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評審已完成!今日(11月11日),國家醫保局公布了醫保目錄調整的最新進展。 根據國家醫保局消息,該局組織專家對2020年國家醫保藥品目錄調整通過形式審查的申報藥品進行了多輪評審。目前,專家評審階段的工作已經結束,各申報企業可登陸“2020年國家醫保
專家評審已完成!今日(11月11日),國家醫保局公布了醫保目錄調整的最新進展。
根據國家醫保局消息,該局組織專家對2020年國家醫保藥品目錄調整通過形式審查的申報藥品進行了多輪評審。目前,專家評審階段的工作已經結束,各申報企業可登陸“2020年國家醫保藥品目錄調整申報系統”查詢評審結果。下一步,該局將按照工作程序組織開展談判等相關工作。
此前,9月18日,國家醫保局根據各企業申報,向社會公示了通過形式審查的申報藥品名單,隨后對這些藥品進行了復核和結果修正,于10月中旬正式形成了2020年國家醫保藥品目錄調整形式審查結果。
根據2020年國家醫保藥品目錄調整工作方案,今年的醫保目錄調整要經過五步走,目前的專家評審階段即第三步,原計劃于9—10月完成,現在的進度稍晚于預期,而下一步就是社會所期待的談判和競價階段,原計劃于10—11月完成。
E藥經理人向接近國家醫保局的人士詢問最新進展,對方表示醫保談判或將于11月中下旬進行。進博會期間,各相關企業也表示目前已整裝待發,等待國家醫保局的通知。根據工作方案,2020年醫保目錄調整后的名單將于11—12月公布。
而目前經過專家評審后,最終將形成新增調入、直接調出、可以調出、調整限定支付范圍等4方面藥品的建議名單。最終什么樣的藥品能夠調入?什么樣的藥品終將調出?下文將做出分析。
根據9月18日國家醫保局公布的通過形式審查的申報名單,共有708個產品列入,其中中成藥產品有78個、西藥630個。
一類是療效“新”的藥,
即:與新冠肺炎相關的呼吸系統疾病治療用藥(西藥11個、中成藥1個);納入臨床急需境外新藥名單、鼓勵仿制藥品目錄或鼓勵研發申報兒童藥品清單,且于2020年8月17日前批準上市的藥品(西藥28個);2015年1月1日至2020年8月17日期間批準上市的新通用名藥品(西藥154個、中成藥17個);2015年1月1日至2020年8月17日期間,根據臨床試驗結果向國家藥監部門補充申請并獲得批準,適應癥、功能主治等發生重大變化的藥品(西藥9個、中成藥1個)。該類藥品合計221個。
一類是價格“新”的藥,
即:納入國家基藥目錄的藥品(西藥8個、中成藥3個);第二批國家組織藥品集中采購中選藥品(西藥3個)。該類藥品合計14個。
一類是省級醫保目錄的“老”藥,
即:2019年12月31日前,進入5個及以上省級醫保目錄的藥品。其中,主要活性成分被列入國家重點監控用藥目錄的除外(西藥338個、中成藥155個)。該類藥品合計493個。
但研究每一個產品本身是極其復雜的,判斷每一個產品是否進入醫保目錄、帶來何種影響、能否量化表示,則更加困難。按照上述分類,假如把療效“新”的藥、價格“新”的藥比作兩位候選人的話,后者的得票數被絕對碾軋,這正說明:在三醫聯動的醫藥改革中,市場力非常蓬勃,藥品集采機制還有待鞏固發揮作用。省級醫保目錄的“老”藥是坐在前面的哪一類?目前看,還是不分明的。這些背景加在一起,給目錄調整的測算、談判、競價帶來不確定。
基于這些,我們探討開辟一個廣闊視角來考量醫保目錄調整,從術、器出發,梳理道、法。
醫保目錄中的僵尸藥,是指銷售不動、使用不通的藥品。
它們是怎么形成今天這種局面的?原因很復雜。舉一個例子,今年熱門將進入醫保目錄的“與新冠肺炎相關的呼吸系統疾病治療用藥”,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階段性勝利、乃至徹底勝利以后,是不是就應該使用不通了呢?這是導致僵尸藥的客觀原因之一。任何藥品在臨床使用都有品質、經濟等因素決定的壽命周期。回歸到醫療、醫保本質,更會自然出現這種情形。無論是由藥品自身還是外部環境影響,要對“過氣”狀態進行管理,似乎總是事倍功半。說清楚一點,就是沒有意義。
醫保目錄中的僵尸藥,有什么明顯的危害呢?至少在當期、當下,因為處于僵尸的銷售、使用狀態,更談不上花費、耗費人民群眾的“救命錢”。
同時,有必要澄清的一點是:僵尸藥不見得品質、經濟方面不好,其狀態受外部環境影響相當大,其中既有合理,也有不合理。僵尸藥的個數在醫保目錄中有多少、占比多少,不是最重要、緊迫的問題,它們又不礙事。僵尸藥在醫保目錄的存在、表現值得區分研究。打一個比方:僵尸藥的存在使醫保目錄內的品種很多,積累了很大的勢能,但我們更加關注醫保目錄內所有藥品發揮動能的合理合規性。
全面推進藥品集中招標采購,即便按照每半年一次,距離全部覆蓋醫保目錄所有藥品,無論從技術標準、市場生態來講幾乎是不可等待的事。醫保目錄中的活躍藥,尤指那些游離于帶量采購之外、可能繼續帶金銷售的藥品。這些藥品及其不法行為的影響,使一些追求進入醫保目錄的產品及其行為、目的并沒有那么純粹,也使醫保目錄相關的機制運行降低了效率。
存量改革最難,既傷筋動骨,又要維系穩定。僅靠藥品帶量采購機制還不能全覆蓋,通過目錄調整引入新鮮血液是另一條途徑。關鍵在于增補藥品能帶來高水平的治療效益、價格競爭,風險在于增補藥品即便有臨床患者剛需,也可能在醫保目錄內銷售不動、使用不通。
所以,主要矛盾在于:增補藥品與醫保目錄中的活躍藥之間的價格競爭環境,需要政策專門關注。
在醫保目錄增補藥品的環節,對相近適應癥的不同類別、品種的治療用藥,應參考醫保目錄中的僵尸藥、活躍藥及申請增補藥品的治療效益比較,除此以外,還應適度參考醫保用藥市場以外、國家談判成效的價格水平。醫保目錄動態調整同時干系著目錄外、目錄內藥品的戰略購買效率,要實現管用高效,就必須用好醫保目錄比任何產品站位更高、考慮更遠的優勢。
醫保目錄增補,最怕“來路不明”的一些申請者。它是近期被藥監審評上市的、它還是獨家品種、它就是光腳者。它要是化學仿制藥還好,它可能是創新藥、改良藥、擴適應癥的藥,又不能不支持創新。這些藥品療效還沒有在真實世界很好地驗證,就馬不停蹄地奔著醫保用藥市場來敲門了。用一個形象的比喻,醫保目錄調整是守門員的話,它的前方缺少后衛線。
在我們看,可以增加這幾道保衛線:一是基藥目錄。醫保目錄與基藥目錄早該分工互動、適當銜接了。基藥目錄圍繞疾病用藥,是常用、該用藥品的發現器;醫保目錄就可以圍繞經濟用藥,做好用、快用藥品的接收器。當然,兩大目錄依然各自獨立,且一個產品從彼過渡到此,必要遵循前面所提的效益比較、效率競爭。兩大目錄之間也可以相互舉報、監控聯動。
二是掛網報價。在“來路不明”的申請者范疇里,不乏有很多獨家品種,它們集創新與質疑于一身,讓人又愛又恨。獨家品種就必須由一個產品、一家企業挑起大梁,證明自己。比如:在進入醫保目錄前,合理下調掛網報價;在進入醫保目錄后,動態調整掛網報價。三是一盤賬目。不能總指望市場主體改革一二三四,醫保目錄自身也要對轄區內的藥品開支做盤算。
以上這些工作,沒有一項輕松,都切實關乎市場、醫保、醫療、患者多方的利益調整。帶量采購機制成功就在于較真碰硬,從行動中找到激動,從古法中推演新法。目錄調整、支付標準調整、支付方式調整等待,都遵循一個態度:效率不高,則調整不休,從動態找準常態。
而對于產業界來說,目前中國醫藥產業處于轉型期,藥物創新與支付體系改革如何協同發展?
帶著這些問題,11月27日,在杭州舉行的2020’中國醫藥企業家科學家投資家大會上,我們將邀請各方代表共同探討!










本文來源:E藥經理人 作者:碼萬祺、巴根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