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家瀕臨退市的藥企出現了。
5月5日,*ST必康(延安必康)公告稱,因公司2022年財務會計被出具無法表示意見的審計報告,觸及深交所終止上市的規定。
延安必康有權在10個交易日內提出陳述和申辯。不過這基本沒什么作用了,等待延安必康的肯定是退市終局。
1997年,金融背景出身的李宗松創立陜西必康,2015年借殼“九九久”成功上市。此后延安必康先后完成了對多家大型藥企的投資并購,逐漸形成以醫藥為主,新能源、新材料及化工為輔的企業集團。
延安必康實控人李宗松、谷曉嘉夫婦2018年以245億元的身家排在胡潤百富榜第258位,成為江蘇南通地區的首富。因為“九九久”是一家南通企業。
李宗松雖然擅長資本運作,但在投資醫藥這件事上卻沒有做好。
表面看,延安必康退市的悲劇是因為大股東違規占用上市公司資金、財務造假等行為造成的,實際上,是因為沒能跟上中國醫藥行業時代的急劇變遷。
盲目擴張
李宗松是一個資本市場的“老手”,曾先后任職于香港友聯投資置業有限公司投資部、深圳卓立投資集團執行總裁、西安萃生企業集團副總裁。1997年,憑借對市場的精準把握,李宗松買下了當時處于破產邊緣的商洛市山陽藥廠,組建了陜西必康制藥。
山陽藥廠主要以中成藥為主,在20多年前復方丹參片、小兒止咳糖漿等還算是有競爭力的品種。不過李宗松并不滿足于一個小小的中藥廠。2011年,必康制藥時任執行總裁香興福介紹過,必康主要通過并購重組來擴大產品線。
2002年在山陽藥廠建成全新生產基地之后,必康很快進入了收購擴張的軌道。
必康制藥在中國醫藥圈里小有名氣,就是因為其提出過“必康模式”,也就是“產品收購+零售推廣”為主的銷售模式。2011和2012年,必康制藥陸續收購了武漢五景制藥、西安交大藥業集團、西安靈丹制藥等多家制藥企業,靠著自身銷售能力將這些企業的品種逐一盤活。
必康能夠成功的秘訣是很早就投入重金提升了藥品制造水準,這也是李宗松十幾年里一直對外夸耀的點。
不過,必康的失敗也是從大范圍收購開始。
2010年起,必康制藥將精力都投入到醫藥商業建設中去,因為李宗松認為,醫藥商業是串聯起藥品、保健品等健康產業鏈的核心。與此同時,必康集團又在江蘇新沂投資建設“新醫藥產業綜合體”,并快速擴張到飲品、個人衛生護理用品、化妝品等領域。
尤其是在2015年借殼上市后,延安必康的并購投資借助資本的力量,更加游刃有余了。
為了提升在上游中藥材的話語權,2016年延安必康公司公告稱,擬使用自有資金50億元在山陽縣新建山陽·必康國家中藥材儲備庫暨大數據交易平臺項目,占地860畝,項目為期三年。截至2019年該項目已投入資金超過17億元。
2016年,延安必康還在擴大中成藥產能,稱擬投入4.87億元投資陜西必康中藥材提取車間擴建項目,預計投產后營收將超過10億元。
此外,公司還在加大布局醫藥流通板塊、收購連鎖藥店等。2017年,先后收購了河北省潤祥醫藥和河南省百川醫藥兩家醫藥商業公司。2018年又相繼收購了湖南鑫和、江西康力、青海新綠洲、昆明東方等醫藥商業公司部分股權。
李宗松的雄心是打造醫藥大健康全產業鏈,按他的說法,是建成“中國版的強生”。
但是,延安必康的“強生”美夢做的并不是時候。2018年國家醫保局成立后,一場波瀾壯闊的行業巨變開始了。延安必康就是那個被巨浪打翻的企業。
“康美第二”
收購式擴張的確有好處,延安必康的營收從2014年的10.6億元增長至2018年的84.9億元,5年翻了8倍。
然而必康沒能從其固有的銷售思路里面走出來。鼎盛時期,延安必康號稱擁有1000個以上的品種,卻沒有拿得出手的王牌獨家品種,銷售額過億的品種主要是常用中成藥,比如五酯軟膠囊、八正片、小兒止咳糖漿等。
從這個意義上說,恒瑞能在2011年就啟動創新藥轉型,眼光要更長遠一些。
攤子越鋪越大,卻到處碰壁。2018年“兩票制”全面實施,醫藥流通行業集聚效應明顯,不夠大的中型流通商要么投靠大商業,要么被并購;2019年開始集采,仿制藥價格大幅下降,過于依賴中成藥和仿制藥的延安必康毫無招架之力。
2019年,延安必康曾在年報中透露,公司醫藥生產板塊受到國家醫藥行業相關政策影響導致收入較同期有所下降。
從數據來看,自2018年后,占據公司營收半壁江山的醫藥生產業務開始急劇萎縮,從2018年的24.4億元下滑至2022年的1.72億元,公司的盈利能力也在逐漸下滑。延安必康曾經想做的飲用水、化妝品,則完全沒了聲音。
屋漏偏逢連夜雨,延安必康還因多次踩中“監管紅線”,被稱為“康美藥業第二”。
2020年3月,延安必康準備籌劃分拆子公司江蘇九九久到創業板上市,但隨即被深交所下發關注函,要求說明是否存在重復上市、忽悠式分拆上市等情形。這是延安必康首次遭證監會立案調查。
調查的結果出人意料,竟然將延安必康多年的違法違規行為暴露了。經過調查,延安必康涉嫌通過極其隱蔽的工程事項將資金流向關聯方、借收購之名行資金占用之實,此外還通過虛假財務記賬、偽造銀行對賬單等方式進行財務造假。比如在2017年4月,陜西必康就通過預付工程款的方式,實際向李宗松本人轉移了12.52億元巨款。
調查結果顯示,延安必康借殼上市后到2018年,公司控股股東及其關聯方累計占用資金44.97億元。另外,延安必康通過虛假財務記賬、偽造銀行對賬單等方式造假,累計虛增貨幣資金36.63億元。
因為巨額的財務造假,延安必康已經拿不出一份可信的年報。
等待延安必康的除了退市,還有接下來無數的官司。天眼查顯示,延安必康涉及的法律訴訟高達1544起,作為被告涉及的金額高達1.6億元,其中涉及證券欺詐責任糾紛的訴訟為874條,證券虛假陳述責任糾紛的訴訟為620條。
26年的苦心經營卻落得這一結局,作為實控人的李宗松難辭其咎。目前,李宗松已經多次被列為“失信被執行人”,成為了老賴,其中限制消費令次數多達73次。
盲目擴張迎頭碰上政策調控,延安必康坑了自己,也坑了6.2萬股東。
撰稿|李謹行
編輯|江蕓 賈亭
運營 | 何安盈
#強生##延安必康#
本文來源:健識局 作者:健識局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