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量采購:報價、開標、開標之后的應對方式
我們之前已經分析了集采的本質、以及集采前的藥企準備工作。今天,我們繼續來聊聊,報價及開標后的藥企應對。報價沒有技巧,集采能否成功是綜合因素的體現 從上至下研究政策、吃透規則,評估可能出現的影響。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分工,搜集市場信息,測算成本,模擬推演報價及可能的結果及應對。沒有公司上下一致的共識和配合
自身的成本底線:通過財務測算提供出具體的數字,包括直接制造成本、固定資產折舊及相關的費用攤銷
可以接受的利潤:結合集采的使用規則、營銷模式、產品特點等方面測算自身可以接受的利潤,是有足夠利潤?微利?保本?微虧?,都決定了未來產品營銷的方式、組織方式
-
最高申報價,也就是限價:不能突破,否則報價無效、出局;
-
入圍后能確保中選的幾個價格:1.8倍、降幅50%、0.1元,這三個數據要計算出來,并形成不同規格之間的合理差比價;
-
同組最低報價:關鍵中的關鍵,影響到1.8倍中選規則的運用,更影響到其余幾個廠家的命運。誰會是那個報出最低價的廠家,其動機都有哪些?是成本優勢?是不惜一切代價要中選?還是其戰略、產品結構綜合考量該品種不能失手?還是有其他因素,此時需要的不是無端的揣測,而是各部門協作后所體現的情報分析成果;
-
首先要考慮集采整體的價格降幅區間分布,這是宏觀的基本情況,比如降幅50%以上是三批四輪運行下來的平均數,但不意味著降價50%就可勝出或不勝出。(如下圖所示三批四輪集采價格降幅分布情況,供參考)。這需要具體評估同組的競爭程度;
-
同組競品歷史各省歷史價格走勢、以及價格調整的幾個關鍵節點都是重要的參考依據;
-
同組競品的決策體系、報價風格和市場表現、未來戰略方向都是可以作為判斷的依據。誰激進、誰溫和、誰的市場權重大.....都應該考慮;
本文來源:醫藥云端工作室 作者:點蒼鶴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