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ST和佳(和佳醫療)發布公告稱,由于被事務所出具“無法表示意見”的審計報告,公司股票被終止上市,將于2023年6月13日進入退市整理期。
經歷了連續兩年巨額虧損、股東挪用資金、財務造假等風波后,和佳醫療最終難逃退市終局。
令人尋味的是,和佳醫療暴雷的最根本原因,竟然與醫療反腐密切相關。
幫基層醫院建設腫瘤治療中心
和佳醫療的發展之路相當奇葩,跟傳統醫療圈大相徑庭,一開始,這公司是賣微波設備的。
公司創始人郝鎮熙業界人稱“微波大王”,做電腦骨折愈合儀、多功能盆腔炎治療儀等微波設備起家,25歲時便成為百萬富翁。2011年,和佳作為“腫瘤微創治療設備第一股”上市。從微波到腫瘤消融,勉強算是沿著一個方向發展。那個時期的和佳,還算稱得上是一家醫療企業。
腫瘤微創治療是一大類治療手段,包括熱消融、以及冷凍消融、還有放射性粒子植入、海扶刀、超聲波聚能治療等等。和佳醫療的設備主要集中在血管外微創治療,通俗一點就是可以通過局部高溫將腫瘤細胞殺死。
雖然聽起來很高端,但在臨床看來,腫瘤微創治療屬于新的醫療模式,要在醫院推廣并不容易。2008年,和佳的微創治療設備賣了155臺,銷售額不到7000萬元。
這個時期,為了快速打開市場,和佳醫療籌劃和醫院“共建”腫瘤綜合治療中心或者腫瘤學科中心,打包銷售自產的產品。事實上,不少醫療公司早期都這么干過,如愛爾眼科等,實質上就是通過公立醫院吸引患者,收費與醫院分成。
到2011年,和佳醫療上市,真正玩起了“融資租賃”的資本游戲,利用金融杠桿,撬動醫用工程、醫療信息化、醫療服務、醫療金融、醫院整體建設等業務。
從賣設備轉向醫療全領域,業務覆蓋面如此之廣,完全不聚焦,只因本質就是資本運作。
幾年下來,和佳醫療幫助134家醫院建立了腫瘤綜合治療中心或者腫瘤學科中心,包括北京地壇醫院、廣東省中醫院、黑龍江佳木斯市中醫院等。公司業務隨之快速增長,腫瘤微創治療設備的收入到2013年達3.17億元,5年間翻了近5倍。
彼時,和佳醫療的客戶群大多都是縣級醫院。在2012年報中,和佳醫療直言:縣級醫院一直都是公司重要的客戶群,縣級醫院的發展將必然會為公司業務增長帶來更廣闊的空間。
這樣的客戶結構,客觀上為和佳醫療的最后崩盤埋下了禍根,最終,走向金融租賃爆雷的終局。
金融杠桿埋下“雷”
2010年前后,新一輪醫改方興未艾。趁著這股改革東風,各地醫療機構都在擴建基礎設施、提升診療能力。最關鍵的問題是:沒錢。
和佳醫療創始人郝鎮熙認為:縣級醫院存在建設需求,但地方財政資金缺乏,這中間就藏著業務機會。
為了提高業績,和佳醫療于2013年成立了融資租賃公司,對于采購意向明確、標的金額大、手里沒錢的客戶提供融資租賃服務。
融資租賃,是一種金融服務形式,用戶從和佳醫療租用設備,一定年限后再以極低的價格買下設備。腫瘤微創治療設備往往要在CT、核磁等影像設備觀測后才應用于治療,所以,和佳其實不滿足于售賣單臺設備,而是向醫院整體打包訂單,一口氣攬下科室建設與設備銷售。
比如,2012年4月和佳醫療與河南省睢縣人民政府簽下了《合作框架協議書》,為河南省睢縣中醫院整體打包采購醫療設備及相關輔助設施、設備,總金額約為人民幣1.5億元。到2016年底,和佳醫療這種建設類項目訂單達16個,金額超25億元。
意向型
這樣的打包銷售模式,很快讓和佳醫療嘗到甜頭,2012年起,公司大步挺進開拓融資租賃業務和醫院整體建設業務。
一條長長的指向暴雷的導火索就此點燃。
雖然和佳醫療簽訂的合作協議不少,但這種業務模式需要大量墊付資金,且投資回收周期長。醫院約定分期還款期限一般為5-12年。
短債長還,這就要求租賃公司具備強大的融資能力。偏偏和佳醫療不屬于這一類公司,很容易就會被債務拖死。
頂著融資的巨大風險,和佳醫療還在不斷拓展業務線,自2013年開始相繼進入血液凈化設備、布局血液透析、醫療信息化以及康復領域;業務擴大到醫療設備及醫用工程、醫療信息化、醫療金融、醫療服務及專業咨詢服務等板塊。最關鍵的是,客戶主要是償債能力較弱的基層醫院,嚴重依賴和佳的資金鏈支撐。
就在這樣“走鋼絲”的高危操作下,不斷拆借的鏈條猝不及防地被外部力量打斷:
醫療反腐風暴來了!
反腐導致金融鏈條崩潰
2015年2月,國家衛計委發布的《大型醫院巡查工作方案(2015-2017年度)》,醫療領域掀起了反腐巨浪。
為了推廣設備,和佳醫療實際上使用了大量違法手段。這一點,從2023年被抓的100多名院長身上就能窺見一二。
根據中國裁判文書網,關于和佳醫療向國家公職人員行賄的案件主要集中在2010年至2016年,累計超10起。
比如2015年關于高某行賄罪判定書顯示,其在擔任珠海和佳醫療設備股份有限公司銷售人員期間,在銷售醫療設備過程向楚州中醫院院長孟亞祥、淮安市第四人民醫院副院長陳志明、淮安市中醫院放射科主任薛洪旺等有關人員巨額賄賂。
2015年醫療反腐啟動后,公司腫瘤微創治療設備的收入逐年下滑,從2.24億元下降至2017年的1.26億元,占整體營收的比例僅為11%。之后這一業務便不再單獨列出,而是合并在醫療設備及耗材的業務中。
對于業績下滑,平安證券研報認為:醫院的反腐使得醫院的設備采購,特別是整體打包項目的周期拉長,招投標的流程變長,從而導致公司來自醫院工程業務的收入確認推遲。
和佳醫療業務范圍越來越廣,回籠資金卻越來越難。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大量醫療機構無法正常開展業務。
至此,和佳醫療的“金融杠桿游戲”徹底轉不動了。
多起融資租賃售后回租賃合同逾期,引發和佳的融資租賃公司爆雷,直接拖累了上市公司業績。自2021年,和佳連續兩年累計巨虧超16億元,之后又爆出了一系列實控人挪用資金、上市公司財務造假等違規行為。
截至2022年末,和佳醫療已資不抵債,債務逾期金額已超16億元。目前和佳醫療已進入預重整程序,但和佳醫療提示稱,即使公司進入重整程序,公司仍存在因重整失敗而被宣告破產的可能。
經過27年的多元化發展,在金融杠桿上玩轉的資本游戲,終結于今日的醫療反腐風暴。這既是和佳醫療的故事,也是一家醫療企業逐漸走偏的故事。
撰稿|李謹行
編輯|江蕓 賈亭
運營 | 何安盈
圖源|視覺中國
#反腐##腫瘤#
本文來源:健識局 作者:健識局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