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現異常且整改不力的,將調整納入重點監控 創新藥入院難的問題這兩天被廣泛熱議。上周五,由中國醫療保險研究會以“暢議談判藥品落地”為主題舉辦研討會上,多位專家均表示:創新藥的單品價格過高,無法適應現行的考核標準,致使醫療機構在入院、使用上都存

出現異常且整改不力的,將調整納入重點監控
創新藥入院難的問題這兩天被廣泛熱議。上周五,由中國醫療保險研究會以“暢議談判藥品落地”為主題舉辦研討會上,多位專家均表示:創新藥的單品價格過高,無法適應現行的考核標準,致使醫療機構在入院、使用上都存在障礙。
事實上,創新藥不僅面臨“入院難”,即使成功進入,醫院也會“重點關注”。在這次研討會之前,福建省醫保局已印發通知,公布重點關注藥品清單的通知。
與”重點監控“品種不同,納入重點關注清單的藥品,在省藥械聯合采購平臺上標注“藍色”標識。出現異常采購增長的,由省藥采中心通知相關生產企業做出情況說明。

盡管被納入重點關注的藥品不會進行月銷量的管控,但會被重點稽核,存在不合理使用苗頭的及時提醒約談有關醫師或醫療機構。出現異常采購使用情形且整改不力的,將調整納入重點監控藥品清單。
也就是說,從重點關注到重點監控,只是一線之遙。一旦轉為重點監控,輕則賣藥受限制,重則可能被踢出醫保。
對此,中國醫藥創新促進會執行會長宋瑞霖告訴健識局:重點關注目錄對醫療機構對創新藥的合理使用,將有指導意義。
想要降價換市場
醫療機構卻啟動重點關注
健識局注意到,諾華的雷珠單抗(諾適得)、阿斯利康的甲磺酸奧希替尼片(泰瑞沙)、羅氏的曲妥珠單抗(赫賽汀)、武田制藥的注射用醋酸亮丙瑞林微球(抑那通)、默克的西妥昔單抗注射液(愛必妥)等多款創新藥均被納入。

必須注意的是,在這份清單里,很多都是近兩年才通過價格談判進入醫保的藥物。
2017年,“諾適得”選擇降價20%進入醫保目錄之后,同年銷量增長33%。而“泰瑞沙”遭遇多款國產藥品的阻擊,2017年、2019年連續降價以獲得醫保資格,銷量始終保持第一。
此外,根據米內網數據顯示,“赫賽汀”主動降價之后,2018年醫院市場銷量高達26.22億元,增幅達到37.06%。
大批創新藥物選擇降價,其目的是寄希望借助醫保渠道擴大產品的覆蓋面,但重點關注目錄似乎要打破相關藥企的“如意算盤”。
福建醫保局本次公布的《重點關注藥品清單》,涉及59品種,其中跨國藥企的品種27個,約占清單總數的45%。
今年1月29日,福建醫保局曾公布最新的藥物銷售排名TOP20,前12名全部來自跨國藥企,市場已被羅氏、拜耳、輝瑞、諾華瓜分。
重點監控和關注的藥品,核心的評判標準是用量大、金額高。創新藥一旦觸碰這兩條“紅線”,一樣不會被放過。謹防臨床濫用是創新藥納入關注目錄的初衷。

大批創新藥進入醫保目錄,無疑將給醫保基金帶來不小的壓力。根據《2020年醫療保障事業發展統計快報》的數據顯示,全年基本醫療保險基金(含生育保險)累計結存31373.38億元,比2019年增加了4461億元。
“諾適得”、“泰瑞沙”、“赫賽汀”、“抑那通”、“愛必妥”等跨國藥企的品種一旦濫用,勢必給醫保造成壓力。
因此,“重點關注目錄”地推出,給廣大跨國藥企出了難題:如何在保持臨床合理用藥的前提下,還能保持品種業績的高速增長?
關注目錄調整常態化
創新藥不再一直好賣
按照福建醫保局的計劃,重點關注目錄將每半年調整一次,旨在強化重點監控藥品管理的機制,保證公立醫院藥品的合理使用。
事實上,“重點關注目錄”是福建醫保局在2020年推出的重磅改革之一。2020年7月30日,44種臨床常用藥被納入第一重點關注目錄,由此拉開了福建重點關注的序幕。
對比福建先后發布的兩批重點關注目錄,健識局發現:輝瑞制藥的注射用頭孢哌酮鈉舒巴坦鈉、賽諾菲的甘精胰島素注射液、羅氏的貝伐珠單抗注射液等24款藥品已從目錄中移出。
不過,曾上榜第一批重點關注目錄的阿斯利康注射用奧美拉唑鈉、雙鶴藥業注射用蘭索拉唑、重慶藥友制藥的注射用腺苷鈷胺,依然出現在第二批目錄上。
事實上,在大批創新藥陸續進入上市之際,醫保目錄之爭也越來越激烈,這直接導致“進院難”的現象頻出。
根據中國藥學會調查數據顯示,2018-2019年納入醫保目錄的創新藥,截至2020年第三季度進院比例僅為15%-25%。
與此同時,“總額控費”、“藥占比”、“藥品配備總數”等多項考核,也讓公立醫院并不“熱衷”使用創新藥。
業內普遍認為,隨著醫保基金騰籠換鳥的改革不斷推進,未來或將有更多創新藥品種被納入重點監控的名單。
無論是“進院難”,還是“重點關注”,今后創新藥的合規使用是每家藥企必須面對的問題。業內普遍認為, 臨床控費以及嚴打帶金銷售等一系列的政策組合拳正在發揮作用,福建此舉可在全國產生示范與帶動作用。
中商產業研究院的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創新藥市場規模將達到1467億美元。福建的重點關注藥品清單舉措一旦成功,勢必會在全國范圍試點推行。
有分析人士指出,盡管重點關注政策的實施或將改變公立醫院的用藥習慣,但總體來看,想分走跨國藥企的市場蛋糕絕非一朝一夕之事。
不論如何,改變已經開始,隨著時間推移,中國的創新藥市場格局必將出現結構性的變化。
本文來源:健識局 作者:小編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