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每日電訊一篇《“超級鄉鎮醫院”調查:何以“逆吸”城里患者和醫生》的文章直接顛覆了幾乎所有人對鄉鎮衛生院的看法。 作者|徐毓才 來源|看醫界(ID:vistamed) 點擊上方頭像關注“看醫界”,每天都有料! 最近,新華每日電訊一篇《"超級鄉鎮醫院"調查
新華每日電訊一篇《“超級鄉鎮醫院”調查:何以“逆吸”城里患者和醫生》的文章直接顛覆了幾乎所有人對鄉鎮衛生院的看法。
作者|徐毓才
來源|看醫界(ID:vistamed)
點擊上方頭像關注“看醫界”,每天都有料!
最近,新華每日電訊一篇《"超級鄉鎮醫院"調查:何以"逆吸"城里患者和醫生》的文章直接顛覆了幾乎所有人對鄉鎮衛生院的看法,也顛覆了長期以來我國對醫療機構的分級與等級評審,試想,如果這樣的鄉鎮衛生院多起來了,大醫院還敢擴張嗎?還需要擴張嗎?老百姓看病會不會就不難不貴了?

上午九點半,社港醫院的候診大廳內就已經擠滿了人。(圖片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顛覆第一觀:鄉鎮衛生院就是看小病的醫院
一直以來,在人們的印象中,鄉鎮衛生院就是看小病的醫療機構,“大病進醫院,小病進社區”不是經常說的一句話嗎?也許正是這種“約定俗成”的對鄉鎮衛生院的定位,使得鄉鎮衛生院“不求上進”,于是在資源配置上也按照“衛生院”配置,就連國家政策體系中也是將鄉鎮衛生院定位為“農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樞紐,是公益性、綜合性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以維護當地居民健康為中心,綜合提供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等服務,并承擔縣級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委托的衛生管理職能。開展與其功能相適應的基本醫療衛生服務,使用適宜技術、適宜設備和基本藥物。”
鄉鎮衛生院被定位為“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要求為群眾提供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只可以“采用適宜藥物、適宜技術、適宜設備提供疾病預防、診斷、治療、護理和康復等服務”。
然而該調查告訴我們:鄉鎮衛生院完全可以做大做強,也可以為群眾提供安全、有效、經濟、適宜的滿意醫療服務。
實際上就近看得上病看得好病才是醫改強基層的核心,也是群眾所需要的服務,而要實現這一目標,也許首先要改變一個觀念,即鄉鎮衛生院也可以看大病。
顛覆第二觀:醫療機構的分級與等級評審
在我國,醫療服務體系一直沿用前蘇聯的評價模式,就是所有醫療機構按照功能分一級、二級、三級,二三級醫療機構又按照服務能力分甲乙兩等,于是就產生了二甲、三甲。
與之相伴隨的醫療資源配置、醫療收費標準、醫療服務準入,甚至藥品配置等均被要求按照等級配置。于是越到基層,醫療機構級別越低,資源配置標準越低,高級職稱編制就少,在醫療服務收費上,即使同樣職稱的人,如果在低級別的醫療機構,看同樣的病收費標準就低,即使能開展某些高水平的診療服務,由于身處基層,醫療機構級別不夠,也被限制實施。
更不可思議的是,在藥品配置方面,對基層也嚴格限制,不論是基藥政策還是醫保政策都一樣。這樣限制的結果是:有水平有能力的好醫生就不會起基層留在基層。
所以,如果真要基層強起來,應該逐步廢除這種人為制造的等級制,允許鄉鎮衛生院自主發展,造福群眾。
顛覆第三觀:如果廢除醫療服務體系等級制,放開對醫療機構不必要的管制,會出現一個什么樣的“基層”?
從湖南省瀏陽市這兩家超級鄉鎮衛生院的“野蠻生長”看,如果在政策上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特別是加速醫療機構去行政化,人員去編制化,放松對醫療機構的不當管制,逐步探索廢除無處不在的醫療服務體系等級制,建立技術隨人走,收費隨人走或允許自主定價,而不是按照醫療機構等級來,鄉鎮衛生院臨床用藥也真正實現與二三級醫院銜接,醫保加速推進支付制度改革,特別是DRG或DIP,給鄉鎮衛生院與大醫院同樣的病種支付同樣的費用,不再按照醫療機構等級給予不同的支付方法,不再將鄉鎮衛生院限定只能按照“公益一類事業單位”實行嚴格的績效管理,實行更加開放的,以“多勞多得優績優酬”為核心的績效分配政策,執行好“兩個允許”,也許就會像社港醫院和集里醫院一樣,不但醫院呈現勃勃生機,甚或能成為帶動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助力脫貧致富的骨干產業,或許會出現“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呈現欣欣向榮的局面,基層無意中就會強起來。
如果這樣的鄉鎮衛生院多起來了,大醫院還敢擴張嗎?還需要擴張嗎?老百姓看病會不會就不難不貴了?(本文為《看醫界》發布,轉載須經授權,并在文章開頭注明作者和來源。)
本文來源:看醫界 作者:小編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