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中國非公立醫療機構協會國際醫療旅游分會籌備工作會議在上海國家會展中心召開。 來源|看醫界(ID:vistamed) 點擊上方頭像關注“看醫界”,每天都有料! “中國非公醫協國際醫療旅游分會的成立目的,不是將國人往外送,而是將國外的先進技術、人才
5月15日,中國非公立醫療機構協會國際醫療旅游分會籌備工作會議在上海國家會展中心召開。
來源|看醫界(ID:vistamed)
點擊上方頭像關注“看醫界”,每天都有料!
“中國非公醫協國際醫療旅游分會的成立目的,不是將國人往外送,而是將國外的先進技術、人才、高端客戶、產品、服務和管理引進到中國。要保障出境醫療旅游國民的醫療質量和人身安全。”
5月15日,中國非公立醫療機構協會國際醫療旅游分會籌備工作會議在上海國家會展中心召開,在談及國際醫療旅游分會成立目的時,中國非公立醫療機構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郝德明如是表示。

為了與國際醫療旅游更好的開展合作銜接,據了解,在會場的開幕環節,韓國前總理、第56屆聯合國大會主席韓升洙,韓國仁川圣母醫院國際診療部主任姜亨范及中文負責人李禹草,日本JCMC執行理事神代雅喜,日本Medical Excellence JAPAN執行理事北野選也及課長羅朝暉等來自美國、英國、日本、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際醫院診療部負責人線上參與了會議,寄語了分會成立。中國非公立醫療機構協會副秘書長兼會員組織部主任王珊主持了會議。

社會辦醫的國際醫療旅游機遇
“今天邀請來參會的各位醫療集團的代表,估計占了全國社會辦醫市場70%的GDP。”據介紹,這場規模不大的研討會和籌備會,匯聚了全國一大批品牌非公立醫療機構及一些海內外的品牌醫療機構。而參會的行業精英們,也從各方面對于國際醫療旅游的籌備和未來提出了自己的建議和見解。

據國家衛健委數據,截至2020年11月底,全國醫療衛生機構數已經達到103.1萬家,其中非公醫療機構有52.3萬余家,在52.3萬余家當中有2.3萬家是非公立醫院。非公立醫院占全國醫院總數的66%。雖然數量很多,但社會辦醫療機構服務的總量占全國的16%左右。
對此,華山醫院國際醫療中心主任顧靜文教授表示,高端醫療、海外醫療服務當中,66%的非公立醫療機構承擔了38%的醫療服務量,效率方面有著很大的優勢,“很多非公立醫療機構參與到國際醫療及國際醫療旅游的業務,六大洲、173個國家,北美洲年均增長15%,增長最快。”
而北京盛諾一家董事長蔡強認為,在出國看病的過程中,“規范”非常重要。“在中國有協和、華山等頂尖的醫院,有在座靠譜的醫療機構,但也有一些不靠譜的醫療機構,在國外也一樣。如果不規范,國外不靠譜的醫療機構和國內一些不負責任的醫療機構結合起來,這個行業就無法順利、健康的發展。”
上海新虹橋國際醫學中心董事長楊杰認為,成立國際醫療旅游分會要解決兩個問題,“送出去,留得住”。送出去,就是安全有序,讓有需求的客戶到海外可以接受優質服務,不要被宰,不要得到不理想的結果。留得住,則是把原先在海外做的治療,前端、后端,可以留在國內。
愛爾眼科總經理李力則介紹了愛爾的海外事業發展的探索,除了并購了歐洲第二大上市公司,愛爾還在德國、意大利、西班牙、奧地利有80多家眼科中心和診所,還并購了新加坡的ISEC等,李力介紹,愛爾在嘗試用資本的力量將中國的品牌輸出到國外。
據介紹,愛爾眼科的國際醫療部,去年的收入大概是5000多萬,主要途徑是在北京與外國大使館建立業務合作關系,80多個大使館的眼健康服務就在愛爾眼科,同時,愛爾還與國際上50多個保險公司簽了保險合作協議,將逐步在上海、成都、沈陽、廣州、深圳等復制北京的國際醫療模式。
西安國際醫學中心副總裁丁震介紹,國際醫學從新醫院的建設,從理念到設計,去世界上最好的醫院參觀、學習,并和世界上很多醫療機構在開展合作。
據其介紹,今年國際醫學要啟動國際診療的大樓。“越往后發展,依托重醫療,也越來越向消費類醫療、為健康人群提供高端醫療的服務。”在去泰國康民醫院探訪過后,丁震思考如何將患者送出去、引進來,如何與商保、與國外的政府合作,讓中國醫療機構的國際化走到世界前列。
穎奕生物科技集團總裁凌楷鈞介紹,2015年,海南博鰲樂城到臺灣做招商引資,作為第一批進駐樂城的醫療機構,設有300張床位的綜合國際診療平臺將于月底建成。
“原本我們是帶他們出去看病,出國之后回來,還要持續跟蹤他們后面的長期康復、康養。現在自己投資了這樣一個平臺,不管是送出去之前的預備診療,或者是回來之后的康復治療,甚至將海外的專家直接請到國內,讓客戶在國內,在自由貿易島,直接用最好的器械、最好的藥物做聯合治療,通過優質服務來降低病人成本和家庭經濟負擔。”
品質醫療崛起,關注醫療質量、醫生資質
“我身邊也有一些人到國外醫療旅游,都是介紹人到美國、日本,現在國內不斷打造醫療高地、社會辦醫進入高質量發展,也希望有朝一日,可以有國際人士趨之若鶩來到中國進行醫療旅游。”
廣州龍城國際康復醫院代表王玉林院長認為,目前國內有人去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柬埔寨做醫療旅游,但國內優質醫療資源越來越發達,不會比這些國家差,“我對將來我國的國際醫療旅游,吸引國外患者方面也充滿了信心。”
對此,上海東方國際醫院首席行政代表朱亞敏醫生深有體會,據其介紹,早在2003年,上海東方國際醫院開業,當時是為了服務浦東的外國人。“但那些外國人來醫院看什么病?只看感冒、頭痛、摔跤未骨折等,闌尾炎要到香港、新加坡等地去看,說明2003年外國人不相信中國的醫療,不相信中國的醫生。”
朱亞敏介紹,經過10多年來大家的努力,中國醫生越來越厲害,在國內學習、在國外進修等,茁壯成長,外國人開始認同中國的、上海的醫生、專家。他們在我們這里可以做心臟搭橋、置換關節手術等等很多事情。
曜影醫療創始人史浩穎對此深感認同。史浩穎表示,目前曜影醫療的病人中,有一半是外籍,大概來自30多個國家和地區。“很多患者給我們反饋,說在曜影得到的醫療服務不會劣于任何一個國家。”
心內科醫生出身的史浩穎表示,從醫生辦醫的角度,腦子里每天想的是醫療質量、醫療安全,以及如何讓患者可以有更好的醫療服務體驗。
上海國際醫學中心醫院院長劉衛東表示,在國際醫療當中,醫生資質的認證以及海外支付問題很關鍵。同時,一些不良機構的操作,會造成很多壞影響。“辦成‘莆田系’模式,將來的影響就會很壞。”
劉衛東認為,對海外醫生的培訓很重要。“二三十年前我們去海外留學付不起錢,老師付錢。我也和很多中國專家講,中國現在很發達了,你們現在不菲的收入,能不能拿出10萬元培養一些不發達國家的醫生?這樣病人也就來了。現在我們到非洲只是去做,但沒有‘引進來’。”

從出國看病到國內醫療旅游
據中國非公立醫療機構協會國際醫療旅游部主任史巖介紹,2000到2007年,國際醫療旅游產品和服務的支出增長了358%,從最早24億美元增長到了110億美元。中國平均每年向海外輸出70多萬人次,輸出人次達到了5億美金/年,以平均16%的速度在增長。
郝德明會長表示,全球每年國際醫療旅游市場達到了7000多億,每年同比還增長25%之多。同時隨著國內改革開放40年,每年有70多萬的人到海外“旅游醫療”。
關于國內醫療旅游的發展,史巖介紹,由于北、上、廣、深的醫療技術在全國范圍內比較優質和集中,所以國內醫療旅游發展最初起步于北京、上海、海南、廣州等。而近年海南“國九條”政策出來,以樂城先行區管理局為先例,開始了海南國際醫療旅游。
“在我國其他地區也開設了醫療旅游先行區,但都沒有海南的政策好,都屬于摸索的起步階段。包括2018年開始到2019年,到有醫療器械、特藥、特殊耗材使用,包括去年海南樂城又推出特病險,都是根據國九條政策給到不同的國際醫療旅游業務。”史巖介紹。
對此,海南省非公醫療機構協會秘書長沈建偉介紹,海南博鰲國九條是2013年批的,核心是美國的、歐盟的、日本的新藥上市之后,可以同步在博鰲樂城使用,目前政策又放寬了一些,除了在樂城用,還可以帶一個月的藥量回家用。“還是希望國人盡量少去國外,肥水不流外人田。”
疫情在讓出國旅游斷檔的同時,也讓三亞的旅游、購物非常火爆,“現在我們看能不能將旅游醫療做起來,讓國人到海南旅游,順便把病也看了。”沈建偉表示。
一方面是出國看病“不規范,投訴案件非常多”;另一方面,國內一批優質的社會辦醫逐漸成長,如何助力并推動后疫情時代的國際醫療旅游業務,也成為行業關注且亟待解決的問題。
據郝德明介紹,2019年10月,國家衛生行政部門委托中國非公立醫療機構協會制定國際醫療旅游業務的相關文件標準要求,先后組織了國內外專家、醫療機構、中介機構召開多次論證會,吸取各方的意見,并先后制定了《國際醫療旅游輸出業務標準》《國際醫療旅游輸入業務標準》《國際醫療旅游培訓考核大綱》《國際醫療旅游共識指南》。
同時,為了適應這項工作,協會今年3月成立了國際醫療旅游部,下面設立醫療質量評價中心、評價中心,教育培訓中心,信息服務中心,展覽服務貿易中心四個板塊。“不僅是制定標準,而且要建立市場規則。什么樣的機構可以從事國際醫療旅游?什么樣的醫療機構、中介機構、旅行社能夠從事國際醫療旅游,包括保險公司,都要按標準進行行業評價認證,分會任務任重而道遠。”郝德明表示。(本文為《看醫界》發布,轉載須經授權,并在文章開頭注明作者和來源。)
本文來源:看醫界 作者:小編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