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泓認為,中國眼科醫療服務市場需求巨大,選對賽道是“偽命題”,如何在賽道上跑起來才是“真問題”。 作者|陳朝陽 來源|看醫界(ID:vistamed) 點擊上方頭像關注“看醫界”,每天都有料! 在眼科一片狂熱之中,北京茗視光眼科CEO于泓卻很平靜和冷靜。 他
于泓認為,中國眼科醫療服務市場需求巨大,選對賽道是“偽命題”,如何在賽道上跑起來才是“真問題”。
作者|陳朝陽
來源|看醫界(ID:vistamed)
點擊上方頭像關注“看醫界”,每天都有料!
在眼科一片狂熱之中,北京茗視光眼科CEO于泓卻很平靜和冷靜。
他不擔心市場被占領和分割,也不急于進行大規模連鎖擴張。
于泓認為,中國眼科醫療服務市場需求巨大,選對賽道是“偽命題”,如何在賽道上跑起來才是“真問題”。
“看到眼科賽道,進入這個行業門檻不高,長期奔跑能力才是關鍵,躺在賽道上有什么價值和意義呢?要有永續經營、長期發展的能力,在賽道上不存在躺贏。”
成立10年,北京茗視光眼科依舊在深耕品質和管理能力,于泓堅信做醫療要有判斷、堅守和定力。

少談點賽道,多關注奔跑能力
千億級產業、黃金賽道、前赴后繼的上市熱潮,在醫療細分領域中,眼科領域持續了10多年的火熱。今年隨著多家眼科醫療機構的上市,眼科辦醫領域更是讓人格外關注。
回顧中國眼科辦醫市場的“大氣候”,始終伴隨著“兩高”:高需求有增無減與高政策紅利頻頻推出。
一方面,白內障、青光眼、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近視等問題具有“全民”屬性,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民眾需求日益旺盛;另一方面,從“防盲”到“近視防控”,眼科領域頻頻出現“國家工程”,政策紅利頻頻釋放。
“眼科醫療服務市場是個不錯的領域,站在這個賽道容易,在這個賽道上跑久、跑快、跑穩不容易。”
伴隨著眼科市場持續向好發展態勢,各路資本紛紛進入,其中不乏積累一定資金人士跨行進軍眼科。在招攬極少數本地眼科醫生坐鎮之后外加猛砸市場推廣,這類眼科機構看起來過得還不錯。
“5年之后會發展成什么樣?多點執業的IP醫生不合作了怎么辦?”于泓認為,眼科醫療機構能不能經營好、持續經營,醫生、運營團隊是關鍵,優質眼科醫生稀少且成長周期長制約行業發展。
作為具有10年運營實踐的機構,北京茗視光眼科迎接了一批又一批學習者。有外地投資者學習結束之后,開設的機構在名稱和logo配色與北京茗視光眼科高度類似。
“單純依靠公立醫療機構轉診,過度依賴多點執業醫生,不形成自己的品牌,不沉淀屬于自己的東西,在眼科賽道走不遠。”于泓看好眼科醫療服務市場的發展前景,他認為這是社會辦醫可以有所作為的重要領域。

“中國有7億近視人群,每年近視手術量僅有100萬人。社會辦醫的賽道在非基本醫療。非基本醫療包括特需醫療和消費醫療,其中:特需醫療以治病為目的,市場有限;以近視手術為代表的消費醫療追求生活品質,潛力無限。”
不能只看到“客單價”
高需求、高客單價,強依賴于設備而弱依賴醫生,具有標準化復制的天生屬性,這成為資本進入眼科的重要誘因。
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
在于泓看來,作為消費醫療的代表,近視手術在技術和服務上都有提升和打磨的空間。
“以近視手術為例,大家似乎有一定的誤解,有好的醫生、好的設備就會有好的治療效果和就醫體驗,消費者就會買單。”
北京茗視光眼科曾進行過研究,同樣高年資醫生在不同醫療機構,使用同樣的器械,最后患者獲益卻不同,因為術前檢查不同,手術設計方案不同。在整個行業講究高效率,追求高利潤的時候,診療服務環節存在較大質量提升空間。
于泓認為,眼科是精細化行業,不能粗放管理和運營,圍繞近視手術其實是一個服務鏈條,醫生手術只是其中關鍵的一環,術前、術中、術后在每個環節都需要精益求精。
設備、手術量,成為消費者選擇近視手術醫療機構和醫生的重要依據。有一種觀點將近視手術醫生認為是“手術匠”,近視手術效果是設備主導。
“決定近視手術最終效果關鍵還是醫生技術,而不是設備,不要覺得近視手術沒有什么技術含量。”
據介紹,近視手術是北京茗視光眼科的主營業務,提供更精細化術前檢查、一流專家和技術服務。北京茗視光眼科近視手術的“高品質”沒有與“高價”劃上等號,這里近視手術價格相較北京同仁、協和同檔品質而言會略低些。北京茗視光眼科為保持近視手術的“高品質”持續投入設備、人力和財力等資源,開業六年后才扭虧為盈。
于泓認為,不能只盯著“客單價”,也要“讓利”廣大患者群體,讓更多人享受到摘鏡之后生活品質提升的幸福感。
單品突破思維,打造“IP”
個性化近視手術、青少年近視防控、高端白內障手術是北京茗視光眼科的三大主打服務項目,而在定位上,北京茗視光眼科提出要做“中國近視手術專業品牌”。
最初,北京茗視光眼科的定位是“眼視光治療行業引領者”,覺得消費者難以理解,改成“近視醫療專業品牌”之后,覺得還不夠直白和通俗易懂,改成了“中國近視手術專業品牌”。
這是北京茗視光眼科運用品牌定位理論作出的選擇,越聚焦越極致。
“北京茗視光眼科專注近視手術,而且要把近視手術做到極致,中國有7億近視人群。我們主打近視手術,兼顧高端白內障、青少年近視防控。能把近視手術做好,其實就代表了北京茗視光眼科的專業和能力。”
“中國近視手術專業品牌”在于泓的規劃中是要做到技術領先、單店手術量領先、品牌美譽度和知名度領先、內部管理運營能力領先。
茗視光的“慢功”
2011年,北京茗視光眼科在北京二環內開業,北京茗視光眼科的這10年也是眼科行業攻城略地、網點擴張的10年。對照同行,北京茗視光眼科并沒有連鎖化,順義門診也今年11月剛開業運營。
不過從運營質量和發展成色來看,北京茗視光眼科相當耀眼,近些年,每年近視手術量超過多家三甲名院。今年,手術量7000余人,位居行業前五。
更令業界艷羨的是,患者轉診。北京茗視光眼科積累了極好的患者口碑,患者轉介率超50%。在醫生資源方面,北京茗視光眼科擁有3大博導為核心的15位專業眼科醫生團隊,其中多點執業醫生僅有4名。
此外,北京茗視光眼科已經形成了學術傳統,構建了診療團隊和運營團隊的人才培養模式。
同時期起步的同行們在占領市場,對此于泓并沒有太多的擔憂。
“不要懼怕市場被人占領,沒有硬實力,市場和患者都不是你的。近視手術市場無限大,現在的滲透率還很低,練好內功,機會無限。”
順義國展診所的開業,被于泓寄托業務連鎖和“一到多”管理模式的“練兵”的重任。
對北京茗視光眼科而言,獲得投資很容易,于泓擔心的是“品質復制沒有把握”。
于泓認為,北京茗視光眼科走到今天,依賴對醫療品質嚴格把控,深耕品質,沒有把近視手術當作流水線來操作。
此外,他也擔憂資本的介入會影響到對醫療品質的把控和打磨。
“連鎖的核心是醫生,如果沒有讓我們自己滿意的醫生,連鎖沒價值和意義,這會損害醫療品質。”
于泓表示,北京茗視光眼科不會放棄自己的發展理念和道路,不參與價格戰,會為未來連鎖化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對已經形成品牌的醫療機構而言,試錯的成本太高。
·對話·
《看醫界》:如何看待青少年近視防控業務?
于泓:茗視光成立之初就定位要做青少年近視防控,還計劃用近視手術收入貼補青少年近視防控,順義門診主要業務就是做青少年近視防控。
與近視手術和白內障手術相比,青少年近視防控客單價低,重服務,人力成本相對較高。
不過,醫療機構還是要將社會需求放在第一位,有需求就應該努力去滿足。
青少年近視防控也是不錯的業務入口,可以沉淀醫患關系,帶來家庭單元眼科醫療服務需求。
我們看重的還是社會價值,為增強人民的幸福感做貢獻。如果未來青少年近視防控納入醫保,可以讓更多的家庭獲益。
《看醫界》:如何看待眼科賽道前赴后繼的上市熱潮?
于泓:資本市場看好眼科領域是件大好事,大家有錢了可以更好做患者教育和市場滲透,激發更多的需求,讓更多的中國人享受全生命周期的眼健康服務。
《看醫界》:北京茗視光眼科下一個10年的規劃?
于泓:上市不是最終目標。我們要繼續穩步實現行業“領頭羊”的戰略,增加設備、人力投入,提升學術能力和科研產出,醫教研管全方位發展。在不損害醫療品質的前提下,有計劃、有步驟推動連鎖,上市謹慎而為之。
《看醫界》:如何看待品牌和連鎖的關系?
于泓:品牌是連鎖的基礎。醫療品牌具有區域性,醫療機構品牌的核心不是名字,是持續穩定、高質量的醫療服務能力,徒有虛名不能長久。
醫療機構的生存發展和餐飲業一樣,靠回頭客。
《看醫界》:如何看待公立醫療機構發展消費醫療?
于泓:公立醫療機構做特需有相對優勢,消費醫療除了在各大城市處于專科頭部地位的公立醫院之外,其他公立醫院希望不大。消費醫療要通過宣傳、市場推廣將潛在需求轉化成現實需求,需要做市場營銷,公立醫療機構天生沒有條件做這些。(本文為《看醫界》發布,轉載須經授權,并在文章開頭注明作者和來源。)
本文來源:看醫界 作者:小編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