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健識藥師談】欄目陪大家走過的 第226期 來聊聊關于“抗糖口服液 ”的 那些事~ 在網絡的“推波助瀾”下,“網紅”產品層出不窮,傳說中的“抗糖化口服液”受到不少追捧,傳說具有延緩衰老、緊致皮膚的神奇功效,成為熱門代購產品。抗糖化口服液真的如
在網絡的“推波助瀾”下,“網紅”產品層出不窮,傳說中的“抗糖化口服液”受到不少追捧,傳說具有延緩衰老、緊致皮膚的神奇功效,成為熱門代購產品。抗糖化口服液真的如此神奇嗎?藥師為您揭秘。
抗糖化口服液真的如此神奇嗎?要弄清楚這個問題,我們首先需要搞清楚什么是“糖化”作用。
所謂糖化是指體內蛋白質和飲食攝入的糖結合,導致蛋白質變性,發黃變脆的現象。
法國化學家美拉德在1912年發現甘氨酸與葡萄糖在95 ℃下混合加熱時會形成褐色物質,此稱為美拉德反應,這是糖化作用的直觀表現,它是一個不需要酶催化的化學反應過程。
其實生活中也很常見,例如烹飪紅燒肉等時的“炒糖色”步驟,正是利用糖化作用來增加菜品的色香味。
雖然人體內沒有上述的高溫環境,但隨著年齡增大,自身缺乏運動,身體新陳代謝放緩,導致體內糖分積累。人體從20歲開始時開始緩慢發生糖化反應,與膠原蛋白(保持皮膚彈性和緊致度,為表皮提供水分,是保持肌膚年輕狀態最重要的成分之一)結合使其斷裂或紊亂,肌膚老化失去彈性,最終形成晚期糖基化終末產物(AGEs)。
因此減少AGEs的過程稱之為“抗糖化”。想要知道抗糖化口服液是否有效,得看它的成分是否能起到抗糖化作用。

首先從抗糖化研究現狀分析,一些此類產品文獻闡述的各種具有抗糖化活性的物質均是采用體外蛋白非酶糖基化實驗進行評價,目前沒有進行體內活性的相關研究,況且尚未建立相關動物模型。
簡單來說就是到現在為止研究者們還無法在生物體身上找到一種指標,來量化反映這種抗糖化活性,目前我們能夠確定的只是這些物質在體外具有一定的抗糖化活性。
而體內環境比體外復雜得多,千差萬別,所以這些物質進入體內后是否依然具有抗糖化活性,就不可獲知了。
再者從藥理作用角度進行分析,從一些產品說明書中我們可以得知抗糖化口服液的主要成分包括:
膠原肽、玻尿酸、艾蒿提取物、南非紅茶提取物、姜汁提取物、橄欖果提取物、蘆筍提取物、核桃種皮提取物、混合草藥提取物(魚腥草,山楂,羅馬洋甘菊、葡萄葉)等等。
說明書介紹,這些成分中:核桃種皮提取物能夠減少Chemerin(一種會使肌膚老化的脂肪細胞因子)抑制肌膚老化;橄欖果提取物可以補充肌膚水分,提高緊實度和透明度;艾蒿提取物+南非紅茶提取物能夠去除AGEs抗糖化。
說明書稱,對這些成分功效的描述依據的是一篇專業文獻,但是藥師嘗試了常用文獻搜索引擎并沒有找到其出處,有些自說自話的味道,可信度令人生疑。
藥師查閱相關文獻后歸納總結發現(見參考文獻),這些成分的諸多活性確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輔助改善皮膚狀況,如:

但真正促進肌膚健康作用的基石應該是其中的另兩個成分膠原肽和玻尿酸。


其實這類口服液可理解為傳統保健品+養生草藥湯,就其成分來看的確具有一定的促進肌膚健康功效。但從研究現狀、藥理作用兩方面進行分析,依據目前查閱資料,未發現確鑿證據表明它們能夠抗糖化抑衰老。但這些口服液到了國內卻畫風突變,有些許過度包裝營銷的味道。各位愛美女士不要盲目將其奉為抗糖化的圣水,其本質就是普通的保健品。

那么有沒有可靠的抗糖化方法呢?有!只有一種辦法——控糖。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成人每天的糖攝入量控制在37.5克以內,而隨便一瓶330毫升的可樂含糖量就超過了30克,所以為了達到控糖目標,推薦低GI(血糖生成指數,指數越高含糖量越高)的食譜。
一般GI大于70的食物都屬于高GI食物,例如米飯、饅頭、面包等高淀粉含量食物;而豆類、谷類、水果蔬菜等高蛋白含量食物均為低GI食物,推薦食用。
同時配合體育鍛煉消耗體內多余糖分,合理規律作息保持體內新陳代謝穩定,三管齊下方能科學控糖。總之想要為美抗糖化沒有捷徑,有付出才有回報。
參考文獻:
[1] 佚名. 抗糖化—舌尖美味與肌膚健康的“終極較量”[J]. 中國化妝品, 2019(5):104-109.
[2] 侯玉婷, 張鑫雨, 蘇金芳, et al. 響應面優化酶法輔助提取山楂果膠及其體外抗氧化和抗糖化活性[J]. 食品工業科技, 2018, 39(22):186-192.
[3] 毛跟年, 劉藝秀, 胡家歡. 野艾蒿揮發油的GC-MS分析及其體內抗氧化活性研究[J]. 現代食品科技, 2019, 35(7):82-88.
[4] Kim SM, Lee SJ, Saralamma VVG, et al. Polyphenol mixture of a native Korean variety of Artemisia argyi H. (Seomae mugwort) and its anti-inflammatory effect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MEDICINE, 2019, 44(5):1741-1752.
[5] 許利嘉, 肖偉, 劉勇, et al. 南非紅茶的研究進展[J]. 現代藥物與臨床, 2013, 28(1):74-77.
[6] 阮月芳, 吳宇峰, 彭草云. 《臨證指南醫案》中生姜汁應用試析[J]. 浙江中醫雜志, 2018(8):611-612.
[7] 張迎陽, 胡云青, 鄒平, et al. 橄欖果提取物對捆蹄抗氧化及抑菌作用研究[J]. 食品與發酵工業, 2019, 45(9):224-230.
[8] 張澤生, 王霄然, 王田心, et al. 核桃內種皮提取物的體內抗氧化活性研究[J]. 中國食品添加劑, 2017(1):110-114.
[9] 雷靜, 熊瑞, 張秀, et al. 復方山楂水提物與醇提物有效成分及促消化效果的對比研究[J]. 現代食品科技, 2019.
[10] Hossein K , Sobhan G , Nourkhoda S , et al. In vivo Antibacterial and Wound Healing Activities of Roman Chamomile (Chamaemelum nobile)[J]. Infectious Disorders - Drug Targets, 2018, 18(1):41-45.
[11] 庫爾班江·巴拉提. 葡萄葉乙醇提取物的提取工藝及體外抑菌活性研究[J]. 西部林業科學, 2016(6):37-42.
李澤 住院藥師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住院藥師,畢業于首都醫科大學,藥物化學博士
科室:北京友誼醫院西藥劑科
專長:兒童用藥,高血壓用藥,腎臟疾病用藥
咨詢時間:每周一至周五,上午8:30~11:30,下午13:30~16:30
咨詢地點:北京友誼醫院用藥咨詢中心
本文來源:健識局 作者:李澤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