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聲援張煜,也傾訴自己 這是一個很難被忽視的群體,他們掙扎在生死邊緣。有人關心他們的身體,也有人關心他們的口袋。 最近幾天,發聲質疑“腫瘤治療亂象”的北醫三院腫瘤化療科主治醫師張煜過得很不平靜。 “腫瘤患者是非常大的群體,2020年中國新發癌癥
他們聲援張煜,也傾訴自己

這是一個很難被忽視的群體,他們掙扎在生死邊緣。有人關心他們的身體,也有人關心他們的口袋。
最近幾天,發聲質疑“腫瘤治療亂象”的北醫三院腫瘤化療科主治醫師張煜過得很不平靜。
“腫瘤患者是非常大的群體,2020年中國新發癌癥患者457萬人,死亡人數達300萬,死亡率居高不下,發病率仍在上升。基于我親眼所見,我有理由相信這是因為不規范甚至錯誤的診療導致的……”在張煜已自行刪除的文章里,他這樣寫道。
輿論以一種難以想象的速度被引爆,國家衛健委開始徹查。新華社也發文質問:誰在逼張煜醫生“刪帖”?
眾多癌癥患者和家屬涌入相關文章的評論區,聲援張煜醫生,也傾訴自己。
01 “說到基因檢測時,醫生態度立馬積極了”
蘇萍很早就注意到了張煜的文章。媽媽生病后的兩個月里,與癌癥有關的各類信息,總能輕易撥動她的神經。
春節過后,蘇萍的媽媽被確診為肺癌。在張煜的相關問答下,蘇萍寫道:“我現在完全不信任媽媽的主治醫生了。跟他的相處中,感覺他完全不在乎病人的情況,非常冷漠。”
蘇萍向健識局講述了自己的困惑:“為什么主治醫師給我開了一張單子,點名讓我去醫院門口的天橋對面那家廣恩堂藥店買‘冬澤力蛋白粉’?”
面對醫囑,蘇萍還是老老實實去了。到了藥店問店員要買“水溶性蛋白粉”,店員卻回答:“我們這是藥店,只賣藥。”
蘇萍只得掏出單子,跟店員解釋是“某某醫生要求來買的”。店員看過單子后,從柜子里拿出來一瓶那種蛋白粉。同時還跟蘇萍說:“這是藥啊,不是保健品,我們只賣藥!”
主治醫生開單子時候,并沒有講這到底是藥還是保健品,只是說“你媽現在需要這個,你去買”。據蘇萍說,這個醫生給他的所有病人都開了這種蛋白粉。

蘇萍拿到“藥”后自己上網搜索,在某電商平臺上搜到了這款蛋白粉。客服告訴她:“這既不是保健品,也不是藥物。這是一款蛋白飲料。”
做完手術后,主治醫生要求患者做基因檢測,而且明確告知“醫保不能報,大概一萬多塊錢。”患者家屬詢問什么時候做檢測合適,醫生說:“你要做我立刻就給你開。”
“我明顯感覺到,之前他是比較機械地在講話;說到基因檢測時,立馬態度就積極了。他說,基因檢測做七八千一次的不夠,要做一萬多的。”蘇萍說。
基因檢測的確是當前很多腫瘤治療之前必須進行的工作,業內普遍認為,除了肺癌有特殊性之外,其他癌腫的基因檢測最好能夠覆蓋更多基因。但基因檢測出來后,“進攻地圖”是有了,醫生手中是否有足夠多可選擇的靶向藥物,這也應當是考量因素之一。
“基因檢測”也出現在其他腫瘤患者的案例中。一位腫瘤患者家屬向健識局表示,自己的父親因為不通便、不通氣,自行到某地的多家醫院檢查,被分別診斷為腎結石、尿結石、痔瘡等不同疾病。某醫院醫生在給患者做了腸鏡后,安排放置腸道支架,但在放支架時把腸道弄破了。
醫院在給患者進行緊急手術的同時發現有腸道腫瘤,便建議做“兩萬多元的基因檢測”。據該家屬稱:“醫生直接把做基因檢測的人的微信推給我們,然后說這個事已經跟他沒關系了。”
02 遵循診療指南,為什么那么難?
在張煜醫生的相關內容下,更多患者和患者家屬傾訴了自己的經歷:
他們遇到過好醫生,會提醒家屬“這個階段無法治療,只能減輕痛苦”,也遇到過許諾“只要吃我的藥就一定能治好”的中醫。不顧病人情況,極力推薦靶向藥和PD-1,昂貴的基因檢測、以及保健品的醫生更是比比皆是。
有患者家屬在網絡留言稱,自己的父親2年前確診胃癌晚期,伴隨肝臟、淋巴轉移,確診后一直在加拿大接受標準的FOLFOX方案化療:5-FU+亞葉酸鈣+奧沙利鉑,狀況還算穩定。
但該患者近期希望回國治療,在打聽國內醫院的治療方案時,患者家屬一頭霧水。因為提出什么方案的都有。有的推薦免疫療法,并表示可以買二送二;有的推薦某些二線、三線藥物。他通過熟人打聽的醫生中,沒有一個人說“既然現在的治療方案有效,那就繼續用”。
5-FU、奧沙利鉑等都不是最“時興”的品種,該患者家屬猜測:“可能是我們現在的方案太便宜、太老、太過時了吧。”
一些患者和家屬久病成醫。有一位家屬在網上留言稱,自己父親患3期肺癌,從發現到病逝前后近五年,他“不斷自學腫瘤治療知識,自己研究指南,網上付費求證來監督醫生甚至對抗醫生。”
患者自學醫術對抗醫生,聽起來像是個笑話,卻又真真切切是發生在身邊的現實。
《診療指南》是醫生臨床診治所應當遵循的規范。尤其是癌癥治療,由于其復雜、治療手段更新快,因此單一診療指南很難完全覆蓋。每年國家衛健委、中國臨床腫瘤學會(CSCO)、中華醫學會等權威機構都會發布新版的不同癌腫診療指南,中國醫生甚至還會參照美國的NCCN指南。
但要做到嚴格遵循指南卻很難。有醫生在網上留言表示:“當上科室主任以后,第一件事就是搞標準化治療,嚴格遵照指南,然而走得并不順利,很多醫生不但不遵守指南,還奚落指南里的方案。”
規范化治療,可能不會創造“醫學奇跡”,但能避免很多“過度醫療”的質疑。這恐怕才是指南最大的意義。
然而,超適應癥用藥能給藥企帶來更多的藥品銷售。醫療腐敗事件層出不窮的當下,很多用藥問題背后其實都是“經濟問題”。正是這一層引申,讓“腫瘤治療黑幕”的討論指向了一些更加說不清、道不明的地方。
在張煜引發的眾多討論中,也不乏建設性的聲音。
有聲音指出:提出新方案并實踐不是不可以。但是,第一必須告知患者和家屬不同方案的預計診療效果和費用差別,讓患者和家屬在知情的情況下自主選擇;第二,方案確實經過一定的論證分析,有一定提升診療效果的可能性,不能出于創收目的肆意妄為。
“醫生的工作重心始終是救治患者而非其他。”張煜在他的文章中曾這么寫道。
比輿論本身更重要的是:診療不規范所引發的信任赤字,會傷害到社會上的所有人,當然也會破壞醫患關系。監管機構對規范化的推進已迫在眉睫。
(為保護受訪者隱私,文中蘇萍為化名)
文|張鈴 曹金鋒
· END ·
醫事藥聞,一圖解局。
本文來源:健識局 作者:小編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