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一次性內窺鏡市場非常火熱,不僅頻繁有相關公司獲得大額融資,更有賽道玩家走到了上市的關口。 港交所數據顯示,近日從事一次性內窺鏡賽道企業新光維醫療正式遞交招股書,申請在主板上市,摩根士丹利與中金公司為聯席保薦人。若新光維成功上市,將
今年以來,一次性內窺鏡市場非常火熱,不僅頻繁有相關公司獲得大額融資,更有賽道玩家走到了上市的關口。
港交所數據顯示,近日從事一次性內窺鏡賽道企業新光維醫療正式遞交招股書,申請在主板上市,摩根士丹利與中金公司為聯席保薦人。若新光維成功上市,將成為國內一次性內窺鏡第一股。隨著賽道誕生上市公司,又將為行業帶來哪些利好?
| 來源:賽柏藍器械
| 撰稿:張安
賽道頻獲融資,廣受市場關注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報道指出,新光維是國內唯一一家在高性能一次性使用內窺鏡技術、超高清醫用成像技術、3D醫用成像技術、特殊光醫用成像技術及超細內窺鏡成像技術領域均已布局的醫用內窺鏡企業。
從公開資料可見,新光維醫療成立于2016年,成立僅4年時間便走到上市關口。
招股書顯示,2019年、2020年及2021年上半年,新光維醫療的營收分別為1038.9萬、3222.2萬和 3196.9萬元人民幣,相應的凈虧損分別為3083.6萬、3057.1萬和 4652.8萬元人民幣。
企業的成長,也是行業在成長的縮影。另據統計,僅9月一個月時間,在內窺鏡賽道上出現的過億元融資就有3起。其中涉及到的資方包括紅杉資本、騰訊、中信醫療基金和長安私人資本、歌路資本等。賽道熱度可見一斑。
有行業人士指出,目前資本市場對一次性內窺鏡市場看中的原因在于,國內內窺鏡市場極為龐大。隨著一次性內窺鏡向耗材化轉變的趨勢,加上國內年超7000萬例的診療量,可以看出該市場空間巨大。
政策鼓勵,推動一次性內窺鏡進入下沉市場
從政策角度來看,我國對一次性內窺鏡的發展表現出鼓勵的態度。
早前國家和各地方通過相應政策促進內窺鏡企業發展,加速推進國產替代。例如,各地方降低進口醫療器械數量、國家對創新醫療器械予以優先審評和審批,為國產內窺鏡企業掃清發展的政策障礙。
受利好政策影響,分級診療推動下沉市場的發展、以及微創手術的發展等因素所推動,預計中國醫用內窺鏡市場規模將從2020年的231億元人民幣增至2030年的624億元人民幣。
作為醫療過程中重要的檢查手段,內窺鏡一直被各大醫院廣泛使用。但因為成本高昂,一直以來都采用器具復用。所以,消毒不徹底所造成的交叉感染一直困擾著醫患雙方。
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一次性內窺鏡登上歷史舞臺。
一次性產品不僅有效的避免了交叉感染的可能性,同時也降低了醫院消毒、整理的隱性成本,有效提高了手術效率。
有行業報道指出,一次性內窺鏡的優點還包括沒有磨損,每次使用全新的鏡頭保證了檢查效果;一次性的產品還可以降低醫院的使用成本,使其更好的向下沉市場推廣。隨著國家持續推進基層醫療,未來,內窺鏡在基層醫療的使用率將會持續增高,作為創新醫療器械,一次性內窺鏡的市場空間將會進一步加大。
動脈網曾指出,傳統內窺鏡的產品進院價較高,基層醫院難以負擔。但是,若選擇一次性內窺鏡,醫院初次采購成本將會大大降低。
一次性內窺鏡,國產化彎道超車的良機
根據新光維招股書指出,中國醫用內窺鏡的市場幾乎全被國外品牌所享有,例如奧林巴斯、富士、史賽克等品牌。國內企業的市場份額卻極低,2020年國產醫用內窺鏡的占比僅為5.6%。
由此可見,國產內窺鏡正在加快國產替代的進程,國產品牌的市場也將快速擴大。據弗若斯特沙利文數據,2030年國產品牌的滲透率將達到27.7%。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統計,預計全球醫用內窺鏡市場的規模將從2020年的203億美元增至2030年的396億美元。而全球一次性使用醫用內窺鏡市場規模自2016年的108.4百萬美元增至2020年的528.3百萬美元,預計到2025年將增至3392.8百萬美元,到2030年,或許將會達到9222.2百萬美元。
中國市場上,該領域預計到2025年將達到增至人民幣14.2億元,到2030年進一步增至人民幣93.7億元。
但隨著一次性內窺鏡的出現,這一情況或將發生扭轉。有行業報道指出,一次性內窺鏡的設計理念、成本控制等各方面與傳統內窺鏡截然不同,這就使得原本的優勢企業失去了先發優勢。對于國內的一次性內窺鏡企業而言,雙方處在統一起跑線上競爭。
而且,根據行業報道指出,目前我國一次性內窺鏡領域已經處于領先地位,若該產品能實現大規模推廣使用,未來實現彎道超車的情況并非難事,期待那一天的早日到來。
—END—
本文來源:賽柏藍 作者:小編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