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瑞——閃耀的民族原研之光
恒瑞亮了! ? 6月22日,浦江之濱,上海最引人注目的地標之一——陸家嘴花旗大廈的LED大屏幕為恒瑞點亮!“恒瑞醫藥,原研之光”八個大字持續滾動播放,數以百萬計來自全球各地的人們一同見證恒瑞醫藥的閃耀。 ? ? 近期,恒瑞醫藥傲人戰績與其光耀魔都遙相呼應...
13家醫藥類上市公司,近2000億的醫藥總市值。在中國醫藥市值版圖中,廣州正以更加積極的姿態逼近一線城市。
廣州的快速增長,與其本身的先天優勢有關,也與地方政府密集的政策和資金投入有關。
值得關注的一點是,粵港澳大灣區內的深圳、香港、廣州這三座城市都進入了今年市值版圖的前九位,占據了一席之地,加之珠海、中山、佛山等地的生物醫藥產業規模,粵港澳大灣區再次強化了其中國生物醫藥產業重要一極的地位。
但與環渤海地區、長三角地區相比,粵港澳大灣區一個顯著的特征是醫療器械類企業較多,而廣州則是其中制藥企業相對較多的一個城市,但仍以中藥、化學藥為主。此外,廣州也較缺乏龍頭型企業。截至2018年,大灣區九市生物醫藥企業總量為12236家,主要集中在以廣州、深圳為首的核心城市,兩市生物醫藥企業數量約占企業總數的80%。其中,廣州生物醫藥企業數量約占企業總數的50%,深圳約占30%,可見廣州企業的整體規模偏小。

2006年中山大學“廣州市生物醫藥產業競爭力研究”課題組在發布的課題報告中表示,廣州市是廣東省的主要醫藥生產基地之一,其中,中藥及天然藥物產值一直在國內處于領先地位,且以經營傳統西藥、中藥及天然藥物產品的國企為主。
這一報告發布之時,廣州僅有兩家生物醫藥上市公司,其中一家便是如今依然是本地龍頭的白云山。當時,白云山的主要業務就是中成藥的制造與銷售以及醫藥流通。1997年就實現在香港上市,但二十余年后廣州仍未有同量級的上市企業出現。。
但上述報告同時也指出,新興的生物醫藥企業在近幾年迅速發展,一批創業型的生物醫藥公司組建形成企業群體,并有個別企業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
而當時已經實現上市的另一家企業就是達安基因,也算是國內基因概念的元老股。達安基因在上市前后一直是我國熒光定量PCR診斷技術領域的龍頭企業,市場占有率高。在2003年達安基因成功研發首個獲得國家文號的通過漱口液檢測非典病毒的試劑盒,為全國免費提供14萬份試劑使用。
但在國內基因概念火熱的近幾年,達安基因似乎略有掉隊,2019年底市值不足百億,而同樣來自大灣區的華大基因市值則是其兩倍多。
值得注意的是,達安基因原是一家校辦企業,后來由中山醫科大學、廣州生物工程中心、同創偉業等作為發起人,將其變更為股份有限公司,后來中山大學與中山醫科大學合并,中山大學成為當時第一大股東。
作為國內較早進入IVD領域、扛起“基因”大旗的達安基因,其背后的科研能力是不可忽視的,而這也是廣州能夠較早發展創新型生物醫藥企業的原因之一。
2018年的數據顯示,廣州擁有61家三甲醫院。同時,廣州還集聚了豐富的高等院校資源,擁有綜合型院校及醫學類高端院校26所,其中醫學類高等院校4所,中山大學、廣州醫科大學、南方醫科大學在醫學教育、科研事業方面也名列全國前茅,對于北京、上海、武漢等少數幾個城市以外的大部分中國城市而言,廣州在醫療資源、科研能力方面具有天然的優勢。
非常有意思的一點是,廣州在全國率先實行了對GCP機構完成臨床試驗項目獎勵。廣州可謂拿出“真金白銀”彰顯信心和決心。例如對生物醫藥企業,臨床研發階段,I、II、III期都委托廣州地區臨床試驗機構開展,最高累計可獲得2700萬元獎勵;產業化階段,最高可獲得1億元補助;再加上技改、一致性評價等其他補助,同一企業不同階段的項目累計可獲得近1.5億元支持。對于極其昂貴的臨床試驗,廣州利用政策盤活資源,吸引企業,完善CRO等產業鏈上較為缺乏的環節。
2016年廣州生物醫藥的產值為1145億元。根據廣州市的規劃,2021年產業規模實現5000億元,占GDP比重超4%,到2025年產業規模將達萬億。
而要完成上述目標廣州要跨過的坎也不少。廣州需要的不僅是時間,還有決策者的勇氣和智慧。
首先,廣州在人才引進上下了大功夫。目前,廣州在生物醫藥、健康醫療等重點發展領域,吸引和培養了5名諾貝爾獎金獲得者、12名兩院院士、50名“千人計劃”專家、20名“萬人計劃”專家。
在生物醫藥企業聚集的黃浦區,該區設立50億元“黃埔人才基金”,廣州開發區也是不遺余力引人才,截至2019年5月,全區高層次人才總數近700人,其中生物醫藥人才高達近300人;省創新團隊共14個,全部是生物醫藥項目;全區領軍人才136名,生物醫藥人才67人。生物醫藥人才的比例和對其重視程度可見一斑。
中國科學院院士、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表示,最近出臺的粵港澳大灣區關于高層次人才的稅收政策,更加有利于聚集高端人才,將為粵港澳大灣區、尤其是廣州聚集一批世界級頂尖人才。他還建議廣州先行探索,給高層次外籍人才除選舉權外,更多國民待遇。
人才以外,資本也是產業發展的重要支撐。廣州擁有大灣區最多的政府引導基金,規模達4442.8億元,同時2017年廣州市政府主導的總規模100億元的廣州市生物醫藥產業投資基金成立,為產業發展提供有力的資本支撐。
例如去年科創板最先受理的123家企業中,有10家便是廣州市政府引導基金所投項目。今年2月21日,廣州基金通過子基金參與投資的百奧泰成功上市,截至6月11日,百奧泰市值已經突破238億元。
近兩年,隨著萬孚生物、金域醫學、大參林等企業的上市,以及一些在產業鏈條上領先企業的出現、制造業的流入,廣州市生物醫藥產業鏈體系逐漸完備齊整、制造規模保持領先、創新成果逐步落地。
“對于廣州而言,生物醫藥產業正經歷從無到有、從量變到質變的階段。像在研發方面,我們目前主要是處于去極力爭取或者積極尋求國內外合作的階段。在制造方面,我們也是屬于承接產業轉移的一方。”廣州市社會科學院現代市場研究所、廣州“一帶一路”研究中心研究人員賴長強曾表示。
賴長強說道,無論是研發合作還是制造外包,都是發展到高級階段或者比較成熟之后的必然結果,廣州目前處于吸收、上升的階段,如果2025年能順利達到萬億的規模,相信就可以慢慢地步入產業輸出的階段。
E藥經理人6月刊重磅預告
綜述:
中國醫藥上市公司城市分布版圖
解讀中國醫藥城市創新密碼
中國醫藥上市公司市值排行一覽圖
城市特寫:
蘇州的“遠見”
廣州:粵地進擊
廣州醫藥港按下“快進鍵”
杭州:民營經濟最活躍
成都:創新龍門陣
南京:起大早趕晚集
重慶:背水一戰
強強聯合,提升診斷普及率和精準度,阿斯利康中國再助力肺癌診療新模式
近日,由中國抗癌協會肺癌專業委員會、福建省海峽腫瘤防治科技交流協會主辦,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院承辦,福建省抗癌協會協辦的“2020全國肺癌大會”于線上召開。其中,由全球領先生物制藥公司阿斯利康中國與廈門艾德生物、上海睿昂基因共同合作的肺癌診療...
天津:往何處去
接滬橋頭堡紹興
往期專題回顧:
CDE端午節重磅發文,改良藥的春天終于要來了嗎?
2020年新修訂的《藥品注冊管理辦法》第四條中的化學藥品注冊分類包括化學藥改良型新藥,配套的《化學藥品注冊分類及申報資料要求》(征求意見稿)提到改良型新藥應具備明確的臨床優勢,但我國尚無明確的技術指導原則闡述化藥改良新藥應具備的臨床優勢,以及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