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診所經營4大痛點,新醫療這樣解決! 來源|看醫界編輯(ID:vistamed) 點擊上方頭像關注“看醫界”,每天都有料! “疫情期間,有些診所的就診量不降反升,因為他們采用了線上視頻看診的技術;還有些診所靠在微信商城買口罩,不僅挺過“寒冬”,還借此收
傳統診所經營4大痛點,新醫療這樣解決!
來源|看醫界編輯(ID:vistamed)
點擊上方頭像關注“看醫界”,每天都有料!
“疫情期間,有些診所的就診量不降反升,因為他們采用了線上視頻看診的技術;還有些診所靠在微信商城買口罩,不僅挺過“寒冬”,還借此收獲了一大波流量。結合線上技術可以跨越空間障礙,極大方便患者,這些優勢毋庸置疑。線上線下相結合的看診模式才是基層醫療的未來?!?月23日,在由《看醫界》傳媒、上海交大社會醫療機構研究所主辦的“2021全國互聯網醫院大會暨首屆互聯網醫院建設運營高峰論壇”上,來自康博嘉云·嘉致云產品負責人劉威在會上這樣表示。

基層醫療產業市場巨大
自2009年新醫改以來,國家頒布多項各類利好政策,民營診所經歷了快速發展的黃金十年。特別是2019年經國務院同意,由國家衛生健康委聯合十部委共同引發的《關于印發促進社會辦醫持續健康規范發展意見的通知》,可以說整合了2019年以前,由中共中央國務院、國家發改委、國家衛生健康委等57個支持、鼓勵加快社會辦醫文件的基礎上形成的文件。
隨著市場變化,傳統的診所經營模式也備受沖擊,而傳統醫療機構則面臨著過于依賴專家、利潤空間下降、醫療機構在選擇年輕醫生又擔心經驗不足等問題。近年來,互聯網醫院在上述問題的有效解決上,也吸引了國內不少醫療機構的注意。
據悉,在互聯網醫院建設上,國家陸續出臺多部文件,各種政策利好。在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李克強總理提出將“互聯網+”戰略上升至國家戰略層面。2019年《政府報告中》總理再次提出“互聯網+”的醫療健康,加快建立遠程醫療服務體系。
公開資料顯示,2020年我國“互聯網+醫療”市場規模預期408.9億元,同比增長50.5%。另據原國家衛計委的資料顯示,2018年全國119家互聯網醫院。到2021年初,全國已經有1100家,相當于翻了10倍。
但醫療機構如何以互聯網技術,融合線上線下,通過先進技術,對醫療場景、經營模式進行升級改造呢?
劉威坦言,“醫療機構如何進行互聯網轉型,主要看互聯網如何解決診所經營的‘痛點’”。
傳統的診所經營關鍵痛點
“傳統的診所收入來源主要是三個:看診、檢查和藥品差價。在有限的客流條件下,診所的收入很難突破瓶頸,怎么辦?”劉威在會上表示,傳統的診所經營主要有四大關鍵痛點:一是營收模式單一,二是看診方式固化,三是過于依賴專家,四是缺乏營銷手段。
而出現這些問題,劉威稱歸根結底在于市場在變化,顧客需求也在變化。所以作為傳統的診所經營模式就顯得單薄、落后、力不從心了。
互聯網如何解決診所經營的“痛點”,尋求轉變,是不少醫療機構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劉威稱,線上看診和線下看診各自有優勢,診所可以根據醫生和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選擇。線上看診和線下看診之間可以相互轉化。線下的患者如果是輕癥,完全可以轉到線上來,成為線上的患者。不僅可以提升患者的到診率,也可以更好利用診所的空間資源、人力資源。線上的患者,如果需要復查,比如有些復雜的情況在線上看不了,可以轉到線下,提供更好的服務。
線上線下相結合是基層醫療未來
傳統的診所,往往面臨獲客難問題。劉威在會上表示,醫療機構要重視數字化營銷。
作為診所的經營者不能守株待兔,需要積極的擁抱互聯網,獲得更多與客戶接觸的機會。線上看診和線下看診各自有優勢,診所可以根據醫生和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選擇。線上看診和線下看診之間可以相互轉化。
作為嘉致云產品負責人,劉威坦言,在大數據和AI時代,可以用技術為醫生賦能,為醫生提供智能診斷、智能處方。其中包括可以為醫生提供海量經典案例、最佳診斷信息、智能處方等。
這不僅能夠提升醫生的工作效率,也可以更好的提高看病的精準度,從而讓醫療機構擺脫對專家的依賴。
近年來,康博嘉云·嘉致云以互聯網技術為依托,把線上線下深度融合起來,通過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手段,對各種醫療場景、經營模式進行升級改造。
公開材料顯示,康博嘉云成立于2005年,致力于醫療信息化領域,在醫院一體化信息解決方案的提供、臨床應用系統的開發及移動醫療的應用等領域取得了豐碩成果。在高品質私立醫療機構的信息化建設中幫助醫院運營管理,具有豐富的案例和實際經驗。
目前嘉致云已上線6年,服務機構數量超過了1000家,覆蓋全國32個省份,其中連鎖機構占比超過40%,累計服務了1.5萬名醫生,日均門診量達到了3萬。并在線上線下一體化、開放互聯、連鎖化管理、AI智能診斷、精細化客戶管理、多元化經營管理等方面做了大量探索與實踐。
作為協辦單位,嘉致云也在本次大會上設置了展位,吸引了不少參會人員前來咨詢洽談。


(本文為《看醫界》發布,轉載須經授權,并在文章開頭注明作者和來源。)
本文來源:看醫界 作者:小編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