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位華人科學家攬獲科學界大獎。 ? 9月11日,“科學界的奧斯卡”——突破獎揭曉,香港中文大學教授盧煜明獲得生命科學突破獎。據了解,本屆科學突破獎總計頒發1875萬美元的獎金,每個單項獎金額為300萬美元。 ? 盧煜明被被譽為“無創DNA產前檢測的奠基人”
又一位華人科學家攬獲科學界大獎。
9月11日,“科學界的奧斯卡”——突破獎揭曉,香港中文大學教授盧煜明獲得生命科學突破獎。據了解,本屆科學突破獎總計頒發1875萬美元的獎金,每個單項獎金額為300萬美元。
盧煜明被被譽為“無創DNA產前檢測的奠基人”。此次獲獎的主要原因為:1997年盧煜明發現在孕婦外周血中存在游離的胎兒DNA,并發展出了一套新技術來準確分析和度量母親血漿內的胎兒DNA。其團隊研發的唐氏綜合癥的無創檢驗方法,被超過90個國家所采用。
此外,盧煜明的團隊通過大型平行測序技術及創新的生物信息科技,分析母體血漿中的微量DNA,成功破解胎兒的全基因組圖譜,可及早預測多種遺傳病,這技術也可以應用到多種癌癥的檢測。
這并不是華人科學家首次獲得“科學突破獎”,2019年華人科學家莊小威和陳志堅摘得“科學突破獎”生命科學領域的兩個獎項。莊小威的獲獎理由是,開發出了超高分辨率成像技術并用來發現細胞的隱藏結構。陳志堅的獲獎理由是,發現DNA(脫氧核糖核酸)感知酶cGAS,闡明細胞如何區分外源DNA從而引發免疫應答的機制。
另外,近年來還有多名華人科學家開始在生命科學領域嶄露頭角。
如科學家顏寧,在今年8月份,獲得女科學家組織公布2020年榮譽會員獎,將其中的佛羅倫斯.薩賓杰出研究獎。2016年,她還因為在蛋白質結構方面的突出成就,被《自然》雜志評選為中國的“科學之星”。
還有2017年,華人科學家、麻省理工學院博德研究所的張鋒及其團隊因為與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相關領域的基礎與補充性工作,獲得阿爾伯尼生物醫學獎,成為獲得該獎項的第二位華人。該獎項是金額僅次于諾貝爾獎的美國生物醫學最高類獎項,由紐約州阿爾巴尼醫學中心設立,旨在“鼓勵和表彰對提高人類健康和促進開創性生物醫學研究的非凡和持久的貢獻”。該獎是全球生物醫學領域最具影響力的獎項之一,被視為諾貝爾獎風向標。
不僅如此,張鋒還在2016年獲得加拿大蓋爾德納獎,該獎項有“小諾貝爾獎”之稱。有媒體報道稱,CRISPR/Cas作為最可能廣泛實用的基因編輯工具,有著數百億美元的商業前景。
而80后科學家楊璐菡博士則將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發揚光大,解決了將豬器官移植到人體內的關鍵難題。在2017年楊璐菡和George Church教授共同創立了杭州啟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使用基因編輯技術生產出可用于人體移植的安全有效的細胞、組織和器官,解決中國和世界器官移植供體嚴重短缺的問題。在2019年該公司獲得了招銀國際領投的2550萬美元的A+輪融資。
而與盧煜明關系密切的國內NIPT的龍頭企業,貝瑞基因的市值已經在200億元左右,并且在2019年成為基因檢測行業首個完成無創DNA產前檢測(NIPT)延續注冊的企業。
據了解,無創DNA產前檢測(NIPT)僅需采集孕婦10毫升靜脈血,就可對其中游離的胎兒DNA進行檢測,準確率可達99%。目前,全世界已經有120多個國家在使用NIPT技術,其在中國市場的滲透率近20%。而火石研究院分析師于有銀分析稱,美國無創產前診斷(NIPT)市場已被全面覆蓋,腫瘤診斷與治療受到密切關注。
據了解,貝瑞基因總經理周代星2007年前后就與盧煜明合作,完成了早期試驗。2008盧煜明發表了關于用母體血液進行胎兒遺傳病基因檢測的論文,這讓周代星更加堅定了NIPT的臨床可能性,然后回國與高揚、侯穎一同創立貝瑞基因,聚焦無創產篩業務。
如今,無創產篩仍是貝瑞基因的核心業務,并且貝瑞基因仍在積極研發檢測病種更多的NIPT Plus。另外,貝瑞基因將業務向腫瘤早期篩查和早期診斷延伸,將肝癌、婦科腫瘤、肺癌確定為腫瘤早篩早診的重點研究方向。
今年8月16日,貝瑞基因推出了自主知識產權的首個肝癌早篩產品-萊思寧(Liver Screening)。其半年報稱,這是目前國內經過超大規模前瞻性隨訪隊列研究驗證的臨床級別產品,可以提前6~12個月、 甚至更早發現極早期微小肝癌,為患者爭取有效的治療時間。據了解,在腫瘤診斷醫療領域,博奧醫學、華大基因、迪安診斷和達安基因為首次獲批的腫瘤診斷與治療項目高通量基因測序技術臨床試點機構。
有業內人士認為,基因檢測行業的發展前景足以對標互聯網行業。前瞻經濟學人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診斷及基因檢測行業共發生私募融資交易65起,總融資金額約12.5億美元。在細分賽道中,基因檢測類公司首屈一指,交易數量和融資金額分別占行業總和的36%和70%,其中腫瘤伴隨診斷、腫瘤早篩早診以及微生物新型檢測是交易最為活躍的三個應用領域。
對于行業未來的發展趨勢,周代星在接受《財經》采訪時表示,新冠疫情讓更多人知道了基因測序,在未來的疾病篩查和診斷中選擇基因檢測,需要全社會認知的改變?!盁o論是遺傳病檢測抑或腫瘤檢測,整個行業有序、快速的發展,也是我所期待的。”
本文來源:E藥經理人 作者:李妮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