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有“醫療器械行業風向標”之稱的中國國際醫療器械博覽會(CMEF)上,外資廠商都在大談“國產化”。
在5月14日的展會現場,佳能醫療發布國產化戰略,宣布“獨立建廠+合作生產”的模式,稱其CT、超聲、DSA、生化產品線的多款產品已陸續實現本土生產。GE醫療、西門子醫療、飛利浦醫療也都在會場推薦“全面國產”的改革變化。
國內企業也沒閑著,聯影醫療、東軟醫療、國藥器械等多家企業攜新品參加本次展會。東軟醫療向健識局表示:公司已在CT、核磁共振以及DSA等方面取得長足進步。
2023年初夏,CMEF舉辦到第87屆,國內企業已從“跟跑”逐漸進入“并跑”階段。
問題是,比起并跑,企業們更想搶跑。
中國是全球醫療器械市場增長最快的市場,國產龍頭企業在大多數品類中的份額已經強勢進入前三,打破了“GPS”維持多年的三強天下。不過,在具有核心技術的超高端市場,國內企業還存在一定差距。目前,國產化替代的主戰場仍是廣覆蓋的基層縣域市場。
未來會如何,誰也沒有百分百把握。這是新冠疫情后舉辦的首次CMEF,廠商們都在相互試探。有外資巨頭工作人員現場打聽:“聯影那邊現場洽談的多不多?”
外資企業本土化意識極強
本次CMEF上,GE醫療發布了18款產品,其中最重頭的產品瞄準縣醫院市場:高端核醫學成像設備Discovery Future。這是專為“一縣一科”建設推出的醫療基礎設施,有望滿足基層對重大疾病精準診治的需求。
GE醫療的高端核醫學成像設備 Discovery Future
飛利浦醫療聚焦心腦血管、腫瘤等領域,帶來了融合導航成像技術和腫瘤輪廓勾畫功能的高端全身應用超聲系統“領鑒Elite系列”等。
西門子醫療發布了卒中及肺癌兩大疾病的全流程管理解決方案。
上述“GPS”三家企業負責人均向外界傳達“全面國產”的信號。西門子醫療大中華區副總裁黃毅透露:“公司目前64排CT、核磁共振的本土化比例都超過70%。”飛利浦大中華區總裁何國偉則進一步表示:“公司目前不止于實現技術、產品的本地化創新,還積極與數坤、柏視醫療等國內企業合作,構建開放的本地生態系統。”
顯然,外資巨頭一方面努力爭取此前不重視的基層市場,另一方面希望和國內企業合作,力求國產化的設備能更符合中國醫療環境的需求。
自加
在熟悉市場方面,本土廠商有天生的優勢。本次CMEF上,聯影醫療重點介紹全新單品“uHOR魔方復合手術”。該產品是一間可以同時進行影像學診斷、介入治療和外科手術的特殊手術室,能一次完成原本需要在不同手術室分期才能完成的重大手術。
很顯然,這就是為基層醫院專門設計的。聯影集團董事長薛敏介紹,在湖北枝江市,聯影的智能天眼CT、人工智能應用、區域影像平臺等數智化科技下沉到枝江6家鄉鎮衛生院,實現一年3萬多例的CT檢查量,把搶救危重病人的能力前置到村民“家門口”。
東軟也有這樣的“一站式急診急救解決方案”思維。在展會現場沙盤上,東軟從“一橫一縱”兩個角度詮釋大平臺、一站式、多中心的建設理念。東軟醫療主推中國首臺16cm全景多模態CT,可以實現高質量的寬體覆蓋、0.259秒穩定轉速、0.2秒心臟檢查、60kV低劑量成像等特點。
2023年,東軟醫療發布全新的NeuViz Glory+耀世系列CT,打造超音速平臺與NeuAI 平臺雙平臺,實現了0.235s的巔峰轉速,與全域AI工作流。NeuViz Glory+耀世系列CT作為業內轉速最快的AI寬體能譜CT,其硬件技術與軟件功能在國內與國際市場均處于領先地位。
東軟醫療 中國首臺16cm全景多模態CT
“新面孔”入局醫療器械
除了傳統器械龍頭,本次CMEF上還出現了不少新面孔。
2021年,美的收購萬東醫療,美的醫療就此成立。這次CMEF現場,美的醫療攜庫卡醫療、美的生物醫療、瑞仕格醫療等多個業務板塊參展。健識局獲悉,美的醫療的業務包括手術機器人、實驗室安全場景化解決方案、智能垃圾被服收集系統等業務。
美的集團做家電出身,自然希望醫療業務和自身優勢整合。比如:瑞仕格醫療與庫卡醫療共同打造了藥房自動化補藥系統,而美的樓宇科技則擁有大量的基層客戶資源和市場推廣資源,庫卡醫療與萬東醫療均可借勢作平臺宣發。
美的醫療展臺
萬東醫療副總裁王歡此前向媒體表示,所有的醫療器械公司都非常關注基層醫療的市場需求。因為從市場需求來看,雖然每家基層醫院規模都不大,但總體的醫院數量巨大,依然屬于藍海市場。
相關數據統計,2022年醫療器械產業營收已達到1.3萬億元,增速約在12%左右。龐大的市場需求不僅吸引了美的這樣的傳統家電巨頭,互聯網行業也沒有放過這個快速增長的賽道。
本次CMEF展會上,京東健康與歐姆龍、新華醫療相繼簽訂戰略合作。傳統器械企業不僅希望能搶占基層市場,還依靠互聯網模式在多渠道營銷、慢病管理等方面形成突破。
隨著中國醫療器械行業進入數字化階段,傳統設備廠家已不再單純賣設備賺錢,而是更看重售前售后的服務。所幸,國內器械龍頭都已意識到這一點,并在快速迭代,趕超曾遙遙領先的外資企業。
在醫療器械國產化替代的大背景下,外資企業的中低端產品通過與國內企業展開全方位的合作來競爭,但在高端產品上,雙方真正的戰爭還沒開始。國內龍頭想要全方位追趕上外資巨頭,還有很多坎要跨越。
撰稿|雷公
編輯|江蕓 賈亭
運營 | 廿十三
圖源|健識局攝
本文來源:健識局 作者:健識局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