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上午10時,北京市海淀區知春路14號,國家疾病預防控制局(簡稱:國家疾控局)正式掛牌成立。 作者|趙小樺 來源|看醫界(ID:vistamed) 點擊上方頭像關注“看醫界”,每天都有料! 5月13日上午10時,北京市海淀區知春路14號,國家疾病預防控制局(簡
5月13日上午10時,北京市海淀區知春路14號,國家疾病預防控制局(簡稱:國家疾控局)正式掛牌成立。
作者|趙小樺
來源|看醫界(ID:vistamed)
點擊上方頭像關注“看醫界”,每天都有料!
5月13日上午10時,北京市海淀區知春路14號,國家疾病預防控制局(簡稱:國家疾控局)正式掛牌成立,這意味著疾控機構職能從單純預防控制疾病向全面維護和促進全人群健康轉變,并且新機構將承擔制訂傳染病防控政策等五大職能。
據了解,此前的“疾病預防控制局”,是國家衛健委的內設機構之一,據長安街知事透露,該局成立于2006年前后,當時的衛生部疾病控制司更名為衛生部疾病預防控制局,調劑80名事業編制,實行公務員管理。
而本次新成立的國家疾控局則是國務院部委管理的國家局,行政級別為副部級。
此外,在職能上,據新華社顯示,新成立的國家疾控局將負責制訂傳染病防控及公共衛生監督的政策,指導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建設,規劃指導疫情監測預警體系建設,指導疾控科研體系建設,公共衛生監督管理、傳染病防治監督等。
“一正三副”的領導層格局
據悉,在國家疾控局正掛牌成立之前,其領導層就已經提前亮相。4月28日,國家人社部發布國務院任免國家工作人員,其中,國家衛健委副主任王賀勝出任國家疾病預防控制局局長,原疾病預防控制局局長常繼樂、中國工程院院士沈洪兵、曾任中日友好醫院院長的孫陽任國家疾病預防控制局副局長。
據公開資料顯示,新成立的國家疾控局的“一正三副”四位局長,均系學醫出身。
其中,局長王賀勝出生于1961年,并于2016年8月出任國家衛計委副主任、國務院醫改辦主任,后出任排名第一的國家衛健委副主任。2020年2月-7月,在湖北疫情最為嚴重時,曾以湖北省省委常委的身份兼任湖北省衛健委主任及省衛健委黨組書記。
同時,副局長常繼樂出生于1963年8月,既是醫學學士,又是中共黨員,曾任甘肅省衛生廳副廳長,衛生部人事司副司長、衛計委疾控局監察專員(正廳局級);
副局長沈洪兵出生于1964年5月,流行病學家,從事腫瘤分子流行病學研究30年,2019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現任南京醫科大學校長;
副局長孫陽,1991年畢業于華西醫科大學醫學系,中國協和大學內科專業博士研究生。1998年至2011年,在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工作,歷任腎內科主治醫生、腎內科副主任醫師、腎內科副主任、醫務處副處長、醫務處處長;《中國醫院》雜志特邀策劃顧問,曾任中日友好醫院院長。
專家解讀國家疾控局設立
疾病防控需要行政管理與專業指導的雙重支撐,而新成立的國家疾控局的領導陣容無疑滿足了這一點。新京報報道,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王虎峰曾表示,現有的領導成員中,既有經驗豐富的衛生行政領導,又有從事科研工作的院士,也有具備疾控、醫院管理、衛生應急方面經驗的管理者,形成了一個較為全面合理的組合。
有北京專家分析,國家疾控局的設立,既是為了適應未來中國疾病防控特別是傳染病防控的需要,也體現了中國對疾病防控工作的高度重視。據相關媒體報道,四川大學華西公共衛生學院教授欒榮生也認為,這是新冠疫情發生后,我國公共衛生體系在體制機制方面的重大改革。
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也曾對人民網表示,新機構的成立能夠補齊我國公共衛生系統中應對突發性事件不足的短板。他還認為疾病防控絕對不僅限于醫療衛生領域,而是要覆蓋農業、工業、林業、海洋等各方面,我們需要擴大疾病防控的范圍,從更多角度和層面控制疾病。同時也需要相關部委淡化個體利益,通力協作。(本文為《看醫界》發布,轉載須經授權,并在文章開頭注明作者和來源。)

本文來源:看醫界 作者:小編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