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匆匆而過,全國所有省市以上海市12月30日發了三個產品的帶量采,第四批國采出爐而收官。 2021年轉瞬而至,春節過后馬上一季度就過去,按著時間軸與事件邏輯,2021年二季度開始全國各省以500大目錄+地方大金額、大銷量為基礎的二次帶量采很快會落地,第
2020年匆匆而過,全國所有省市以上海市12月30日發了三個產品的帶量采,第四批國采出爐而收官。
2021年轉瞬而至,春節過后馬上一季度就過去,按著時間軸與事件邏輯,2021年二季度開始全國各省以500大目錄+地方大金額、大銷量為基礎的二次帶量采很快會落地,第五批帶量采大概率會在6月份如約而至。
一
“500大目錄”的落地情況
500大目錄一直有這樣那樣的本本,不必糾結自己的產品是不是在里面,你只需要知道你的產品金額是否足夠大,占醫保資金的金額有多大,進不進國采是有數的,進不進地方帶量采多關注信息即可。
表1:500大目錄的落地情況
(信息來源:各省藥采官網 國采官網 風云藥談獨家整理)
表2:500目錄內已國采的產品
(信息來源:國采官網 風云藥談獨家整理)
表3:各省已經帶量采的產品目錄
(信息來源:各省藥采官網 風云藥談獨家整理)
表4:生物、毒麻精放、專利
(信息來源:各省藥采官網 Insight 風云藥談獨家整理)
表5:500大目錄獨家、兩家產品
(信息來源:NMPA Insight 風云藥談獨家整理)
表5:500大目錄已過評未帶量采
(信息來源:NMPA Insight 風云藥談獨家整理)
表6:500大目錄無特殊未帶量采產品
(信息來源:各省藥采官網 Insight 風云藥談獨家整理)
風云淺談:
1、政策一樣,結果不同:
① 不管是國采還是帶量采:大家面對的政策基本面是相同的,但是,從經營業績來看差別非常大,這歸根結底還是老板的思路決定了出路。
②規則相同結果不同:在同一個帶量采的規則上是相同的,但是,取得的結果差異性也非常大,低價保持著低價策略,高價有高價的理由,歸根結底這是戰略層面的、和能力水平的體現。
第四批結果出來,很多人分析誰最獲益,這種獲益的背后是大格局、大布局的思維,能把一手爛牌打成翻翻+加倍的效果;想要照抄照搬就得知道背后的故事。
所以,出現了各種模式的國采中標與落標的二次開發策略,低價的、突圍的、零售的、線上的,,,不一而足。
2、新渠道不是救命稻草:線上2020年據說可以突破2000億,在2015年的時候還不到100億,發展非常迅猛;但是,零售連鎖和第三終端沒有出現預期的爆發式增長。
線上渠道更多的還是先布局,至于賺錢與否,大部分還是不賺錢或者是持平的,但是,這條路要走通。
為一輛車而修一條路:這股風吹來大家都想上車,大仿制藥撤退,創新藥價格腰斬,手中有的籌碼獲利期越來越短。
大企業也就是還好一些,起碼家底厚,就算是坐吃山空也能生存下去,中小企業要用盡渾身解數,才能磕磕絆絆的前行。
3、疫情只是讓潮水退的更快:2020年底很多上市企業都把商譽什么的計提掉,業績不好的、銷售不好的從心里說告訴自己,2020年因為有疫情的原因影響的。
但是,就目前的醫藥大趨勢來講,2021就算是沒有疫情影響,從業績上說也不見得比2020年好過一些;2020年這波疫情是讓更多的企業看到自己的短板與未來結局。
4、創新布局:沒有實現資本+知識體系+人才/伙伴的建立,那些告訴你要創新的大部分是個大坑。
還是那句老話,不要想在你不懂的領域賺大錢,你可能會說--馬爸爸不就是么?可是,馬爸爸有幾個?
前幾天我的一個好朋友寫了一篇文章,訴說了代理商玩創新之路的辛酸,本來是引進一個產品-----找代工找成了投資,找CRO然后搞成了自己建。
大概三年前我的一位老大哥,說手里有200來個生物藥項目,要知道這個公司是在國內,不是泰格、不是藥明康德等知名CEO,張口就200多個生物產品,,,
不是說創新不對,一定是對的,只是分人。
提前祝小伙伴們春節快樂!!!
本文來源:風云藥談 作者:張廷杰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