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張鈴? ?編?| 行葦 醫院多位科室主任、十余名醫生卷入 醫院墻上再次出現舉報信。 3月10日,焦作市人民醫院墻上貼的一封舉報信在網上流傳,內容直指恒瑞醫藥向該醫院十余名醫生行賄。在這封信中,舉報人自稱“從醫數年”,焦作人民醫院是自己的“母院”,
醫院多位科室主任、十余名醫生卷入
醫院墻上再次出現舉報信。
3月10日,焦作市人民醫院墻上貼的一封舉報信在網上流傳,內容直指恒瑞醫藥向該醫院十余名醫生行賄。在這封信中,舉報人自稱“從醫數年”,焦作人民醫院是自己的“母院”,“以恒瑞為首“的藥企每月初按時給醫生送回扣。盡管這些藥品比同類藥品貴,但醫生仍愿意向患者開恒瑞的藥品,導致便宜藥物一盒難求,患者不得不在月初擠破頭買便宜藥。
舉報信稱,恒瑞打通了該院腫瘤內科、心內科、介入科、麻醉科四位科室領導;恒瑞在腫瘤內科有六條產品線,科室主任可能一天就要接見一家藥企的六名醫藥代表。
(舉報信部分內容,圖片源自網絡)
舉報者還稱,手中握有該院四個科室十幾名主任、醫生相關受賄視頻和語音,會在近期公布。
對此,恒瑞醫藥對健識局表示:剛剛才聽說此事,目前還沒有調查結論,不排除競爭對手惡意為之的可能,“醫院貼的各種舉報信很多,多家藥企都有涉及,從去年到今年就有好幾波,沒有署名蓋章,很難辨識真假,只能說編得比較像。”
六個藥代行賄科室領導
還有“交際費”
舉報信稱,過去恒瑞醫藥的行賄方式比較簡單粗暴:每月月初,“以醫生為單位送回扣”。成熟品種回扣比例一般為10%-15%;新上市品種回扣比例15%-20%。
除此之外,恒瑞醫藥還會按藥品銷售額3%-5%,專門給科室領導一筆“交際費”。
按照舉報信的說法,隨著國家對帶金銷售的打擊越來越嚴,從2020年8月份開始,“學術費用”替代了直接回扣,成為涉事企業的主要行賄方式——恒瑞醫藥“以各科室主任為單位”,委托新的打款機構進行公對私匯款,以“學術費用”的名義,并偽造學術討論會等一系列措施進行洗白。
這封貼在焦作人民醫院墻上的舉報信中,提到的醫院內部矛盾令人觸目驚心。
該舉報信稱:恒瑞把錢送到位后,科室主任會在科室早會上建議下屬醫生用恒瑞的某種藥品;主任和醫生因為分贓不勻產生矛盾,明爭暗斗,拉幫結派,離心離德,影響正常醫療工作的開展。
被舉報信點出的替尼類、奧沙利鉑、七氟烷、鹽酸右美托咪定氯化鈉注射液、載藥微球等品種,都是恒瑞醫藥的主力品種。在每年的年報中,恒瑞都會提到:公司的抗腫瘤藥、手術麻醉用藥和造影劑銷售名列行業前茅。
焦作市人民醫院監察室告訴健識局:醫院對舉報一事很重視,正在調查當中。現在還沒有結果,舉報人身份還沒確定,不一定是醫生。
經健識局確認,信中點名的“皇甫娟、高愛玲、申翔宇、張占軍”等人,確系該院醫生,分別是腫瘤內科、心內科、介入科、麻醉科的科室領導。其中,腫瘤內科的皇甫娟醫生被提到多次:“恒瑞單腫瘤藥就分成六條銷售線,意味著皇甫娟主任可能一天就要接見恒瑞的六名醫藥代表”。
對此,健識局聯系到了皇甫娟,她表示并不清楚為什么自己會出現在舉報信上,也不知道舉報人是誰,“我現在正給病人看病呢,舉報信內容都是胡說八道。”
皇甫娟被指在奧沙利鉑的臨床使用中收受賄賂。作為腫瘤內科醫生,皇甫娟曾在2014年發表過題為《替吉奧膠囊與奧沙利鉑聯合治療老年胃癌的臨床療效》的論文。
皇甫娟是焦作市人民醫院的高年資醫師,曾在2003年時第一批走進“非典“病房,成為當時在抗疫一線唯一的女醫生。2017年,《焦作日報》曾發文報道皇甫娟坐著輪椅查房的事跡。在報道中,她說:“既然選擇了當醫生,我當然有自己的職業操守,我這樣做并不要求有什么回報。”
這一次,舉報信直接向她的職業操守發難。
多部委接連監察藥企銷售費用
風清氣正才能扭轉形象
健識局多方求證得知,除醫院監察室之外,該院服務臺、院辦、普通一線醫生均未聽說舉報信的事情,醫院的日常診療工作一切正常。
健識局獲悉,對這類舉報信,藥企一般不會直接找醫院核實和跟進調查進度,而是會先跟負責與醫院接洽的一線同事了解情況。
一位恒瑞前員工告訴健識局:舉報不會有多大作用,企業規避風險的方式很多,其中最常用的就是定性為藥代的個人行為。
作為國內藥企龍頭,恒瑞的成長一直伴隨著非議。
恒瑞醫藥2019年年報顯示,公司銷售費用高達85.25億元,同期增長31.87%,占公司總營業收入37%,其中,學術推廣是銷售費用的主要流向,高達88.29%。
這些費用后面,是一支龐大的銷售鐵軍。據2019年年報,恒瑞有銷售人員14686人。據悉,僅腫瘤銷售團隊就有超過4000人。海量的銷售人員、天量的銷售費用,在利益對人性的誘惑之間,埋著一個個雷區。
毫無疑問,政策層面引導、公司健全制度監管,是防止暴雷的最佳手段。
裁判文書網上,記錄了大量藥企與醫務人員之間的利益輸送案件。2019年6月,財政部、國家醫保局成立部際協調工作組,開展醫藥行業會計信息質量檢查工作,對天士力、步長制藥、華潤三九等77家藥企展開“穿透式”查賬。
今年2月19日,《鏟除醫療腐敗滋生土壤》一文在中紀委網站公布,透露紀委監委已對全國290多家醫藥上市公司年報做詳盡分析,重點解讀了銷售費用,結果顯示:醫藥醫療行業存在不少管理漏洞和監督盲區。據此次行動,中紀委為醫藥醫療行業的深入整改找準了靶向。
在國內醫藥反腐持續高壓之下,企業需盡快完成營銷模式轉型,合法合規地做好市場。將銷售費用真正用于構建行業的健康、可持續生態,是各企業應該思考的關鍵,更是各領域龍頭應主動擔綱的責任。
此前多年,醫療醫藥企業既往的案件,給業界和公眾留下了深刻印象。正因如此,盡管此次舉報信尚難辨真假,涉事院方和企業都表示正在調查,然而,公共輿論中選擇相信舉報的聲音仍蓋過了質疑。
無論是否能從此次舉報信事件中全身而退,醫療機構和企業雙方都應深刻反思:未來應該如何穩步在正道前行,扭轉既往的業界形象?一切有待時間作答。
本文來源:健識局 作者:張鈴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