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作者/Grace醫療行業生態及人性觀察家。民營市場是目前醫藥行業的熱點話題,國家在關注、投行在關注、醫療也在關注。相較于目前公立市場溫吞水的狀態,不管從國家政策、經濟價值、社會熱度,民營市場都可謂潛力無窮。多家醫藥或器械企業內部的組織架構里,這兩年也紛紛開設了做民營市場生意的部門,有著非公市場部或民
專欄作者/Grace
醫療行業生態及人性觀察家。
民營市場是目前醫藥行業的熱點話題,國家在關注、投行在關注、醫療也在關注。相較于目前公立市場溫吞水的狀態,不管從國家政策、經濟價值、社會熱度,民營市場都可謂潛力無窮。
多家醫藥或器械企業內部的組織架構里,這兩年也紛紛開設了做民營市場生意的部門,有著非公市場部或民營戰略部等不同的名號。
不過這一趨勢說到底就是一個核心戰略:拓寬戰略版圖,增加企業應收。
做業務就是“機會在哪里,我們去哪里”,正所謂“沃野千里看民營”,了解這個市場,也許是提升業務和職業發展的另一個機會。
根據2020年的《中國衛生健康統計年鑒》,我國現有公立醫院11930家,民營醫院 22424家,民營醫院是公立數量的一倍左右。
隨著各地政府對民營醫院審批條件開始放寬,資本嗅到商機,大舉進入民營板塊,好醫生的資源也以跳槽或合作的形式進入民營醫院。
早期開設的民營醫院里,主營大多是病人需求強烈卻在公立醫院得不到良好的服務的業務,比如醫療美容、牙科、產科。
而今全科民營醫院已經比比皆是,隨著國民經濟持續增長,去民營看病是普遍現象,就看口袋里有多少錢,能去看的起多少病了。
欲善其事、必利其器,民營醫院得到資本需要大舉武裝充實“彈藥”,買最先進最全套的醫療設備來讓醫生做好工作,吸引病人來花大錢得到好治療。
而公立醫院除非開設新院區,不然病人量已經處于飽和狀態,無論是對于醫藥還是器械,公司都很難在原有的基礎上繼續大幅上升業績了。
根據民營醫院所在的不同區域和自我定位,目前采購時的兩級分化比較嚴重。例如在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的,服務的都是外籍或者有商業保險的高收入人群,就會購買高知名度后續服務優良的進口醫療產品,如果談判順利,打一個大包采購的可能性很大。
目前各家進口醫藥設備廠家,都在充實自己的產品線,致力于為醫院提供整體化服務,也是基于這個原因。產品線不完善的廠家之間,商務合作也已經不是新鮮做法。
例如某家民營醫院要采購手術室設備,A司有高知名度的腹腔鏡系統,B司有高質量的手術中切割閉合系統。那么A與B先達成戰略合作,其次一起出擊,這樣對人力物力都是簡化,卻能一起賺錢。
而開設在經濟欠發達地區的民營醫院,有些是投資人為了賺錢或滿足民眾基本治病的需求,那么在設備的采購上,基本還停留在把框架搭建起來的理念上。
相對低價的產品競爭優勢會比較大,在做銷售方案的時候,為醫院考慮到運營成本,合理搭配公司不同定位的產品做方案。自己產品不能滿足的時候,引進一些性價比高的產品做共同運營,也是銷售的好方式。
民營醫院有一個核心重點,不同于公立醫院所能獲得的資源,民營特別注重產品后續維護服務和學術資源獲得,在銷售方案時,延長保修年限等,都是好的技巧。
看行業的時候,想到自己的職業發展。對于不少在外企的銷售來說,帶量采購、扶持國產等政策讓原先的業務變得越來越難了。
轉到民營戰略部,等于是負責公司向民營市場的打包銷售,包括公司全線產品,幾乎是在負責一個小型的銷售項目管理了。
整合營銷對銷售的產品知識、銷售能力是一個很大的挑戰,也是很好的成長。
從趨勢來看,未來持續十年,民營市場帶給廠家的回報,會逐漸增高。隨著病人量穩定和醫院組織架構的完善,不止設備業務,設備附加的耗材,醫藥銷售,都將形成穩定的銷售。拓荒牛辛苦,但如果有能力抓住,就能吃到這一波紅利。
民營市場這片藍海,待開拓待挖掘待籌謀,必將是醫藥人的下一個春天!
文章聲明:
思齊俱樂部是醫藥人學習分享社區,為醫藥個人學習賦能。作者觀點和案例僅供學習方法使用,不代表商業公司真實情況。
本文來源:醫藥代表 作者:思齊專欄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