三線、四線城市增長率分別高達10.9%、11.9%、8.8%;2019年數字進一步提高,在二線、三線、四線城市增長率分別高達13.8%、15.5%、22.3%。
但如今,隨著集采的常規化,縣域市場的競爭也在逐漸擴大,除了跨國企業之間的競爭外,也有與本土創新公司之間的競爭。為此,跨國藥企一方面將縣級普藥團隊不斷縮減,另一方面開始布局創新藥市場,將特藥縣級團隊擴大。
11月,另外一個吸引了眾多醫藥人目光的人事變動是君實生物首席商務官錢巍的辭職。
11月3日,君實生物向員工正式宣布,因個人發展原因,首席商務官錢巍已于近日提出辭職,最后工作日為2021年11月12日。
據了解,錢巍此前曾在禮來、紐迪希亞、阿斯利康、羅氏等多家跨國藥企任職,今年6月30日從羅氏離任,7月份加入君實生物,負責管理君實生物銷售團隊、策略市場部、市場部、腫瘤產品醫學事務部、銷售培訓部等。
2019年君實的PD-1單抗實現了7.74億元的銷售額,信達的PD-1單抗則為10.16億元。2020年君實PD-1實現10億元銷售額,信達的PD-1達伯舒則是22.9億元銷售額,差距的進一步拉開著實讓君實感到“壓力”。
實際上,三年來,君實生物銷售負責人已歷經韓凈、段鑫、錢巍三人,或許從側面印證這份工作并不簡單。
在資本助力之下,國內biotech發展態勢良好,第一個產品已經上市或即將上市,正處于關鍵的商業化階段,有一個合適的商業化帶頭人至關重要,人事變動頻繁也在所難免。而從跨國藥企回歸本土發展的醫藥人才也需要時間來明確未來的方向。
本文來源:賽柏藍 作者:小編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