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變革!臨床醫生評教授不需要發論文。 作者|林希 來源|看醫界(ID:vistamed) 點擊上方藍字關注“看醫界”,每天都有料! 創新變革!臨床醫生評教授不需要發論文 2020年底,新華社曾刊發一篇題為《首都醫科大學率先對臨床教師予以分類評聘》的稿件,當
創新變革!臨床醫生評教授不需要發論文。
作者|林希
來源|看醫界(ID:vistamed)
點擊上方藍字關注“看醫界”,每天都有料!
創新變革!臨床醫生評教授不需要發論文
2020年底,新華社曾刊發一篇題為《首都醫科大學率先對臨床教師予以分類評聘》的稿件,當時并未引起關注,而最近,首都醫科大學校長饒毅在個人公眾號“饒議科學”上發表《學術不端為何在中國的生物醫學界出現較多?》的文章,這一改革措施引起了行業極大的關注與熱議。
饒毅認為,中國特有的醫生評價體系,以及大學的科研論文導向,造成了中國可能是世界上論文工廠服務的最大對象。這一現象,有可能世界其他國家沒出現過。
據《看醫界》了解,饒毅的這一判斷,確實在現實中不斷上演。近年來,多次世界頂級期刊的論文造假、撤稿等,其中都有中國科研學者論文的身影,而其中,醫學論文則是重災區。
2017年4月,世界最大學術出版機構之一的施普林格出版社發表撤稿聲明,旗下期刊《腫瘤生物學》宣布撤回2012-2016年發表的107篇論文,全部來自中國,不少知名高校附屬醫院醫生被牽連。
2019年8月,SCI國際老牌期刊BIOCHEMICAL AND BIOPHYSIC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S》(BBRC)一口氣撤回了9篇中國論文,這些文章的通訊單位多是中國高校,而論文的作者所屬單位不少為高校的附屬醫院。
據饒毅介紹,為了糾正這一機制問題,首都醫科大學已經于2020年建立臨床教授體系。首都醫科大學的臨床教授系列人員不需要發論文,只要是好的醫生、加上為大學做教學工作(可以是上課,也可以是其他,如帶臨床實習),就符合基本資格(當然做的好也是因素)。
對于這一臨床教授體系,新華社的報道中透露,對于教學經驗豐富,長期致力于醫學人才培養的臨床教師,學校支持和鼓勵其選擇教學型崗位,以專心致力于優秀醫師的培養。
對于治學嚴謹、潛心于醫學領域研究的臨床教師,學校支持和鼓勵其選擇教學科研型崗位。
對于研究興趣特別高的臨床教師,學校助力其對基礎性、戰略性和前瞻性創新研究的開展,從而培育出更多高水平科研成果和拔尖創新人才。
首都醫科大學相關負責人表示,新政策的實施,不僅實現了臨床教師隊伍分類評聘,也建立了與隊伍實際、學科特色、崗位特點相適應的、以代表性成果為主要評價內容的評價標準。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的19個醫院、21個教學醫院已經推行臨床教授體系,這些醫院的醫生,應該不會因為需要評教授而去學術不端。”饒毅表示。
職稱評審改革在路上
實際上,據《看醫界》了解,多次發生的論文造假、撤稿風波中,知名院校、三甲醫院是重災區。2013年底,《科學美國人》曾發布《中國的論文發表買賣市場》調查報告顯示,不少造假學術成果的項目資金支持來自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雖然目前已經有多地出臺取消基層醫生職稱評審論文要求的政策,但事實上,絕大多數造假論文并非來自于基層,而是來自于國內各大知名三甲醫院及醫學院校。
據一位美國華人醫生向《看醫界》表示,在美國,即使是教學醫院,只要醫生不想搞教學就不需要寫論文,如果想搞科研,則有著較為充足的時間和資金保障。
“唯論文”的醫生評價體系一直以來廣受詬病,而據了解,政策層面也在加快探索改革的步伐,以期建立更為合理的評價體系。
2020年12月,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和國家衛生健康委共同研究起草了《關于深化衛生專業技術人員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業內一直呼吁的破除“唯論文”、突出臨床實踐等,都在意見稿中有體現。
針對衛生專業技術人員反映強烈的“唯論文”問題,征求意見稿提出要科學合理對待論文,在職稱評審和崗位聘任各個環節,不得把論文篇數和SCI(科學引文索引)相關指標作為前置條件和判斷的直接依據,不把論文、科研項目、獲獎情況、出國(出境)學習經歷等作為職稱評審的申報條件。
同時,征求意見稿表示,要重點評價臨床實踐和疾病預防控制等業務工作的數量和質量,引入醫生的門診工作時間、收治病人數量、治療效果、手術數量、手術難度、手術質量、住院費用等臨床指標進行量化評價。(本文為《看醫界》發布,轉載須經授權,并在文章開頭注明作者和來源。)
本文來源:看醫界 作者:小編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