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萊英23億定增終于“落聽”,高瓴資本雖然仍是最大買家但一家獨享“夢破”。 從年初就引發業界關注的凱萊英23億定增案終于塵埃落定。 10月12日晚間,凱萊英發布公告披露了非公開發行股票發行情況報告書,非公開發行新增股份1017.87萬股預計于10月16日上市,
凱萊英23億定增終于“落聽”,高瓴資本雖然仍是最大買家但一家獨享“夢破”。
從年初就引發業界關注的凱萊英23億定增案終于塵埃落定。
10月12日晚間,凱萊英發布公告披露了非公開發行股票發行情況報告書,非公開發行新增股份1017.87萬股預計于10月16日上市,募資金額23.11億元。發行對象共有9家,其中高瓴資本獲配440.53萬股,獲配金額約10億元,雖然未能如愿包攬定增,仍為最大買家。
本次定增最終發行價格為227.00元/股,而今年2月凱萊英披露高瓴全額認購的發行價格為123.56元/股,這意味著競價后高瓴資本每股多支付了103.44元。
不過,高瓴的“執念”并非毫無道理。僅僅過去一日,凱萊英13日股價報收于286.60元/股,較此次定增價格上漲約26%,高瓴資本賬面浮盈2.6億元。
高瓴對于凱萊英的投資并不能說完全得償所愿,反倒有些起大早趕晚集的意味。
2月14日證監會頒布關于上市公司再融資新規,其中內容大大降低了上市公司再融資的門檻。凱萊英反應迅速成為新政策下第一批吃螃蟹的上市公司,而為其創造條件的正是高瓴資本。2月17日凱萊英連發18份公告,其中內容包括終止此前2019年非公開發行股票方案,并披露了基于再融資新規的2020年度非公開發行股票預案。
這版定增方案中最大的變化莫過于發行對象的變化,此前19版中“不超過10名特定對象”被高瓴資本一家所取代。根據預案高瓴以戰略投資者身份完成定增后,將持有凱萊英5%以上股份,并成為公司第二大股東。國盛證券當時的研報分析認為,凱萊英非公開發行僅面向1個特定對象,這在A股是開創了先河,也超出了市場預期。
在生物醫藥領域建樹頗豐的高瓴資本在CRO/CDMO賽道布局已久,而對凱萊英而言迫于產能壓力也急需資金注入,在當時外界對這筆在政策“松綁”加持下的投資案例普遍報以期待,凱萊英的股價更是一路水漲船高,截至7月初上漲近90%。
不過,情況并未向二者或外界預期的那樣順利。高瓴定增凱萊英的方案遲遲無法得到監管層的批準。3月證監會為再融資新規打“補丁”,對戰略投資者提出更嚴格的界定標準。而反觀別處,5月29日九強生物定增方案獲證監會核準通過,其中國藥投資認購金額約12億元,并出具承諾書自愿增加鎖定期至36個月。九強生物也成為新規后首個獲批的生物醫藥企業。
遲則生變,高瓴不再是唯一買家。7月22日,凱萊英發布公告對此前的定增案進行 “大改”。除了募資規模依然不變外,發行對象、發行價格、鎖定期和募集資金用途等關鍵信息都發生了變化。
其中,發行對象由高瓴資本變更為“不超過35名特定投資者”,發行價格變更為競價方式。
新版定增方案既出于對監管的考量也有凱萊英自身對融資的迫切需求。凱萊英證券部相關負責人對媒體表示,“公司此前定增方案不那么受監管認可,因為根據現在的政策,發出來(被批準的)的定增方案都是詢價的方案。另外公司主業發展對資金的需求比較迫切,訂單比較多,產能擴張的需求也比較迫切,所以為了推動再融資,適時地順應政策修改了方案。”
定增方案變更后外界一度擔心高瓴資本存在退出的可能性,如今方案“落聽”于凱萊英而言不失為一筆好交易。
不過對高瓴資本而言,除去“起早趕晚”之外或許還有其他意味。
再融資新規頒布后,高瓴資本“試水”定增市場不僅迅速而且動作頗多,其中還包括寧德時代106億元這樣的大額投資。而在醫療健康領域,凱萊英之后,5月,高瓴參與骨科賽道的凱利泰的定增預案,擬出資3.9億認購2100萬股;6月高瓴以戰略投資者身份參與國瓷材料15億元的定增認購金額6.45億元;7月高瓴更是全額認購健康元定增股份,金額為21.73億元。凱萊英的最終方案對高瓴此前參與的定增案將帶來怎樣的影響猶未可知,特別是同為高瓴一家獨占的健康元。
而且,外界環境變化后高瓴對“定增”的執著程度也是未知數。9月15日,高瓴的名字就從國瓷材料披露的定增方案中消失了。
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即便定增受阻,依然不能阻攔高瓴資本對醫療健康領域的熱情。
前文提及的國瓷材料定增融資中,高瓴雖然未能按原計劃參與其中,但國瓷材料在同一天的公告稱其全資子公司愛爾創科技簽署投資框架協議擬引入高瓴資本和松柏投資兩個戰略投資者。
“曲線”也要入局,高瓴對于醫藥健康投資的韌性可見一斑。
高瓴對于醫藥健康領域的鐘情在業界早已成為老生常談。據IT桔子數據統計,自2014年開始無論是在投資總額還是投資數量上,醫療健康領域都占據高瓴資本最重要的位置。其中不乏百濟神州、信達生物、君實生物、沛嘉醫療這些知名案例。

進入2020年,高瓴資本繼續擴張醫療投資版圖的欲望只增不減。
今年9月高瓴創始人張磊在與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對話時曾發出“生命科學、生物技術領域處在寒武紀階段”的感慨,看好行業接下來的創新爆發。如果寒武紀的比喻讓人還有些不明就里,那么今年以來高瓴在醫療健康領域的投資動作某種程度上算是對其創始人獨到理解的一個注解。根據IT桔子數據,截至目前高瓴在醫療健康領域的投資數量達到19起遠高于其他領域,占其全部投資數量的3成以上。
反觀19年同期高瓴出手的次數還不到這個數字的一半。
過去高瓴資本幾乎覆蓋了醫藥健康領域從天使輪、到私募再到二級市場的每個重要投資階段。
但
今年2月高瓴資本宣布成立高瓴創投,專注于投資早期創業公司,并將生物醫藥及醫療器械作為重點覆蓋的領域之一。
高瓴創投在其微信公眾號稱正式成立后兩個月收到超過1300份BP,并投資了其中9家公司,其中更包括領投馴鹿醫療6000萬美元B輪融資和瑞博生物4.7億元人民幣的C+輪融資。
未來高瓴資本是否會借高瓴創投細分自己在醫療健康領域的投資分工有待進一步觀望。
高瓴深耕醫療健康的腳步似乎遠不會停下。10月13日先聲藥業發布公告稱,擬全球發售約2.61億股股份,公告稱集團已與多名基石投資者訂立若干基石投資協議,其中就包括高瓴。
從GE醫療到丹納赫,思拓凡開啟中國新時刻
在中國醫藥創新生態高速發展的當下,產業鏈上的各個環節都在經歷重構,尋求升級。背靠丹納赫,全新出發的思拓凡勢必也將在其中發揮更大的作用,繼續在中國市場布局和發力,開拓屬于自己的創新賦能之路。 2020年4月1日,思拓凡(Cytiva)正式宣布成立,由此也...
本文來源:E藥經理人 作者:譚安洋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