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監管總局官網發布消息稱,將開展堅決清理整治知名醫院被冒牌問題行動,逐一核查在名稱中使用“協和”“華山”“同濟”“華西”“湘雅”“齊魯”“同仁”等知名醫院字號的營利性醫療機構。 作者|陳可 來源|看醫界(ID:vistamed) 點擊上方頭像關注“看
市場監管總局官網發布消息稱,將開展堅決清理整治知名醫院被冒牌問題行動,逐一核查在名稱中使用“協和”“華山”“同濟”“華西”“湘雅”“齊魯”“同仁”等知名醫院字號的營利性醫療機構。
作者|陳可
來源|看醫界(ID:vistamed)
點擊上方頭像關注“看醫界”,每天都有料!
醫療機構“傍名牌”將再次迎來一波清理整治。
據《看醫界》了解,2月5日,市場監管總局官網發布消息稱,將開展堅決清理整治知名醫院被冒牌問題行動,逐一核查在名稱中使用“協和”“華山”“同濟”“華西”“湘雅”“齊魯”“同仁”等知名醫院字號的營利性醫療機構(含企業、個體工商戶,下同),嚴厲懲處擾亂醫療市場秩序違法行為。
市場監管總局表示,知名醫院憑其醫療實力贏得了社會信譽和群眾口碑,但有的醫療機構在沒有合法授權的情況下,擅自使用“協和”等知名醫院字號,欺詐、誤導人民群眾,在醫療活動中危害患者身體健康,嚴重侵害了正規醫院的合法權益和公眾形象,擾亂了正常醫療秩序。對此,社會反響強烈。
市場監管總局要求,全面清理含有知名醫院字號的市場主體。對未辦理醫療機構許可證或者證照不一致的營利性醫療機構,一律責令變更名稱;對營利性醫療機構以及醫院管理、醫療美容、藥品等相關行業企業,其名稱在使用中對公眾造成欺騙或者誤解、損害他人合法權益的,一律依法予以糾正。知名醫院之外的營利性醫療機構,無權利人直接授權的,一律不得在名稱中使用“協和”等知名醫院字號。
市場監管總局明確,此次清理整治重在查處違法行為。嚴厲打擊醫療領域不正當競爭行為和價格違法行為、嚴厲打擊發布虛假違法醫療廣告行為、嚴厲打擊醫療機構商標侵權違法行為。重點查處企業名稱違反《反不正當競爭法》有關規定,引人誤認是知名醫院的商品或者與知名醫院存在特定聯系;加大力度打擊醫療機構擅自使用“協和”等知名醫院名稱標識,或利用違規名稱發布虛假廣告、欺騙及誘導患者、夸大病情或者療效的行為;加大對知名醫院商標權利的保護力度。
市場監管總局要求,強化對營利性醫療機構的信用監管,依法依規將營利性醫療機構等市場主體相關行政處罰、抽查檢查結果等信息及時通過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向社會公示,加強信用懲戒。同時,加強與衛生健康等部門協調溝通,建立知名醫院品牌保護的長效機制。
嚴查!多家“協和”醫院已更名
實際上,早在半年前的2020年7月,國家衛健委曾聯合民政部辦公廳、市場監管總局辦公廳、國家中醫藥局辦公室共同發布了《關于進一步規范醫療機構名稱管理工作的通知》,當時就明確提出,衛生健康行政部門和市場監管部門要逐步建立完善知名醫院字詞庫和名稱禁限用字詞庫。對于申請登記含有協和、同仁、華山、湘雅、齊魯、華西等知名醫院相關字詞的,無相關授權的,一律不予登記。
《通知》要求,依法嚴厲打擊醫療機構利用名稱違規執業,對于醫療機構擅自使用知名醫院名稱標識的,利用違規名稱發布虛假廣告、欺騙或者誘導患者、夸大病情或者療效、價格欺詐的,要加大打擊力度,依法綜合運用經營異常名錄、嚴重違法失信企業名單、醫療機構不良執業行為記分等信用監管手段,增加其違法成本。
而據了解,寧夏回族自治區在2020年6月至11月開展了一項集中清理整治知名醫院等機構被冒牌問題,整治活動期間,共發放責令改正通知書36份,變更含有“協和”字樣的醫療機構名稱4戶,變更含有“同濟”字樣的醫療機構名稱1戶,對3家醫療機構藥品未明碼標價違法行為和2家醫療機構未經審批擅自發布醫療廣告違法行為進行了處罰。
同時,據《看醫界》了解,河南多家原名帶有“協和”的醫院,四川多家原名帶有“華西”的醫院,均已經于2020年下半年完成了更名。
“傍名牌”帶不來真正的醫院品牌
在業內人士看來,在本輪醫院名稱大整頓風暴中,或將有不少取名為“協和”、“同濟”的醫院損失慘重、教訓深刻。
據了解,不少此類醫院實際上是近幾年才成立的,一些則已經成立了十幾年,不管成立時間長短,一旦被迫更名,在品牌方面的損失可謂代價不小,一些患者甚至會以為醫院易主了。
為什么這么多醫院選擇“協和”、“同濟”、“梅奧”作為具有傍名牌嫌疑的名稱呢?
對此看醫界總編輯、上海交大社會醫療機構研究所副所長郭驚濤表示,一方面,長期以來雖然有相關規定,但實際上醫療機構的名稱注冊方面的管理并不健全,能夠出現這么多“協和”、“同濟”醫院就是證明;另一方面,在不少公立醫院競爭力優勢明顯的地區,民營醫療生存和發展的土壤相對貧瘠,不少民營醫療創業者因此希望通過“傍名牌”來招攬患者。
據了解,不少以“協和”、“同濟”命名的醫院實際上多出現在縣市級城市,在這些地區民營醫院既有著廣闊的市場,又是民營醫療信任危機的重災區。
值得關注的是,一批涉嫌命名不規范的醫院,在掌舵者的多年來合法、苦心經營下,再加上醫保紅利,近年來迎來了不錯的發展,一些醫院年營收已經高達數億元,并在當地建立了不錯的口碑,并吸引了一批優秀醫療人才加盟。因此,本輪被迫改名對于這些醫院來說影響并不是很大。
在一位業內人士看來,“傍名牌”式醫院命名,從根本上來說是醫療創業者正在早期創業時在品牌建設方面不自信的體現,“傍名牌”帶不來真正的醫院品牌,優質的醫療服務和患者口碑才是醫療品牌建設的基礎和核心。(本文為《看醫界》發布,轉載須經授權,并在文章開頭注明作者和來源。)
本文來源:看醫界 作者:小編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