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4“醫鬧”人員上了黑名單,罰款、行政拘留…還要立法? 來源:藥智網|鈴鐺 一、輿情概述 6月3日,國家衛健委綜合監督局發布了一則《持續推進嚴重危害醫療秩序聯合懲戒營造良好醫療秩序》的公告。公告明確李某等174人列為嚴重危害正常醫療秩序失信行為人。該
174“醫鬧”人員上了黑名單,罰款、行政拘留…還要立法?
來源:藥智網|鈴鐺

一、輿情概述
6月3日,國家衛健委綜合監督局發布了一則《持續推進嚴重危害醫療秩序聯合懲戒營造良好醫療秩序》的公告。公告明確李某等174人列為嚴重危害正常醫療秩序失信行為人。該名單信息已經全國信用信息平臺推送給參與聯合懲戒各部門,共同實施聯合懲戒措施。

6 月 4 日,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舉行記者會,針對社會關注的暴力傷醫問題,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發言人臧鐵偉表示,即將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二審的醫師法草案作了針對性規定。
他介紹,在保障醫師權利方面,醫師法草案專設一章完善各項醫師權利保障措施,明確規定醫師的人格尊嚴、人身安全不受侵犯;明確禁止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阻礙醫師依法執業,干擾醫師正常工作、生活,明確禁止侮辱、誹謗、威脅、毆打醫師,侵犯醫師人格尊嚴、人身安全和人身自由。
近年來,“醫鬧”一次又一次地出現在輿論的風口浪尖,醫鬧為何愈演愈烈?禁止暴力傷醫是否有必要單獨立法?
二、輿論聚焦及相關特點
1、輿情熱度演化分析
藥智輿情大數據監控系統顯示“立法禁止暴力傷醫”話題呈現出高度輿情熱度,6月3日-6月7日,該話題相關數據總量26810條,話題敏感信息占比24.62%,信息來源以微博為主,占比超過80%。
敏感占比圖
本次話題關鍵詞集中在醫師、生命、尊重、善待、禁止、暴力傷醫等,醫師是本次輿情討論焦點。

關鍵詞云
2、輿情討論焦點
(1)暴力傷醫不應是解決矛盾的途徑
近年來,醫患糾紛頻發,有些甚至演變成了惡性案件。例如2020年年初,北京朝陽醫院眼科醫生陶勇遭遇暴力傷醫事件,引發全社會對暴力傷醫行為的持續聲討和譴責。
“醫鬧之風”之所以蔓延盛行,一方面是部分患者及其家屬把“醫鬧”當作解決醫患糾紛、發泄對醫院不滿的途徑。另一方面,由于“醫鬧”缺乏相關明確的處罰條例,致使一些醫鬧者被懲戒的成本極低。除此之外,在部分醫鬧者思維意識里抱有一種“被服務”“消費者”的心態,一旦沒有達到自己預期的“服務效果”便會對醫務工作者謾罵,甚至拳腳相加。甚至在一些醫鬧者思維意識里會想當然地把“醫生”萬能化,把一些“醫療風險”歸咎于醫務工作者的“責任心”,當治療效果不理想時,便認為是醫生不行。
“醫鬧”讓本應該相互理解信任的“醫患關系”形成了一個巨大的鴻溝,影響了正常的治療秩序和治療環境。懲戒醫鬧,徹底根除醫鬧已成為“眾望所歸”“人心所向”的共識。
(2)曾多次立法,如何執行才是關鍵
事實上,“暴力傷醫”在法律層面早已是禁止的。
2018年10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衛生健康委等28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對嚴重危害正常醫療秩序的失信行為責任人實施聯合懲戒合作備忘錄》,打擊暴力殺醫傷醫、在醫療機構尋釁滋事等嚴重危害正常醫療秩序的失信行為,限制措施涉及事業編制、法人資格、交通、投資以及各種補貼和優惠性政策等方面。從發布的第二年起,28個部門每年公布一次新增失信人名單。從193人、222人到最新公布的174人,近三年來,聯合懲戒機制已處理了近600名“醫鬧”者。
2019年12月28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了《基本醫療衛生與健康促進法》,規定醫療衛生人員的人身安全、人格尊嚴不受侵犯,并“禁止任何組織或者個人威脅、危害醫療衛生人員人身安全,侵犯醫療衛生人員人格尊嚴”。
但可能因為法律踐行困難和條款漏洞,比如對于醫鬧群體入罪時機和打擊措施未做具體闡述,令施暴者免于定罪或降級處理,讓傷醫者有恃無恐。
本次提交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的醫師法草案二審稿在專設一章保障醫師權利的基礎上,在總則中明確醫師的人格尊嚴、人身安全不受侵犯;禁止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阻礙醫師依法執業,干擾醫師正常工作、生活;禁止通過侮辱、誹謗、威脅、毆打等方式,侵犯醫師人格尊嚴、人身安全和人身自由。
雖然立法懲戒醫鬧是眾望所歸,但有網友表示出一些擔憂。“應該把這個問題放進刑法中,按普通人嚴格執法,而不是單獨出這個。”“根本不是舊法不足,而是執法不嚴。”還有網友提出,應該擴大到醫療工作者而不是只是醫師。
“立法的目的和意義在于震懾,而不是為了立法而立法。”立法并不是解決醫患的途徑,現行故意傷害罪,故意殺人罪等罪行足以有解決暴力傷醫的法理依據,故意傷醫的人可能本就抱著魚死網破的心理,法律是最底層的線,重塑社會的信任架構,讓人有宣泄和解決沖突的口子可能更好。
法律條款有了,如何執行,效果如何,還有待時間檢驗。
三、輿情總結與思考
近年來,醫患糾紛頻發,一面是治療黑幕、醫療亂象,一面是暴力傷醫,仿佛醫患之間存在著不可跨越的鴻溝。立法或許可以讓醫生得到一定的保護,但如何執行才是關鍵。而緩解醫患矛盾更重要的是尊重生命,醫生要具備應有的職業素養,患者也要尊重醫生。

責任編輯:琉璃
聲明:本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藥智網立場,歡迎在留言區交流補充;如需轉載,請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
本文來源:藥智 作者:小編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