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藥創新城市地圖|南京:起大早趕晚集
一個行業的發展壯大,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業,南京生物醫藥行業轉型成為“基因之城”,依然有待時間證明。 南京在哪里? 這樣的迷惘,當然不是地理空間,而是發展方向。 提到南京,可能首先想到的是,“六朝古都”,是金陵文化、秦淮八絕,可能會想到鹽...
擁有數字經濟第一城美譽的杭州,如何借力在生物醫藥賽道實現彎道超車?杭州謀劃已久且勢在必得!
截至6月11日,杭州在A股、港股及美股生物醫藥上市公司總共10家,市值約2700億元。包括貝達藥業、啟明醫療、泰格醫藥、迪安診斷等細分領域的頭部企業,也有歌禮制藥這樣的創新藥企。
全國31個都市圈的生物醫藥創新排名顯示(以2014年-2018年生物醫藥專利申請數量及價值為評價指標),第一梯隊是上海、廣州和北京,而成都、南京、深圳、青島和杭州則處于第二梯隊。其實,早在2000年杭州就提出過要實現“信息港”和“新藥港”兩翼齊飛,當年數據顯示,杭州在全國生物醫藥領域至少可以位列前五。如今“信息港”已經起飛,而生物醫藥卻一直在原地踏步。
過去十年,杭州在生物醫藥領域一直籍籍無名。但從2017年開始有了一些微妙的變化:那些逃離北上廣的年輕人第一/二選擇便是杭州,越來越多的華裔科學家回國選擇在杭州開始自己的事業。21世紀經濟研究院數據顯示,2019年杭州常住人口較上年增加55.4萬至1036萬人,人口增幅5.65%,超越深圳成為人口增量和增速最快的城市。
“我們杭州市的領導,在我創業的時候,埋頭苦干的時候,從來不來騷擾我;但當我需要他們的時候,他們就出現在我面前。”浙江健新原力制藥創始人余國良吐露心聲。
政府“有所為,有所不為”,這是大多數企業家看重的因素。在眾多回答中,政府服務環境都是靠前的因素,涉及較多的還有人才環境、投資環境、生活環境。
經濟學家考什克·巴蘇曾說過:“一個經濟體的成敗取決于多種變數,其中往往被忽視的是那些方便企業和營商的細節。”
國脈研究院的一組數據顯示,杭州市成為2020年長三角地區營商環境排名第一的政務機構,上海、南京位列其后。2019年杭州投資環境指數全國第三,僅次于北京、上海。
杭州成為“數字經濟第一城”后,便開始重拾18年前的生物醫藥夢。與其說是重啟,不如說是尋找下一個增長“黑馬”。當杭州各項指標都優于其他城市時,對標波士頓,絕非只是空話,而是一種底氣。“從全球視角看,生物醫藥產業涉及面廣,某些領域發展還不充分,潛力巨大,我們完全可能走在全球前列。”上述投促局負責人進一步表示。
在生物醫藥領域,杭州如何實現“彎道超車”?未來,杭州發展醫療產業有兩個關鍵詞和三個抓手。兩個關鍵詞是“IT+BT”(信息技術+生物技術),三個抓手是“新藥研發、醫療器械、健康醫療大數據”,依托大數據、人工智能的獨特產業優勢,助推生物醫藥產業升級,杭州謀劃已久且勢在必得。
杭州的生物醫藥是有了政策有了人,才開始覺醒起來的。
“也不是第一就選擇了杭州,我們看了成都、西安、南京好幾個地方,最后才確定的杭州。”杭州多禧生物創始人周曉邁誠然說道。
“杭州地方政府給了很優厚的條件,希望將我們留下來,給了我們一個1100平方米的實驗室,前3年免租金,并且鼓勵我們申請了一個創業項目,得到了浙江省領軍型創業創新團隊獎和1000萬的資金支持。”
這1000萬多禧生物花了好幾年!該公司是國內專注于做ADC新藥的研發商,于2013年正式創立,目前有7-8個靶點的ADC藥物在研。
像多禧生物這樣的不在少數,歸根結底在于政策。2000年,杭州提出建設“信息港”和“新藥港”。從2004年起,杭州市財政每年安排產業發展資金,不斷加大對生物醫藥產業的投入。2016年,杭州市將生物醫藥和高性能醫療器械產業列入重點發展方向之一,從戰略方向高度重視開始,層層遞進。2017年出臺了強化產業政策,引進高層次人才的激勵機制,還確定了“新藥研發、醫療器械、醫療數據”三大推進路徑。同年6月,杭州為構建“熱帶雨林式”的產業生態,新成立了一個政府部門——投資促進局,生物醫藥產業,一馬當先。
很快,頂層設計卓有成效,在投促局成立半年后,杭州生物醫藥項目落戶呈爆發式增長。2018年1-6月,杭州新設生物醫藥企業536戶,同比增長26.71%;代表企業實際投入力度的新增注冊資本39.69億元,同比大增66.73%。
初嘗甜滋味,杭州市繼續加碼,梳理確定了未來發展方向,并下發了文件層面的意見。2018年5月,杭州市出臺《關于促進杭州市生物醫藥產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明確提出要圍繞“一核三園多點”布局杭州高端生物醫藥產業基地,積極引進全球生物醫藥創新資源,通過政府引導、資源整合、重點突破、全面推進的方式,實現生物醫藥產業跨越式發展。
該意見在市級層面,明確支持產業鏈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新藥研發、創新器械。支持藥物非臨床安全性評價機構(GLP)、藥物(含醫療器械)臨床試驗機構(GCP)、有特殊專業要求的臨床研究醫院、生物醫藥產業中試平臺、數據中心等重要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給予每個平臺建設總投資的30%、最高不超過1000萬元的資助。上述機構為與其無投資關系的我市生物醫藥企業提供服務的,給予年度合同實際金額的5%、單個機構每年最高不超過500萬元的獎勵。
新藥研發方面,對新進入臨床Ⅱ期、Ⅲ期研究的項目,分別給予100萬元、200萬元的獎勵。獲得國家新藥注冊證書并在本市產業化的,一類新藥每個品種給予1000萬元的獎勵,二類和三類新藥每個品種給予500萬元的獎勵。通過美國FDA制劑認證并在本市產業化的,每個品種給予100萬元的獎勵。
具體到各區有程度不一的專項優惠政策。譬如杭州高新區2019年7月發布了《關于進一步促進招商引資的實施意見》,明確支持研發創新投入,其中有兩條明確提到創新藥。一是對于技術創新能力國際領先、產業化前景廣且投資額度大的項目,經事先認定并簽訂合作協議,可按其研發投入最高給予15%資助。生物醫藥的創新項目,經研究確認可給予重點支持,并在房租補貼及研發投入的支持比例、支持范圍等方面加大力度。二是經審核,自主研發一類新藥獲臨床批件的,可給予最高500萬元獎勵;獲新藥證書的,可再給予最高500萬元獎勵。
政策到位后,需要人才參與建設,而人才來源于外部引進和內部培養。
轟動一時的“搶人大戰”,杭州沒有缺席。先后出臺了“人才新政27條”、“人才若干意見22條”等人才政策,率先開展外國高端人才“一卡通”的服務試點。
杭州高新區財政從2014年開始每年撥出1.5億元預算用于人才激勵專項資金,直至2017年。2018年開始,不設上限,按照貢獻比例給予資助。針對高端人才還特別制定了“5050計劃”,入選者給予其創辦企業三年辦公場地租金補貼,并根據技術創新程度和產業化可行性評價給予最高1000萬的研發資助、500萬元創業發展資助以及500萬元銀行貸款額度的基準利率貼息。入選省、市創新創業領軍型團隊,分別給予企業1000萬元、500萬元資助。
此外,杭州還在海外為生物醫藥企業招兵買馬。據投促局資料,杭州在東京、巴黎等海外城市設立了8個人才引進基地,并在波士頓設立3000萬美金的海外生物醫藥基金,在硅谷建立杭州協同創新中心,并成立了300億元規模的產業基金,助力人才招引。
內部培養的一項關鍵指標來自高校、以及科研中心。根據教育部公布最新名單,杭州共建有高校47所,其中本科學校28所,專科學校19所。除原建的高校外,杭州市還引進了帝國理工先進技術研究院、奧克蘭大學(中國)創新研究院、中科院理化杭州分所、浙江大學(杭州)創新醫藥研究院等國內外知名生物醫藥科研院所,推動產學研合作。
“我在深圳創業十年,在杭州創業八年,兩個城市都有我付出心血創建的企業,對比來看,杭州最明顯的一個特色就是給予了我們企業創新性的服務。”啟明醫療創始人訾振軍說道。其中,人才是一項重要因素,他認為,杭州當前具有足夠競爭力的人才政策,以及鼓勵人才創新創業的市場環境,也為企業吸引國際優秀人才、推動企業創新發展提供了足夠的支撐。
據訾振軍介紹,疫情期間,啟明醫療吸引到了不少來自美國和以色列的頂尖醫療人才,有的甚至到了科學家的級別。“濱江數字經濟基礎非常好,還有堅實的人才基礎和相對低的宜居生活成本,2019年我們在美國和以色列的生產線全部都轉移到了濱江,我們有信心在濱江把公司逐步打造成一個千億級的醫療健康集團。”
顯然,這些政策在全國范圍內都具有虹吸效應。杭州也成為“熱力之城”,2019年杭州戶籍人口達到795.4萬人,落戶人數較上年大增21萬。
近年來,在政策和人才的推動下,杭州市已初步形成“一核三園多點”的生物醫藥產業布局,各有重點。“一核”指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三園”包括余杭區、杭州高新開發區(濱江)、杭州大江東產業集聚區,“多點”指湘湖智慧健康小鎮、富春山健康城、臨安天目醫藥港等一批生物醫藥產業特色基地。
其中,經開區定位于生物醫藥高端產品研發集聚區,全球前十大藥企已有輝瑞、默沙東、雅培等7家入駐。余杭區以高端醫療器械等為主要方向,大江東產業區定位于高端生物醫藥產業基地,濱江區主打智慧醫療。
2017年底濱江區調研數據顯示,區內大健康產業企業789家,其中藥物、醫療器械、診斷試劑、藥械流通公司共425家,診斷試劑企業31家,CRO企業14家。其中,生命健康產業上市公司及新三板掛牌企業共12家,其中上市公司5家,新三板公司6家,細分領域估值10億元以上公司9家。不乏泰格醫藥、創業慧康、啟明醫療、歌禮生物、丁香園等知名企業。泰格醫藥成為該區生物醫藥領域市值最大的公司,也是整個杭州市生物醫藥上市企業市值最大的公司,截至2020年6月11日,泰格醫藥市值達到629億元。其他上市公司,如啟明醫療市值216億元,歌禮生物市值30億元。
濱江區調研工作組此前分析認為,區內生物醫藥產業仍存在總體體量較小、領軍企業偏少、規模偏小、特色不夠明顯等問題與不足。其實,目前整個杭州的生物醫藥業態亦是如此,匯聚眾多小而美的公司,但是缺乏巨頭。對比該市的信息港產業,互聯網企業阿里巴巴市值6000億美元、智慧安防企業海康威視市值2700億元。
“魚塘很大,但都是小魚小蝦”,濱江區的發展現狀也是整個杭州市的縮影,只不過進度有快有慢。“開始得有點晚,但按照這條路子走就對了”,一位杭州投資人如是說道。“好的地方在于杭州是數字第一城,大數據賦能、人工智能賦能,杭州完全可以以此為突破口。”
的確如此,據投促局介紹,目前杭州對醫療數據共享和開放的程度是其他城市無法比擬的,杭州已經在逐步打通市內各大類型的醫院,將觸角伸及醫院與藥店等六千家醫療機構與產生醫療行為的場景。這些數據經過模型處理分析可以用來輔助新藥研發,醫療診斷等等。業內人士表示,臨床醫生在進行科研工作時,往往花費98%的時間在整理病例和查找病歷上,僅有2%的時間能夠產生有效的科研價值。
在這樣的背景下,醫療大數據對生物醫藥的推動無疑是杭州的“獨門利器”。另一利器是民間資本,杭州是國內民營經濟最發達的地區,2019產業投資年會杭州市副市長胡偉指出,當前的杭州“平均每8個人就有一個市場主體”。
由于醫療健康行業的投入周期特別長,尤其是新藥研發企業,所以融資渠道主要集中在一級市場。IT桔子數據顯示,醫療健康領域的投融資交易額從2012年的144億元,攀升至2019年的3476億元,增長超過23倍。
火石創造數據顯示,北京、上海、廣東仍為醫療健康產業的主要投資陣地,2018年完成融資的案例數量分別為164起、130起、94起,披露融資規模總計分別為145.9億元、263.1億元、70.5億元。而具體到市級層面,杭州市跑在了更前列的位置。一組調查數據顯示,2019年上半年度杭州醫療健康行業融資活躍度位列全國第三,占全國融資事件總數的10%,僅此于北京(占26%)、上海(占22%)。
投資事件數量多,且融資階段偏中后期多,但是金額卻并沒有上規模。公開數據顯示,2019年上半年杭州醫療健康融資事件發生26起,金額約35億元,環比增加119.5%,同比減少53.6%。這樣的數據原因主要有二,一方面,2018年整個行業投資達到一個高潮;另一方面,平均投資金額較低,而這杭州的生物醫藥生態也有關系,杭州估值在10億元以上的獨角獸并不多。
值得關注的是,雖然數量和金額較2017年及之前有大幅提升,但主要功勞卻并非來自省內的民間資本。從融資金額來源來看,2019年上半年的26起融資中,有50%來自省外機構投資,投資額度占融資總額的84%;27%為省內機構投資,投資額度僅占融資總額的7%;19%為省內與省外機構合投,投資額度占融資總額8%。
這樣的數據從側面反映,杭州本土投資機構的投資實力還有待提升,“杭州整個生物醫藥投資圈還是比較封閉,多數是LP,不懂生物醫藥,通過知名GP去投資。杭州的生物醫藥企業,特別是小一點的創新藥企,也偏保守,這一點不如蘇州。”上述杭州投資人如是感慨。
總體來看,杭州的創新要素一步步在搭建,路還有很遠,但杭州正在積極追趕,杭州給自己的目標也是“跨越”。
E藥經理人6月刊重磅預告
綜述:
城市特寫:
蘇州的“遠見”
廣州:粵地進擊
廣州醫藥港按下“快進鍵”
杭州:民營經濟最活躍
成都:創新龍門陣
南京:起大早趕晚集
重慶:背水一戰
天津:往何處去
接滬橋頭堡紹興
中國醫藥創新城市地圖|重慶:背水一戰
回顧重慶生物醫藥產業20年來的發展歷程就會發現,創新能力不足、專業人才稀缺、資本活躍度不高、聚集效應還不強等諸多問題無一不擊中重慶醫藥產業發展命脈。重慶究竟錯失了什么?又該如何追上? “重慶生物醫藥產業發展歷史悠久。早在20世紀90年代初,重慶生...
往期專題回顧:
強強聯合,提升診斷普及率和精準度,阿斯利康中國再助力肺癌診療新模式
近日,由中國抗癌協會肺癌專業委員會、福建省海峽腫瘤防治科技交流協會主辦,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院承辦,福建省抗癌協會協辦的“2020全國肺癌大會”于線上召開。其中,由全球領先生物制藥公司阿斯利康中國與廈門艾德生物、上海睿昂基因共同合作的肺癌診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