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強榜中已經有不少企業排名連續下滑,甚至已難覓蹤跡。? ? ? 近日,中國醫藥商業協會對外發布了2019年中國藥品流通行業批發百強企業名單。該名單數據來自商務部藥品流通管理系統,由對行業直報企業報送數據進行統計而來。 從百強榜來看,強者恒強的局面已成
百強榜中已經有不少企業排名連續下滑,甚至已難覓蹤跡。
近日,中國醫藥商業協會對外發布了2019年中國藥品流通行業批發百強企業名單。該名單數據來自商務部藥品流通管理系統,由對行業直報企業報送數據進行統計而來。
從百強榜來看,強者恒強的局面已成定局。國藥、上藥、華潤、九州通、廣藥依然霸占前五,并且在“兩票制”以及藥品集采強勢推行的當下,地位更加穩固。但除此之外,百強榜中大多數企業的排名均有不同程度的變化。尤其是百強榜中已經有不少企業排名連續下滑,甚至已經難覓蹤跡。
例如2017年位列15名的民生藥業2019年已經跌落至了20名開外,位列第25名。重慶長圣則從2017年的第37下滑至2019年的69名。蘭州強生自76名下滑至84名。而山西康美徠則從2017年第80名、2018年的第93名,一直到2019年消失在了百強榜中。
醫藥流通領域一超多強的競爭格局已經成為行業共識。兩票制以及集采的推行,使得龍頭效應增強,市場集中度進一步提高。
流通企業要能夠接住國家主導的帶量采購大單,在資金能力、目標醫院覆蓋率、配送時間及配送點位必須具備相應的實力。基于此,生產企業大多會選擇區域龍頭/全國性龍頭進行配送。如上海市就要求,落實”4+7”城市藥品集采要求遵循一個中標品種僅委托一家藥品配送企業負責配送的原則,要求指定配送企業2017年配送藥品范圍覆蓋本市所有區,并且具備24小時內向全市醫保定點醫療機構配送中選藥品的能力和條件。
2020年1月17日,第二批全國藥品集采擬中選結果顯示,中標的配送企業只有上藥醫藥、國藥控股,九州通及華潤醫藥四家,中小配送商已然出局。在第二批集采的32個品種中,上海醫藥及子公司配送達19個品種,占比高達59%,位居第一。
并且,行業龍頭如國藥控股、上海醫藥、華潤醫藥等營收增速在2017-2018年“兩票制”推行后大幅躍升,增速遠超過行業平均水平。2019年國藥控股、上海醫藥、九州通、華潤醫藥的營收同比增速分別達到23.4%、17.3%、14.2%、7.8%。并且,國藥控股醫藥分銷板塊營收同比增長從2018年5.9%(兩票制前)上升至2019年的22%。
對于流通業龍頭而言,通過收并購擴大市場規模,提升競爭力仍然是醫藥流通行業的主要發展特征之一。
2019年,國藥控股先后收購了安徽省醫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和貴州意通醫藥股份有限公司兩家醫藥分銷企業。今年7月,國藥控股附屬公司又以18.6億元收購大型醫藥流通企業成大方圓全部股權。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末,成大方圓共擁有門店1507家,遍布5省19市,覆蓋遼寧、吉林、內蒙古、山東和河北部分重點城市,區域市場集中度優勢明顯。上藥在商業板塊則并購了四川國嘉醫藥,以及湖北、四川、天津等公司的少數股權。華潤醫藥商業則已經完成了四川、江蘇等省份若干地市級流通公司的股權收購。
上海醫藥這幾年除了并購康德樂中國,成為中國最大的醫藥進口總代理商和分銷商之外,為了提升在西南地區的影響力,2019年上海醫藥還收購了四川國嘉醫藥的控股權,來延伸網絡布局,進一步鞏固全國商業布局的優勢。
另外值得關注的是重藥。該公司正在通過一系列的收購期待“成為全國性醫藥商業5強企業之一。”2019年,重藥先后收購重慶醫藥(寧夏)有限公司、重慶醫藥銘維醫療器械有限公司、重藥控股(大連)有限公司、重藥控股(海南)醫藥有限公司,加強重慶市外醫藥流通市場及醫療器械流通市場的拓展。
近日,重藥又計劃擬以不超過14.89億元收購天津天士力醫藥營銷。該公司稱,這是重藥控股成立以來最大規模的一次并購。對于這起收購,重藥控股副總經理、董秘余濤公開表示,“經過近幾年的多輪行業洗牌和并購,全國可選標的日趨稀缺,現在市場上像天士力營銷這樣規模的標的還是不好找的。重藥集團的定位已經不是西部區域公司,希望能把握住國內醫藥商業流通行業洗牌的最后幾年,實現布局全國的機會。”
但是,對于巨頭來說,不僅僅需要加強網絡搭建,還要加強對上下游的布局,提供更多的高毛利增值服務,提升盈利能力和估值以及客戶粘性和議價能力,構建新的核心競爭力。
數據顯示,2019年上海醫藥2019年醫藥工業營收占比為12.6%,工業業務增速達到20.7%,高于整體營收增速17.3%。2019年上海醫藥工業在心血管領域總收入56億元,同比增長16.43%,全身性抗感染領域收入達26億元,同比增加28.82%;骨骼肌肉系統收入10億元,同比增加6.96%;呼吸系統收入16億元,同比增加39.46%。據了解,上海醫藥的醫藥工業業務包括腫瘤、自身免疫、心血管、消化領域的藥品,年銷售額過億的產品品種達到35個,上海醫藥已經有6個通過一致性評價的仿制藥和36個已經完成生物等效試驗的品種。
而華潤醫藥則將重點鞏固現有品牌產品并拓展心腦血管、抗腫瘤、中樞神經、呼吸系統等治療領域,并推動中藥全產業鏈布局。胡潤醫藥目前擁有兩個通過一致性評價的品種,64個正在進行中的一致性評價,有8個已經完成生物等效性試驗。
另一方面,流通巨頭開始向下拓展,紛紛布局醫藥零售業務。
如九州通正在從單純的配送商向具備推廣服務職能的代理商轉變。目前九州通已經獲得了東陽光藥奧司他韋(OTC 渠道)、華海藥業“4+7”中標品種厄貝沙坦片等產品的代理權。據預測,該公司的總代理業務未來3年將實現超200億的銷售收入。
值得關注的是,被稱為高值新特藥直送平臺的DTP藥房已經成為醫藥流通企業的零售業務拓展的焦點。
中國醫藥商業協會數據顯示,目前DTP藥房大約有1280家,銷售過百億元。DTP藥房可以直接向病人銷售處方藥,其提供的藥品主要是高附加值的特藥、腫瘤藥、慢性病用藥等。受益于處方外流,DTP藥房有巨大的整增長空間,比傳統零售藥店,DTP藥房有更高的毛利率,與醫藥流通產生協同效應。
華菁證券預測2020年,DTP藥房市場將達6100億元,市場空間巨大。醫藥流通巨頭正在加速布局零售藥房尤其是DTP藥房。目前,國藥控股是該市場中最大的參與者,開設了317家DTP藥房,其次是華潤醫藥有150家DTP藥房。上海醫藥有93家DTP藥房。
2019年國藥控股醫藥零售業務增速達33.7%,遠高于醫藥分銷業務增速的19%。并且國藥控股零售藥房2014-2019年復合增長率為24.2%,遠高于國內同期中國零售藥店3%的增速。并且該公司管理層計劃每年新增10-15%的零售藥店。而華潤醫藥2019年零售收入增速達21.1%,上海醫藥則在2018年已收購了DTP藥房康德樂。而康德樂在2017年百強榜中位列第9名,成為近三年中百強前十名中消失的企業。
另外,受帶量采購的影響,藥品價格下降使得藥品分銷業務毛利率面臨一定下降壓力,醫藥流通企業不斷涉足高毛利板塊,如醫療器械分銷。數據顯示,2013-2018年,醫療器械類五年銷售額年均復合增速為19.4%,遠高于西藥類和中成藥類。華菁證券預測,醫療器械流通為高增長且高毛利業務,預測該業務的毛利率為25%,而醫藥分銷業務的毛利率約為8%。較早進入醫療器械行業的瑞康醫藥和柳州醫藥,其醫療器械業務的毛利率分別達到31.2%和12.2%。而國藥控股則在2018年已斥資51億元已收購中科器60%股權進入醫學器械分銷業務。2019年國藥控股醫療器械板塊營業收入達到690億元,同比增長40.8%。
與行業龍頭頻頻出手大手筆買賣和拓展上下游業務不同,百強榜中仍有企業正在艱難度日。
兩票制前,醫藥流通企業可以利用多次開具發票的方式減少資金占用,延后付款的時間,降低企業自身的資金運轉壓力。兩票制后,沒有下游幫忙分解資金鏈的多級代理商,醫藥流通企業在購買藥品時需要墊付大量資金,承擔資金的墊付風險。
譬如在百強榜中連續下滑的民生藥業。2019年有媒體報道稱,民生藥業集團實控人徐海照已經到了出售自有別墅的地步。中原銀行調查顯示,徐海照之所以采取此舉措,是因為民生集團整體經營嚴重困難,特別是醫藥流通板塊公司天地民生醫藥集團有限公司、民生集團河南醫藥有限公司,主要原因為集團內部資金鏈極度緊張,在兩票制的體制下,無法開拓上下游客戶,而且下游醫院客戶缺乏深度拓展導致回款周期加大。
不過,國家已經出手改善流通企業現金流承壓局面。國家相關部門提出,醫療機構作為藥款結算第一責任人,醫保基金應及時向醫療機構支付結算款。醫保基金在總額預算的基礎上,按不低于采購金的30%提前預付給醫療機構,在完成約定采購量后,應結合中選藥品試劑采購量繼續予以預付,醫療機構應繼續保證及時回款,鼓勵有條件的地區由醫保基金與企業直接結算藥款。這些將有助于醫療機構資金回流速度,回款加速使流通企業現金流有望改善。
另一家企業重慶天圣則已深陷泥潭。天圣制藥自2019年4月起不僅被掛了“*”變更為“*ST天圣”,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及其他風險警示。并且天圣制藥涉嫌單位行賄罪、向單位行賄罪;公司及高管涉嫌生產、銷售假藥罪;實控人劉群及高管涉嫌職務侵占罪及挪用資金罪;公司實控人劉群涉嫌虛假訴訟罪等。2019年12月天圣制藥集中注銷12家子公司。同時,公司全資子公司重慶長圣醫藥將吸收合并全資子公司重慶大美藥業,吸收合并完成后,長圣醫藥作為吸收合并方存續經營,大美藥業作為被吸收合并方依法予以注銷登記。在母公司發生如此巨變之下,重慶天圣的未來百強之路仍充滿變數。
而曾經在陜西省流通企業中位列第四的山西康美徠則消失在百強榜中。2017年12月,
天士營銷宣布擬1.2億元收購康美徠醫藥51%股權,加碼山西醫藥流通業務。那時,康美徠醫藥在山西省醫藥流通企業中位列第四,覆蓋100多個縣級城市的 300 多家醫院、1400多家基層終端、4000多家藥店和診所。
本文來源:E藥經理人 作者:李妮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