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鳥生物(bluebird bio)的名字曾經風光無限,這家成立于1992年的生物科技公司一直是基因治療領域的寵兒。不過過去的一年里,藍鳥生物頻頻遭遇挫折。2020年5月,FDA拒絕了藍鳥生物與百時美施貴寶(BMS)聯合開發的CAR-T療法bb2121治療多發性骨髓瘤上市申請。2020年11月,FDA因質量控制原因將藍鳥生物基因療法LentiGlobin提
不過過去的一年里,藍鳥生物頻頻遭遇挫折。
北京時間2月17日,藍鳥突然在其官網宣布暫停LentiGlobin療法用于鐮狀細胞疾病( SCD)的1/2期和3期兩項臨床研究,原因為臨床試驗期間的非預期嚴重不良反應(SUSAR),一位5年多前曾接受該療法患者被診斷患上了急性髓細胞白血病(AML)。
藍鳥在公告中稱,公司正在調查兩起嚴重不良反應與LentiGlobin療法之間是否存在關聯,并決定期間停止其唯一上市的基因治療藥物Zynteglo的銷售。2019年6月,Zynteglo(即LentiGlobin)在歐盟獲得有條件上市批準。
01 藍鳥生物:風光與挫敗
2013年,宣布與生物技術巨頭新基(Celgene)展開合作,在腫瘤學中發現、開發和商業化新的的基因療法。
2013年6月,登陸納斯達克。
2014年,以價值1.56億美元的現金和股票收購基因編輯技術公司Pregenen,藍鳥稱該筆收購是其開發基因療法和癌癥免疫療法產品戰略的一部分,并且“追求新的基因編輯目標” 。
2016年,宣布與Lonza Houston達成戰略協議,為其商業化生產提供條件;與Medigene AG達成戰略研發合作和許可協議;與生物制藥公司Apceth建立了在歐洲商業生產的合作關系。
2017年,宣布與TC Biopharma合作研發用于癌癥免疫療法的Gamma Delta CAR T細胞候選產品。
2018年,宣布與新基共同研發推進CAR-T療法,在當時有望成為全球首款上市的BCMA靶點CAR-T產品;Regeneron合作發現、開發和商業化新的癌癥細胞療法;與Gritstone合作研究、開發和商業化使用細胞療法治療癌癥的產品。
在一連串的合作后,2019年藍鳥迎來了商業進程中的高點。其第一個產品ZYNTEGLO獲得了歐盟有條件的上市許可,成為首個遺傳性血液病的基因治療產品。177萬美元(約1145萬人民幣)的售價頂著“全世界第二昂貴的藥品”的名號也讓ZYNTEGLO備受關注。
藍鳥生物股價最高時翻了9倍。同時還被認為是大型制藥企業極具吸引力的收購目標。2018、2019連續兩年藍鳥與Alexion一起位列美國醫藥媒體FiercePharma最有可能被收購的十大并購標的。2020年12月Alexion被阿斯利康以390億美元的價格收購。
誰也沒想到的是,2020年藍鳥生物的挫折接踵而至。
2020年5月,FDA拒絕藍鳥和BMS的CAR-T療法用于難治性多發性骨髓瘤患者的BLA。該療法即此前藍鳥與新基達成合作共同開發的BCMA靶點CAR-T產品,BMS收購新基后合作方也變更為BMS。FDA在回復中稱該產品上市需要更多數據支持,卻并沒有提出相關增補要求而是直接拒絕了申請。藍鳥和BMS不得不推遲原定的商業化計劃,重新遞交BLA,這也意味著兩家公司很可能丟掉此前被寄予厚望的全球首個BCMA CAR-T療法這一先機。
2020年11月,令藍鳥失望的消息再次傳來。由于未能與FDA就補充數據的需求達成協議,藍鳥生物LentiGlobin療法用于鐮狀細胞的申請被迫推遲一整年。此前LentiGlobin在歐洲的上市剛剛因為制造問題被迫推遲了幾個月。
2021年初藍鳥CEO Nick Leschly對媒體透露,藍鳥計劃將其癌癥藥物業務拆分為一家完全獨立且獨立的上市公司,盡管他表示此舉視為了使管理層有能力更好地專注于其核心罕見病業務,“思考未來五到十年的最佳方法是什么”。但外界認為一分為二的決策意味著藍鳥承認了過去的失敗。
此次暫停臨床試讓藍鳥的處境雪上加霜。由于歐盟對Zynteglo是“有條件”批準,要求其在上市后繼續提供數據來支持該藥物上市,這也是藍鳥不得不終止銷售的原因之一。
02 基因療法:再現波折
藍鳥生物的挫折也為基因治療蒙上了陰影。
回顧基因療法的歷史,波折起伏從來不曾少過。
不過科學未死,雖然被各個商業公司拋棄,基因療法在以大學校園為主的實驗室研究中繼續存活了下來。研究方向也被放在了尋找更加安全的病毒載體上。
2017年成為基因療法重新崛起的一年。在不到半年的時間里FDA先后通過三款基因療法。8月諾華的突破性CAR-T療法Kymriah獲得FDA批準,10月Kite Pharma(吉利德)的CAR-T療法Yescarta獲批,12月Spark Therapeutics開發的AAV基因療法Luxturna也獲FDA批準上市。
2018年美國FDA局長Scott Gottlieb發表聲明,稱FDA將繼續全力推進基因療法的開發,并發布了6大新指南。
基因治療價格也水漲船高。最先上市的諾華Kymriah售價高達47.5萬美元,吉利德的Yescarta售價相比稍低,為37.3萬美元。Spark的Luxturna售價每年85萬美元,而到了2019年諾華上市的脊髓性肌萎縮癥(SMA)基因療法Zolgensma售價已經高達210萬美元,成為全球最貴的一款藥物。
但與1990年代相似,就在外界一片看好基因療法將走向輝煌之時,挫敗再次來襲。原因依舊是安全。
8月,FDA拒絕了BioMarin的A型血友病基因療法valrox的BLA。
此外還有折翼的藍鳥生物。
基因療法無疑迎來了新的一波低潮,不過就此斷言其會跌落谷底似乎也為時尚早。
FDA對基因療法表現出遠超20年前恐慌的開放態度。有FDA官員表示,基因療法目前出現的延誤和擱置并未引起FDA政策上的任何改變,更多是反映在嚴格審批造成的工作量的增加上。FDA前副首席顧問Patricia Zettler對此表示同意,“這是基因療法路途上遇到的顛簸。”
各個制藥企業的態度也同樣的“樂觀”。BioMarin在申請被駁回后仍表示希望獲得批準;安斯泰來也在后來宣布FDA解除了對其基因療法的臨床擱置;UniQure則認為并不能確定癌癥病例與基因治療的相關性。
對此,投行Piper Sandler則認為2021年對于基因療法或許是關鍵一年:過去一年的挫折是否真的預警信號?FDA下一步將如何提高標準?基因編輯庫是否會過熱?制藥公司能否開發出新一波的基因載體?大型制藥公司是否愿意繼續重注?這些問題將影響基因療法的未來。
科學的本質是探索 ,但商業卻經不起探索帶來的風險。基因療法的未來到底如何時間將給出答案。
本文來源:E藥經理人 作者:蘇唐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