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張鈴? ?編?| 錦瑟? 2016年9月之后上市的所有新藥審評信息都會公開 如果把新藥上市申請和審評過程全部公開,中國醫藥行業會是什么樣? 2月23日,國家藥監局藥品審評中心(CDE)發布《藥審中心技術審評報告公開工作規范(試行)》,宣布從2021年6月1日起,

如果把新藥上市申請和審評過程全部公開,中國醫藥行業會是什么樣?
2月23日,國家藥監局藥品審評中心(CDE)發布《藥審中心技術審評報告公開工作規范(試行)》,宣布從2021年6月1日起,逐步公開藥品技術審評報告。

一石激起千層浪,這一規范意味著:今后,所有新藥上市注冊申請的技術審評報告都將公之于眾,全社會皆可自主查閱技術審評全流程細節。
這等于將新藥上市審評的所有細節都完全曝光。CDE明確,只有“法律另有規定或者涉及國家安全、重大社會公共利益”等特殊情況,藥品技術審評報告才能“依法不公開”。
按照CDE的要求,2016年9月1日之后上市的所有新藥,都會被公開技術審評報告。同行企業將有機會一窺競爭對手提交的真實數據,為自己今后申請帶來極大的幫助。
2015年的藥審改革正式實施以來,藥品審評審批過程公開透明一直是外界期盼的目標之一。CDE曾在2017年組織了一場面向媒體和公眾的“公開專家咨詢會”,主題就是將一款新藥的審評過程完全公開。
這一次,真的要全部公開了,企業會一邊倒地歡迎嗎?
首次要求公開
藥企須關注哪些細節?
此前,CDE并沒有發布過關于公開技術審評報告的規范。
2016年7月15日,CDE曾發布過一則“藥審中心啟動技術審評報告和藥品說明書信息公開工作”的通知,宣布公開的技術審評報告和藥品說明書將陸續通過CDE網站“上市藥品信息”欄目對社會發布。一并發布的還有面向全社會的監督反饋郵箱。
但是這次向社會發布的技術審評報告并不全面,而且只針對過往已公開的技術審評報告。
2020年10月27日,CDE發布《藥品審評審批信息公開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規定了信息公開工作接受社會監督,公開包括審評、核查、檢驗的技術審評報告。
這可以看作本次公開技術審評報告的前奏。CDE的解決路徑是“先易后難”,先公開新藥的技術審評報告,再擴大到仿制藥等各類審評報告。
報告的公開雖然要等到今年的6月1日,但此前上市的藥品也在被要求公開的范圍內。凡是在2016年9月1日之后,獲準上市新藥的上市技術審評報告及藥品說明書,都將向全社會公開,這意味著公開范圍的進一步擴大。
為什么公開往年報告的年限,被定在2016年?這或許與2015年“722慘案”后持續一年多的藥品審批改革有關。
2015年7月22日,國家食藥監局發布《關于開展藥物臨床試驗數據自查核查工作的公告》,開展了史上最嚴的數據自查核查工作,這就是“722慘案”。截至2015年12月14日,申請人主動撤回藥品注冊申請合計727個,未被批準和主動撤回的藥品注冊申請,占總數的46.3%。如此大量的主動撤回,藥企們對自己的新藥,又有多大的信心呢?
在這之后申報上市的新藥,各家藥企都調整了申報方法,申報材料品質更高,但數量出現大幅下降,2016年申報數量僅為800個。
另外,CDE明確,附條件批準的新藥也需要公開技術審評報告。
值得注意的是,審評會議具體信息、競爭品種相關信息、內部溝通信息等作為評審敏感信息,不需要公布。法律另有規定或者涉及國家安全、重大社會公共利益等特殊情況,也不需要公布。

還有一項不需要公布的信息,是“商業秘密”,這也是藥企唯一可以自主選擇不公開的部分。
企業是否可以在新藥上市申請里面設置大量“商業秘密”,以減少審評報告內容的曝光度?這一點暫時不得而知。但按照公開規范的要求,CDE并沒給藥企逃避信息公開留下太大的口子。
藥品批準上市后,公眾要等多久才能查閱到審評報告?健識局梳理發現,新藥上市后,CDE分別留了40天給藥企反饋,反饋時限可最多再延長20天;40天給主審報告人修訂;20天用來審核報告;10天完成統一修訂格式;10天內公開。
也就是說:整個公開的流程全部走完,最多需140天。
理論上說,未來任何一款新藥上市后,五個月內,公眾就可以自主查閱該藥技術審評報告,CDE明文規定的要求是:新藥應在獲批上市后6個月內完成技術審評報告公開。
那么,技術審評報告的公開,將影響多少藥企?
健識局查閱了國家藥監局發布的《2019年度藥品審評報告》,在CDE當年受理的八千余件新注冊申請中,有六千余件需要技術審評,超過了四分之三。可以明確,大部分藥企都將受到影響。
同行可互為參考
新藥申報更趨規范
技術審評報告非常詳細,信息量極大,干貨滿滿。審評經過、現場核查情況、關鍵性臨床數據、上市后風險控制等等都包含其中。
新規使得新藥的申報將進一步透明,對一些藥企來說,這是喜聞樂見的。能夠獲得更多同類產品的信息,準備新藥申報材料時可能會更順利,可以參考已上市新藥的技術評審報告,甚至在臨床評價途徑上找到更優的選擇。
2017年,CDE曾公布兩份醫療器械技術審評報告,業內人士紛紛表示震撼不已:獲證產品臨床評價的途徑、詳細的對比表、臨床試驗評價指標、以及部分說明書的內容等等,都能輕松查閱到。這對很多企業來說極具參考價值。
可以預料的是,6月1日后公布的2016年至今的技術審評報告中,將把很多藥企的“家底”徹底曝光。
《2019年度藥品審評報告》顯示,2019年共受理319個品種的1類創新藥注冊申請,其中10個1類新藥獲批上市,通過率僅3.1%。新藥上市的通過率不高,背后的原因可能就是申請資料完成度不高。
2015年,國務院就發文,批評藥品注冊申請資料質量不高,審評過程中需要多次補充完善,嚴重影響審評審批效率。
新的規范出臺后,藥企無疑會謹慎對待申請資料,因為每一項資料細節都將被放到臺前,接受大眾的“挑刺兒”。同行和公眾既能參考,也能監督。未來,任何一份技術審評報告,都要做好被大家拿著放大鏡找問題的心理準備。

2016年至今的新藥審評已經塵埃落定,即使有問題,也無轉圜余地。未來,藥企們必須要經得起來自CDE、其他藥企和公眾的監督,做到全流程改善。
不過,在本次通知中,CDE暫未公布投訴舉報的官方渠道,根據2016年的慣例,信息公開工作要接受社會監督,后續CDE可能會公布相應的監督方式。
本文來源:健識局 作者:張鈴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