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神外專家出身的知名醫院院長,劉衛東認為,互聯網等所有的信息工具,僅僅是一個工具,而整個醫院的管理和患者、醫生的管理是另外一回事。 作者|肖湘 來源|看醫界(ID:vistamed) 點擊上方頭像關注“看醫界”,每天都有料! “過去醫院管理都是比較粗放
作為神外專家出身的知名醫院院長,劉衛東認為,互聯網等所有的信息工具,僅僅是一個工具,而整個醫院的管理和患者、醫生的管理是另外一回事。
作者|肖湘
來源|看醫界(ID:vistamed)
點擊上方頭像關注“看醫界”,每天都有料!
“過去醫院管理都是比較粗放型的,要實現精細化管理,非常重要的就是要有手段,其中一個重要手段就是信息化。最初的所謂信息實際上就是收費,逐步到數字化、AI。”
在近日由《看醫界》傳媒、上海交大社會醫療機構研究所主辦的“2021全國互聯網醫院大會暨首屆互聯網醫院建設運營高峰論壇”上,上海國際醫學中心院長劉衛東分享了《現代醫院管理中醫院智能化建設的探討》。來自全國各地的近500位醫療機構管理者、互聯網醫療負責人、醫生集團及醫療集團管理層、健康產業相關從業人士參與了會議。

互聯網是醫院管理工具
作為神外專家出身的知名醫院院長,劉衛東認為,互聯網等所有的信息工具,僅僅是一個工具,而整個醫院的管理和患者、醫生的管理是另外一回事。
從院長的角度來看待醫院的信息化系統,劉衛東表示,過去醫院管理都是比較粗放型的,要實現精細化管理,非常重要的就是要有手段,其中一個重要手段就是信息化。最初的所謂信息實際上就是收費,逐步到數字化、AI。
而醫院信息化進程可以從90年代初掛號、收費系統談起。劉衛東介紹,90年代末,醫院的各種HIS、Pace、Lis、OA系統開始興起。“我當時走了北京、上海、天津等很多醫院,沒有發現一家適合醫院管理的系統。我請了復旦大學計算機系統的教授給我上課,他和我說要建立自己的平臺,這樣才可以把控主動權。”回來之后,劉衛東建立了一套自己醫院的平臺,到2015年,隨著Microsoft、IBM等很多工具出來,醫院信息平臺進行了重建。2020年開始進入智慧化階段。
劉衛東認為,對于醫院來說,原始數據不統一,是互聯網醫院“互通”的最大難點之一。“比如,這個患者說胸痛,那個患者說胸悶,這個患者說心肌缺血,那個說冠心病,可能就是一回事。沒有統一的前提下怎么解決這些問題?當時我沒有辦法解決全國的問題,只是在自己醫院內部首先做了這項工作:將醫院內部的語義達到統一,這樣才可以建成。”
這一工作說來簡單,實際上卻并非易事。單從醫療管理來說,一般醫院就有30、40個系統。這些系統不能成為信息孤島,但IT和醫院管理、醫生之間相互不了解,出來的名詞醫生很多都不懂。
“包括現在的診斷名詞,盡管是國家衛生行政部門制定的,但很多醫生還是找不到要的診斷。就像一個病人進來,僅僅問診了,還要做很多檢查。但‘待查’這個診斷又沒有,讓醫生怎么下診斷?之后通過血液、CT、磁共振檢查之后,發現這個病和前面不一樣了,比如懷疑患者是腫瘤,腫瘤診斷就上去了。但查下來又不是腫瘤,這個痕跡抹不掉了,已經在你的系統當中生成了,這些都是問題。”
劉衛東介紹,通過平臺,管理者知道什么地方有問題,發生問題可以通過監控及時監督,每一個環節發生問題都可以進行調控。同時,平臺系統還能通過360視圖對患者就醫全過程有所了解。管理者還能在手機端,隨時隨地知道每個學科的收入,每個醫生的接診量。
從公立到混合所有制平臺,高端醫療要智能化
作為知名的平臺型醫院建設管理專家,據了解,從1999年到2020年,劉衛東一手打造了全國知名的公立醫院醫生集團落地平臺,2020年底,劉衛東開始執掌上海國際醫學中心。從公立醫院到混合所有制平臺,他如何看待高端醫療,如何看待不同體系的智慧醫院?
劉衛東介紹,目前上海國際醫學中心的互聯網醫院還沒有建,此前醫院管理定位平臺化、專業化、國際化,而劉衛東到任之后增加了一個智能化。
“作為高端醫療,如果沒有智能化,將來肯定是沒辦法為患者提供更好服務。智能化如何建設?是圍繞醫院學科建設、總體建設做的。首先這個醫院可以看什么病?一定要讓老百姓知道。上海國際醫學中心重點做三個學科群:腫瘤學科群,神經外科學科、運動損傷與康復學科群,現在基本完成。”
劉衛東認為,IT僅僅是技術,醫院管理者要有自己的思路,通過技術做好醫院運行。“從這個角度來講,醫療、管理、延伸技術與服務主要是三大塊,然后有一個平臺。”在考察了不少醫院及信息系統后,在演講分享中,劉衛東還點評了一些技術平臺的優劣勢。
“醫院IT建設永遠在路上,院長覺得這是‘無底洞’。如何花更少的錢來做是非常重要的。當務之急,我覺得要先把辭典編出來,原始數據和字段的標準,各公司要花力氣進行建立。醫院管理者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如何將公司集成,為你所用。最后非常關鍵的還是人才,要找到合適的人或者合作伙伴。”劉衛東如是表示。(本文為《看醫界》發布,轉載須經授權,并在文章開頭注明作者和來源。)
本文來源:看醫界 作者:小編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