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往年穩如磐石的前十強相比,2019年十強迎來三家新入,三家跌出。入榜門檻提升顯示出企業業績的整體增長,而研發投入占比增多、新藥獲批數量史無前例,百強企業分拆上市,這些或許昭示著中國醫藥行業正在進行著大變革? 醫藥行業一直飽含著機遇與創新,日新
與往年穩如磐石的前十強相比,2019年十強迎來三家新入,三家跌出。入榜門檻提升顯示出企業業績的整體增長,而研發投入占比增多、新藥獲批數量史無前例,百強企業分拆上市,這些或許昭示著中國醫藥行業正在進行著大變革?
醫藥行業一直飽含著機遇與創新,日新月異,年復一年。
2020年8月30日,一年一度的“全國醫藥工業信息年會”正式開幕,行業內期待已久的2019年度中國醫藥工業百強榜在會上發布。
2019年度的榜單與往年相比變化斐然,榜單不僅展示出了中國醫藥行業的領跑企業,其背后更昭示著中國醫藥行業發展的大趨勢——創新。
整體來看,百強企業們營收持續增長,2019年百強企業主營業務營收共計9296.4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0.7%,而2019年中國規模以上醫藥工業企業主營業務總體收入為26147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8%,比較來看,百強企業占據中國醫藥工業企業營收總體的35.6%,增速超過總體增速2.7%。可以看出百強企業們的實力領跑。
具體來看,揚子江、廣州醫藥以及國藥集團依舊穩坐前三甲,華潤醫藥與修正藥業分居第四、第五,前五名與2018年幾乎沒有區別。
與穩如磐石的前五相比,第六到第十則顯示出明顯差別:恒瑞由2016年的第十七名、2017年和2018年的第十四名,終于在2019年首度進入十強榜單。盡管位列第十,也足以昭示2019年醫藥行業的變化。
不只恒瑞一家,2019年度十強榜單發生的變化還有齊魯制藥、輝瑞以及濟民可信跌出十強,拜耳、遠大集團進入十強。而且從2016年到2018年的榜單來看,齊魯、濟民可信是首度跌出十強,遠大集團和恒瑞則是幾年來首入十強。這三家企業的2019年營收數據顯示,拜耳中國市場同比增長25%(具體數額尚未公布)、華東醫藥(遠大集團控股)2019年營收354.46億元人民幣、恒瑞醫藥2019年營收232.89億元人民幣。
不僅前十強,百強榜單的整體變化也在說明中國醫藥產業的整體趨勢——增長、創新與資本助力。
眾所周知,“中國醫藥工業百強企業”評選指標為2019年度醫藥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主營業務收入的年增長是一個企業保持業績增長的主要動力。據中國醫藥工業信息中心數據,本年度百強上榜門檻進一步提升至28.6億元,增速為9.5%,增速較上一年度增長7.5個百分點。從這一數據來看,百強們的主營業務保持了其拉動業績增長的實力。

除了總體入門門檻的提升,主營業務營收百億人民幣的集群也在擴容。如果將主營業務破百億看成是一個俱樂部,首先,“百億俱樂部”的“會員”總數在提升,由2018年的22家企業增至了27家企業;再者,各層級也有所提升,400億層級由2018年的2家增至了3家,300億層級由7家增至了11家,100億層級由11家增至了13家。再具體來看,其中最突出的莫過于國藥集團突破400億元大關,成為第三家主營業務營收破400億的的百強企業;“老會員們”遠大集團、恒瑞醫藥以及石藥控股首次突破200億元人民幣;阿斯利康、魯南制藥、東陽光、賽諾菲以及華北制藥則是“百億俱樂部”的新晉成員。
入榜門檻的提升以及百億企業的擴容顯示出了中國醫藥產業整體體量在提升,研發創新投入的增長則能顯示出醫藥企業們對實力的追求。
中國醫藥工業信息中心統計,2015年~2019年,百強企業的平均研發費用持續增長,分別為2.57億元、3.17億元、4.16億元、4.55億元以及5.45億元。與此對應,平均研發投入強度也整體呈上升趨勢,分別為4.2%、4.7%、5.5%、5.4%以及5.9%。

從具體投入強度來看,投入強度超過15%研發投入強度的企業,從2018年的3家增長到了5家;超過5%(包括≥15%和≥10%)企業,從2018年33家增長到了45家。再觀2015年以來的數據,總體也呈現上升趨勢。

圖表來源:醫藥地理
一類創新藥獲批也在顯示企業們的研發實力。據中國醫藥工業信息中心數據,2015年~2019年國內共計獲批9款一類新藥,值得注意的是,其中2019年獲批了5款,包括輝瑞在全球多國家和地區同步遞交申請的達克替尼,這反映出新藥審評政策與企業重視研發的雙重加持。
可見,企業們在主營業務增長的同時,也對研發創新保持追求。
中國醫藥工業信息中心將百強企業們按照外資、中資未上市以及中資已上市分為三類,統計結果顯示中資已上市企業數量達到65家,其中A股上市48家,H股上市11家,A+H股上市6家。對于企業研發投入、轉型升級而言,資本無疑是巨大的助力,而A股更是最了解國內企業的市場,因而百強企業更多選擇A股上市,而H股則是接軌國際的更好選擇。
近年來,A股和港股也在持續發力,為企業提供更優質的發展環境。2018年港股新政吸引了近40家國內企業奔赴上市,三年來總市值超過了1.2萬億元人民幣,這其中就包括了百強企業豪森制藥(股票名稱:翰森制藥)和同仁堂國藥。而自2019年中開市以來熱度居高不下的科創板,更是吸引大批國內企業奔赴,據E藥經理人此前統計,截至目前,已有35家醫藥企業科創板上市,總市值近1萬億元人民幣,企業數量上僅占科創板全部企業的21%,市值卻占比超過25%。
當然,科創板也是百強企業們關注的“田野”,科創板吸引了一批百強企業旗下公司上市或者分拆子公司上市。包括三生國健、復旦張江、樂普診斷、百克生物以及天士力生物等。
盡管2019年中國醫藥工業百強榜單顯示出了強者恒強、持續創新以及資本助力中的中國醫藥產業,但一個產業始終離不開風險與機遇,資本市場新規、3.75天一家企業IPO、研發人才回國是機遇,但熱潮總會消退,熱門靶點企業們蜂擁而上也不再稀缺。相較于國外醫藥產業的數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積淀,國內的醫藥產業依舊年輕,依舊需要穩固、扎實的積淀。業內投資人認為,基礎設施、生產能力以及研發人才只是“硬件條件”,而企業們還需要形成“創新文化”這樣的“軟件條件”。

本文來源:E藥經理人 作者:任曉桐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