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心小愛”已從心衰擴展到心血管疾病全程管理 隨著中國心衰患者數量節節攀升,改變其治療方式已是大勢所趨。 中國心力衰竭患病率已達到1.3%,保守估計約有1000萬心衰患者,顯然中國已成為世界上擁有最大心衰患者群的國家之一。更為可惜的是,這些患者的疾病

“護心小愛”已從心衰擴展到心血管疾病全程管理
隨著中國心衰患者數量節節攀升,改變其治療方式已是大勢所趨。
中國心力衰竭患病率已達到1.3%,保守估計約有1000萬心衰患者,顯然中國已成為世界上擁有最大心衰患者群的國家之一。更為可惜的是,這些患者的疾病管理不容樂觀:平均每年住院2.4次,約69%的患者都有1年內再住院的經歷。
究其原因,不少心衰患者出院后對自身疾病管理不當,導致反復入院治療。因此,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分會候任主任委員馬長生教授認為,院內診治與院外管理必須雙管齊下,建立能夠進行有效自我管理的智能化平臺勢在必行。
4月17日,諾華與騰訊共同推出了心血管風險全程管理項目。早在2019年,諾華已經和騰訊合作,推出全國首個基于人工智能技術的針對心衰患者的病情居家管理小程序 “護心小愛”。這一次,護心小愛平臺將全面升級,將心臟疾病管理從心衰擴大到所有心血管疾病,為患者提供以AI為驅動的個性化疾病管理一站式服務。
2020年7月正式上線后,“護心小愛”已幫助近8萬名心衰患者實現院外疾病自我管理,提升疾病認知與管理意識。全面升級后,“護心小愛”將進一步促進心血管健康教育,真正緩解心血管領域整體疾病負擔,共促數字化診療長足發展。
“‘護心小愛’僅是第一步,借助人工智能的技術手段,幫助醫生管理心衰患者的院外病情進展,滿足每個家庭的健康需求。”馬長生教授倡導廣大醫生應改變治療理念,通過新技術的應用,打通醫院管理和居家管理,建立人工干預加智能干預的新模式。
騰訊醫療副總裁張猛表示,“護心小愛”將在整個微信生態下,為廣大醫生提供語音化、AI化、視頻化等多種形式去管理患者,構建開放共贏的生態環境。
醫患連接,近8萬名心衰患者實現院外自我管理
近30年來,中國心血管患病率及死亡率仍處于上升階段,推算全國心血管病現有患者3.3億人,而且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仍居首位,每5例死亡中有2例死于心血管病。
為進一步建立心衰患者院外全程管理體系,提升心衰患者治療依從性和自我管理效果,減少死亡和再住院率,國家心血管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等多部門共同發起“心力衰竭院外管理項目”在全國范圍內啟動。
據張猛介紹,“護心小愛”的核心價值在于,優化醫院的傳統醫療模式、幫助醫生及時掌握患者病情、 協助院外患者管理疾病全程。該項目上線一年來,已覆蓋超過500家醫院、培訓3000名專科護士、管理近8萬例心衰患者。
更為關鍵的是,“護心小愛”基于微信小程序,開發了醫生端、護士端以及患者端的項目智能管理平臺,實現患者實時管理。

心血管病是一種長期發展且常伴有多種合并疾病的慢病,醫學界非常希望能找到定制化且規范的疾病管理手段。據悉,一名醫生平時最多可以運營2個500人的患者群,但由于患者與醫生缺乏高效溝通手段,很多病情進展無法及時反饋給醫生,也加重醫生的工作負擔。
而“護心小愛”開發了針對心血管患者疾病發展特點的管理體系與工具,實現按時服藥、定期復診、配合隨訪、參與患教、生成報告等個性化的系統功能,無疑將解決長期以來困擾在醫生與患者之間的難題。
相比于傳統的醫療服務,“護心小愛”的數字化平臺能幫助建立醫生和患者的高效連接,結合數字化手段推動信息技術、生物技術、人工智能等現代科技同心血管領域的深度融合,以更低的成本提供更好的醫療健康服務,提升醫生問詢效率和患者就醫體驗。
AI+科普,改善患者就醫體驗
對于患者來說,“護心小愛”提供個性化定制的疾病管理方案,加強患者疾病意識,提高復診率和續方率,優化治療結局。特別是,患者可以通過與機器人對話,非常方便地獲取到與心衰相關的問答,在醫生的管理下,讓患者居家也能隨時得到悉心呵護。
“護心小愛”以微信小程序為載體,以便捷、智能為特色,提供語音、圖片識別等交互體驗方式,提供人機對話,協助患者及其家人更便捷、準確地管理心衰等慢病患者,能夠全面優化慢病患者居家管理體驗。
“互聯網醫療+人工智能技術+專業醫療機構”的合作模式,正契合了當今的發展趨勢。張猛表示,數字化技術為幫助解決人類健康問題帶來新的方式和思維。
“護心小愛”也將打通醫生在線咨詢、復診隨訪的服務環節,提高廣大公眾接受醫療衛生服務的滿意度。
“未來10-15年,80%的心臟病患者不用一生病就往醫院跑,大家可以通過互聯網APP先找我溝通。” 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分會候任主任委員馬長生教授如是說。
本文來源:健識局 作者:小編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