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的中成藥集中帶量采購并不能像仿制藥集中帶量采購一樣,仿制藥的市場規模有過期原研做基礎,集中采購后搶奪的是未通過一致性評價的廠家和不愿意降價的過期原研藥的市場。中成藥需要自己做推廣,集中帶量采購實施之后可搶奪的市場基本不多,而且沒有很好的評估質量的方法的情況下,會不會再一次變成只看價格不看質量的
大部分的中成藥集中帶量采購并不能像仿制藥集中帶量采購一樣,仿制藥的市場規模有過期原研做基礎,集中采購后搶奪的是未通過一致性評價的廠家和不愿意降價的過期原研藥的市場。中成藥需要自己做推廣,集中帶量采購實施之后可搶奪的市場基本不多,而且沒有很好的評估質量的方法的情況下,會不會再一次變成只看價格不看質量的“唯低價”中標導致劣幣驅良幣的情況是行業所擔憂的,特別是會不會淘汰現有的愿意投入研發和臨床證據的優質企業。

鑒于中成藥即使所用的藥材一樣,但是最終的有效成分監測的標準都不一樣,探索對適應證或功能主治相似的不同通用名藥品合并開展集中帶量采購的難度非常大。近幾年中藥大品種的政策下,不少中藥藥企投入研發費用進行臨床研究,這些具備臨床證據的中藥藥企在招標政策中能否獲得扶持也是值得關注的。
03已有哪些經驗?
2020年以來,中成藥集中帶量采購的試點省市有青海省和浙江金華市。
青海省的規則是申報企業在3家及以上的,根據企業產品質量、信譽、服務和價格等指標進行綜合評分后,得分最高為中選,得分第二的為備選(得分出現并列的,行業排名靠前者中選),最后公布的結果是分值而不是價格;申報企業在2家以下(含2家),由聯席會議辦公室抽取專家,結合藥品的適應證、功能療效及有無替代品種,論證是否為臨床必需,參考全國現行最低采購價,與企業進行議價,達成一致中選,未達成一致的廢標。同一品種、同一劑型、同一規格作為同一招標單元,每個招標單元的藥品中選1家,備選1家。
青海省的產品質量評判標準為生產企業抽檢記錄全部合格得4分;凡抽檢不合格的藥品取消投標資格。企業某品種某批次出現抽檢不合格,則該企業其他投標品種相應扣分:1個批次抽檢不合格的,扣2分;2個及以上批次抽檢記錄不合格的,扣4分。
可見以上規則中,未涉及中成藥企業創新和質量層次的相關要求。
2020年6月,共有274個藥品被納入金華市第二批帶量采購,根據2019年浙江省藥械采購平臺上的數據,按藥品的藥理作用分為若干類,經討論決定對抗感染類和中成藥類按同通用名采購總金額排名前列的藥品,綜合考慮劑型、規格、原研或非原研、過一致性評價等因素,形成抗感染原研藥品、抗感染非原研藥品和中成藥等三個競價組初步目錄。274個藥品中中成藥180個,包括清開靈顆粒、參麥注射液、疏風解毒膠囊和蒲地藍消炎口服液等知名中藥大品種。
金華采取的是評分制。
第一階段綜合考慮藥品臨床使用程度、價格、降幅等因素制定評分標準,用量占比20分,價格25分,降幅40分。綜合分排名前三的產品進入下一階段專家評審。
第二階段組織專家評審。由市紀委市監委駐市衛健委紀檢組從市采購聯盟審定談判專家庫中隨機抽取醫院管理者、相關專業專家共15名組成專家組,設組長1名,由抽中專家推薦決定。每名專家對同一品規的生產企業只能實名投1票,每票得1分。第一階段綜合評分加專家投票分,得分最高的生產企業中選。如得分相同,報價低的企業中選。
金華的評分制和藥品質量的關系不大,和價格的相關性較大。金華最終有93個藥品中選,其中39個為中成藥。
綜上所述,目前中成藥集中帶量采購的模式都沒有兩個質量層次的,廣東省的模式相對更利于有研發創新的中成藥企業。
04中成藥市場準入:難于上青天?
中成藥的市場準入的難度首先是中藥注射劑經常被列入重點監控品種,雖然國家所發布的國家版的重點監控品種沒有中成藥,但是各省的省級監控品種目錄常常有中藥注射劑。
除此之外,中成藥的使用在醫院終端處處受阻。不少醫院的藥事會拒絕中藥的新產品進入醫院,原有進入醫院的會面臨額度控制——中藥產品在該醫院到達一定金額規模,醫院就會出臺政策讓醫生減少處方該藥品,如果該規模非常高,醫院甚至會讓該產品停藥一個季度才允許恢復用藥。
西醫師不允許處方中成藥進一步加劇了中藥市場規模的下滑。2019年8月30日全國推進醫療機構合理用藥管理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國家衛健委醫政醫管局張宗久局長明確了西醫師處方中成藥的政策主要用于三級公立醫院績效考核工作,執行的重點是三級公立醫院,對于縣級(二級)醫院暫不做硬性要求,將在下一步縣級(二級)醫院績效考核中逐步實施,對于基層醫療機構的25萬全科醫生和90萬鄉村醫生,明確可以開具常見病、多發病的常用中成藥處方,也可以延續使用中醫師開具的中成藥長期處方。基層醫療機構通常只能處方口服中成藥,中藥注射劑通常在二級及以上醫院使用是受此政策影響最大的產品。
按病種付費和臨床路徑政策實施后,中成藥的使用將會進一步受限。中成藥如果要擴大適用范圍,進入二級以上西醫院的臨床路徑是較好的方式,但是大部分的中成藥都缺乏進入西醫臨床路徑的方案——進入臨床路徑除了要有該適應證的臨床證據,還需要有和現有療法的聯合用藥的臨床證據,國內真實世界研究也才起步,相關的數據挖掘仍然是空白。而且進入了臨床路徑依然有上述的西醫生限制處方中成藥的規定,大部分中成藥未來在二級以上西醫院的使用空間越來越窄。
大部分的中成藥集中帶量采購并不能像仿制藥集中帶量采購一樣,仿制藥的市場規模有過期原研做基礎,集中采購后搶奪的是未通過一致性評價的廠家和不愿意降價的過期原研藥的市場。中成藥需要自己做推廣,集中帶量采購實施之后可搶奪的市場基本不多,而且沒有很好的評估質量的方法的情況下,會不會再一次變成只看價格不看質量的“唯低價”中標導致劣幣驅良幣的情況是行業所擔憂的,特別是會不會淘汰現有的愿意投入研發和臨床證據的優質企業。
適應證相似的中成藥之間也沒有臨床療效的對比研究,不存在直接替代的證據。預計短期內可能是同通用名之間的合并采購,如果不想有漏網之魚,同通用名統一命名的前置條件就是藥典委員會盡快將中成藥的產品的命名規則做梳理。
本文來源:E藥經理人 作者:白小空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