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鈴? ?編?| 錦瑟? 一方制藥曾向醫院院長行賄近200萬元 一項試行了27年的政策,即將轉正。 2月10日,國家藥監局、國家中醫藥局、國家衛健委和國家醫保局聯合發布了《關于結束中藥配方顆粒試點工作的公告》,宣布從1993年延續至今的中藥配方顆粒試點工作,
一方制藥曾向醫院院長行賄近200萬元
一項試行了27年的政策,即將轉正。
2月10日,國家藥監局、國家中醫藥局、國家衛健委和國家醫保局聯合發布了《關于結束中藥配方顆粒試點工作的公告》,宣布從1993年延續至今的中藥配方顆粒試點工作,將在今年11月1日,面臨終止。

公告明確:中藥配方顆粒“實施備案管理,不實施批準文號管理”,生產企業只要向所在地省級藥監部門備案即可。
也就是說,今后所有中藥企業都可以生產中藥配方顆粒,不用申請批準文號,只需備案。而且,國家藥監局對中藥配方顆粒在配送、報銷等環節的規定都與中藥飲片相同,納入地方醫保報銷范圍的中藥配方顆粒參照醫保乙類管理。
2月18日,國家藥監局又披露:160個常用配方顆粒的國家標準已經完成審評,擬于近期頒布,涉及約三分之一的常用中藥材。按照最新的國家標準生產的配方顆粒,幾乎就和中藥飲片一樣,可以作為“中藥”的組方成分。
中藥配方顆粒,指的是由單味中藥飲片經過提取濃縮制成,供中醫臨床配方用的顆粒。簡單地說,就是將中藥飲片制成易沖服的顆粒劑,抓藥的時候中醫只要配不同劑量的顆粒就行了,省去了煎煮的麻煩。但是配方顆粒也有著明顯的缺點,導致中醫界對其態度不一。
二十多年來,這一品種一直是“試點”狀態,沒有推行開。與傳統飲片相比,醫院里使用量也并不大。
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18年全國中藥飲片銷售額為2104.9億元,但同期配方顆粒的銷售額,以6家試點企業的業績計算,僅在百億元上下。
如今試點結束,中藥市場上會不會攪動起風云?
走走停停
瞻前顧后的試點探索
20世紀70年代,日本、韓國等陸續開發使用中藥配方顆粒。1993年,我國也開始了配方顆粒的研究。
最早開始做配方顆粒的是天江藥業。這家企業成立于1992年,1996年時,天江與廣東一方藥業一道,成為最初的兩家試點單位。2008年,廣東一方成為天江藥業的全資子公司。
初見成效后,國家藥監局在2001年正式命名了“中藥配方顆粒”這一品種。很快,三九藥業、四川綠色藥業、康仁堂獲得中藥配方顆粒生產批件。2004年,培力藥業的中藥配方顆粒生產也獲批,成為六家中唯一一家外資企業,也是最后一家獲批的企業。

此后,國家藥監局再也沒有放開過中藥配方顆粒的生產資格,上述六家企業一直以“試點生產”的名義進行配方顆粒的生產。
“在患者中確實存在一定的需求”、“產業已發展到一定的市場規模”,這是國家藥監局對結束中藥配方顆粒試點工作的政策解讀。
中藥配方顆粒組方、服用都較為簡單,價格也較普通飲片要高,因此6家企業獲得了較高的“壟斷收益”。2015年,香港上市公司“中國中藥”斥資84億元,收購了天江藥業。
中國中藥公告顯示,2020年上半年,中藥配方顆粒銷售額達到45.7億元,毛利率68.7%;而收購了康仁堂的上市公司紅日藥業2020年上半年中藥配方顆粒毛利率更是高達76.6%,遠高于中藥飲片行業約20%的毛利水平。
這樣的高利潤自然吸引了大量中藥企業的關注。然而,2006年12月國家藥監局就下過通知,明確規定“未經批準不得生產中藥配方顆粒,未經試點企業確認及省局備案的醫療機構不得使用中藥配方顆粒,藥品經營企業不允許銷售中藥配方顆粒”。
各省市一直蠢蠢欲動。2012年安徽、吉林等省份悄悄放開了中藥配方顆粒的試點生產企業資質,安徽濟人藥業、吉林敖東旗下的力源藥業等都拿到了生產批文。
不過,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在2013年7月發文,嚴格禁止配方顆粒試點擴大化,實際上叫停了各省自行批準中藥配方顆粒生產的做法。

2015年12月,國家藥監局發布《中藥配方顆粒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擬將對中藥配方顆粒的限制放開。2016年2月21日,國務院將中藥配方顆粒納入《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各省開始擴大試點。
借著這一輪“征求意見”,廣東、山東、青海、貴州、四川、廣西、云南等十幾個省份陸續出臺本省的中藥配方顆粒試點政策。配方顆粒生產牌照實質上放開,但產品僅限于所在省內銷售使用。
2020年,疫情期間,長期處于試點狀態的中藥配方顆粒產業迎來機遇,更多省份開始下發中藥配方顆粒試點牌照,讓這一產業的持牌者迅速擴容。到2020年11月,據新華社不完全統計,全國共有超60家藥企獲得中藥配方顆粒的生產資格。僅A股上市公司中,就有30多家藥企已布局或即將布局中藥配方顆粒。
雞肋還是藍海?
中藥配方顆粒面臨推廣難題
雖然中藥配方顆粒越來越多,但是產品的質量和工藝水平,卻是千差萬別。
“6家企業、6套工藝、6個標準,企業標準不統一,質量參差不齊,療效無法保障。”這是在2014年,時任全國人大代表、神威藥業董事長李振江在兩會期間發出的呼吁。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中藥配方顆粒效果尚待驗證,行業標準也不夠統一,有“雞肋”之嫌。
中醫界有一種觀點:藥材共同煎煮過程中,不同成分會相互作用,形成中藥的特殊藥效。而配方顆粒只是“單煎”,組方后是否能達到“共煎”的效果,存在疑問。
另外,中藥飲片制成顆粒后,難以分辨其原始形態,難以保證原料品質。云南楚雄醫專副教授潘立文就曾提出,中藥配方顆粒存在單品種質量標準不全面、制備工藝和加工炮制標準不統一、市場價格混亂等問題。
在生產資格放開后,國家藥監局將立刻推出中藥配方顆粒國家標準,一定程度上能夠解決一部分業界疑慮。不過對于產品功效等問題,依然無解。
這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中藥配方顆粒的推廣應用。另一方面,藥監局還作出了明確規定:不得在醫療機構以外銷售。在這一規定下,新玩家雖已獲得入場券,但要真正入場沒那么容易。

過去19年,中藥配方顆粒享盡獨家的便利,攫取高利潤的同時,也有通過不正當方式進行推廣的行為。由于醫院自主選擇是否采用中藥配方顆粒,擁有很大的自主決策權,其中也滋生腐敗。
裁判文書網顯示,2007年至2014年,項城市中醫院院長李軍民利用職務便利,為廣東一方制藥提供銷售、貨款支付等方面的便利,先后收受回扣共計189.2萬元。最后李軍民被判處有期徒刑十一年,處罰金80萬元。
今后的市場新進者面臨,將靠什么方式來進行推廣?目前來看還沒有答案。
雖然中藥配方顆粒目前價格比普通飲片要高出很多,但可以預判的是,隨著正規持牌參與者的增加,超額利潤將被迅速抹平。在權衡這個品種的利弊之間,市場將會做出正確的判斷。中藥配方顆粒會不會像很多機構說的那樣,成為下一片藍海?還真不好說。
本文來源:健識局 作者:張鈴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