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第一例基于現代醫學理論的整形外科手術,是在戰壕中誕生的。 1916年,27歲的英國皇家海軍重炮手沃爾特·耶歐在激烈的戰斗中,被炸得血肉模糊,全身多處受傷,臉也被燒得面目全非,上下眼皮粘連在一起。面部損毀的皮膚嚴重影響了他的正常生活。次年,肯
世界上第一例基于現代醫學理論的整形外科手術,是在戰壕中誕生的。
1916年,27歲的英國皇家海軍重炮手沃爾特·耶歐在激烈的戰斗中,被炸得血肉模糊,全身多處受傷,臉也被燒得面目全非,上下眼皮粘連在一起。面部損毀的皮膚嚴重影響了他的正常生活。次年,肯特郡西德卡普市的著名醫生哈羅德·吉利斯從沃爾特肩膀上取下一塊皮膚,移植到臉上。從此,沃爾特有了一張新臉,整形外科手術也正式起源,成為治愈士兵們心靈創傷的“奇藥”。
戰爭結束后,整形外科成為外科中的一個分支,并在后來發展壯大。與戰爭時期不同之處在于,接受整形外科的病人,不僅僅是為了畸形或者創傷而整形,更多的是為了審美而動刀。
然而,隨著近年來黑醫美和過度醫美現象的出現,對醫美的誤解也越來越多。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人們把整形外科與美容畫等號,忘記了其實像唇腭裂、多指等先天性缺陷、后天意外事故導致的外傷都是整形外科的治療范疇,醫美整形在人們的印象里全然成為了愛美人士求美路上遇到的一個又一個“坑”。
盡管如此,仍然有這樣一批醫生,他們堅持在創新醫美技術的最前沿。在他們的手里,醫美整形能做到的,并不僅僅是求美者口中的“錦上添花”,更是很多身體天生有缺陷或后天形成缺陷人士所需要的“雪中送炭”。
1月8日,第七屆新氧亞太醫美行業頒獎盛典在三亞舉辦,與此同時第三屆“中國醫美飛翔獎·年度技術突破獎”也正式揭曉。在這場匯集了百余位專注于醫美技術創新醫生的大賽上,我們有幸采訪到了三位歷屆飛翔獎的獲獎者,并試圖從他們的話語中,還原一項創新的醫美技術是如何誕生的,又是如何做到讓“醫美歸醫”的。
用脂肪重建乳房
第三屆飛翔獎的一等獎得主叫廖云君,是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整形外科的副主任醫師,同樣也是一位專注于研究脂肪的女醫生。她的獲獎項目是“大體積優選脂肪成分填充乳房重建”。
飽滿挺拔的乳房就像是天使的翅膀,是女性魅力和自信的源泉。然而,隨著乳腺癌發病率逐年上升,越來越多的女性開始接受乳腺癌切除手術。
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發布的2020年全球最新癌癥負擔數據顯示,全球乳腺癌新發病例高達226萬例,超過了肺癌的220萬例,乳腺癌取代肺癌,成為全球第一大癌。中國整體人群中女性乳腺癌新發病例數為416371例,居全球新發病例數的第一位。

△圖片來自視覺中國
乳腺癌切除手術后,乳房的缺損會嚴重影響女性的生活質量和心理健康:焦慮、失眠、不自信甚至有羞恥感,嚴重的不敢參與正常的社交。她們不敢站在鏡子前,因為每一次看到缺失的乳房,都會想起那場夢魘。
“乳房重建,是讓女性重拾生活自信的重要手段。但如果失敗,就會給女性帶來二次打擊。”廖云君發現,目前重建的方法主要有皮瓣移植、假體植入以及自體脂肪移植。皮瓣移植是最為傳統的手術方法,但其手術風險高、供區永久遺留明顯瘢痕;假體移植僅適用于乳房仍保存有相當厚度軟組織覆蓋的情況,否則會出現極不和諧的外觀,甚至畸形。
有沒有風險小、效果好的乳房重建技術?在查閱大量的文獻后,廖云君團隊發現,早在2005年,國外就已經有醫生嘗試利用脂肪進行乳房填充,且在臨床上也可以獲得很穩定的結果。美國整形外科醫師協會(ASPS)2016年發布的最新的脂肪移植指南,明確指出:脂肪移植不會增加乳腺癌復發的風險。該指南中甚至將乳癌術后的脂肪移植重建表述為:可使乳癌術后患者在一定程度上欣喜地體驗到乳房美學的改善,并提到絕大多數患者對手術效果非常滿意。
“自體脂肪移植以其手術風險小,無排異反應,沒有供區瘢痕,術后乳房形態自然等諸多優點,逐漸被廣泛接受。”廖云君提到,但脂肪移植技術的操作最初并沒有標準化,患者可能在術后出現并發癥。
什么樣的脂肪是好的?什么樣的脂肪是不適合做大體積填充的?我們應該脂肪處理到什么程度,才能讓它成為能夠再生的好脂肪?
帶著這些問題,廖云君和團隊開始了新的研究。“我們發現,越高密度的脂肪越好,越低密度的脂肪的再生能力越差。于是我們把低密度的脂肪進行一系列的物理性處理,濃縮到原有體積的30%,成為最接近高密度脂肪的優質脂肪。”
目前,這項技術已經投入臨床6年。相關數據顯示,這種優化后的脂肪組織保留率明顯升高,達到了47%,且并發癥的發生率降到了5%,遠低于普通的脂肪25%的并發癥發生率。
6年時間里,廖云君團隊積累的成功案例越來越多。“經常會有患者給我發來乳房的照片。”每每看到患者的微信消息,廖云君都能感受到那種幾乎要溢出屏幕的開心和自信。
從后背拉出一塊胸大肌
來自中國醫學科學院整形外科醫院的劉春軍醫生同樣將整形技術的創新突破放在了胸部畸形領域。與廖云君醫生不同的是,劉春軍關注的是一個比乳腺癌切除患者小眾很多的群體——Poland綜合征患者。
Poland綜合征是一種由于胎兒期胸肌發育異常導致的先天性胸壁畸形,發病者多為男性,并且多在身體右側,很少雙側發病。最常表現為胸部畸形、前臂和手部畸形。
“這種病每年的發病率在二十萬分之一到三十萬分之一,臨床上較為罕見。”2020年的第二屆飛翔獎上,劉春軍憑借“基于三維數字化和內窺鏡技術應用背闊肌修復Poland綜合征胸部畸形”項目獲得一等獎。
目前,硅凝膠假體、脂肪移植、游離網膜瓣、股前外側穿支皮瓣、橫行股薄肌肌皮瓣、橫行腹直肌肌皮瓣、腹壁下動脈穿支皮瓣、背闊肌肌(皮)瓣均可用于修復Poland綜合征的胸壁畸形。其中,背闊肌具有扁平寬大的形態和豐富的血液供應,是修復胸大肌缺損畸形最常用的技術。
為了解決傳統背闊肌肌瓣轉移術在背部遺留明顯瘢痕的問題,劉春軍團隊想到了通過腋窩單一切口內窺鏡背闊肌肌瓣進行乳房再造。這項技術由劉春軍的老師,中華醫學會整形外科學分會主任委員、中國醫學科學院整形外科醫院副院長欒杰首創,由劉春軍團隊加以改進。利用這項技術,醫生可以通過短小隱蔽的切口切取并牽拉背闊肌,將背闊肌轉移到患者的胸前,再做縫合固定。目前,劉春軍團隊在保證手術質量的同時,已經可以將手術時間從2-3小時縮短至50分鐘左右。
由于Poland綜合征在男性中的發病率更高,劉春軍遇到的男性患者也更多。“很多人覺得男生的胸部畸形穿上衣服就看不出來了,不必在意。但事實上男性也會因為胸大肌缺失而自卑。”在劉春軍的患者中,有一位四十多歲的男性Poland綜合征患者。找到劉春軍的時候,該患者已經有了兩個孩子,妻子對他的胸部畸形也并不在意。但這一直是他的一塊心病。術后,患者告訴劉春軍,解決了胸部畸形的問題,他這輩子都沒有遺憾了。

△圖片來自視覺中國
從2009年開始研究這項技術至今,劉春軍已經為五十多位Poland綜合征患者補上了缺失的胸大肌。但對技術的改進并沒有停止,“我們希望這個手術還可以做得更快、并發癥風險更小。甚至未來可以利用人工智能,讓年輕醫生也能快速掌握相關技術,從而為更多的Poland綜合征患者帶來幫助。”
給破損的皮膚“施肥”
在第三屆飛翔獎的答辯現場,來自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的李嘉倫醫生是一個特殊的存在。盡管他帶來的參賽項目“富含TGF-beta的純化外泌體產物促進缺血性創面愈合的應用”尚未正式投入使用,但依舊引人注目。
李嘉倫是一個擁有100多萬粉絲的網紅醫生。無論是在“針線李叨叨”的微博里,還是在日常的科研和臨床工作中,他的關注重點只有一個,那就是皮膚。
2018年,在美國梅奧診所做博士后的一段時間里,李嘉倫遇到很多從不同地方轉診過來的患者,他們的身體上有很多難以愈合的創面。比如糖尿病造成的足部潰爛,或者由于肥胖導致的壓瘡、褥瘡,甚至還有重大外傷后留下的創口等。

△圖片來自視覺中國
在美國特殊的醫療環境下,大量的缺血性創面患者無法及時得到治療,有些患者甚至要等3-6個月才能看到醫生。如何才能快速地讓這些患者得到救治?李嘉倫想到,或許開發出一款能夠簡單培訓一下就能使用的產品,才能夠解決這些問題。
“缺血性創面的難治療的原因在于創面的血管不足,所以我們需要找到一個方法,讓這些血管重新長起來。”
于是,醫生們將血清進行超凈離心提純,做成凍干粉,裝進一個紅色的小瓶子里,成為可以用于治療缺血性創面的藥物。這種藥物的原理就是通過給皮膚“施肥”,讓血管快速生長起來,從而加速創面愈合。
目前,這款產品已經完成動物實驗進入一期臨床階段。實驗數據顯示,該產品在創傷愈合過程中具有趨化作用、促進瘢痕形成、改變傷口愈合進度、抑制纖維化等作用。未來或將在糖尿病足、褥瘡、較大外傷創口的治療恢復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盡管三位醫生面對的患者不同,使用的醫療技術也不同,但他們不約而同地提到了患者治愈后的那種“溫暖”。
“整形外科是唯一一個能夠通過手術方式從外在去解決一個人內心困難的科室。”李嘉倫說,無論是修復還是變美,整形外科的醫生們除了要滿足患者身體上的治療需求,更加要滿足患者心靈上的治療需求,幫助患者重構生活信心參與到社會活動中,提高自身生活質量。
未來,隨著更多創新醫美整形技術的應用,更多的患者將會在外表和心靈上達成共識,去擁抱世間的美好。
本文來源:八點健聞 作者:小編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